《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發佈暨研討會在京舉行

2019年1月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預測》發佈暨研討會北京舉行。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2019年舉辦的第一場重大成果發佈會。

《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組織編撰的第十七本旅遊發展年度報告,圍繞“新時代下的旅遊改革與創新”這一主題,通過兩篇主報告和20餘篇專題報告,對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進行了透視和前瞻。

2018年,我國旅遊發展高潮迭起,熱點頻出。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的梳理和提煉,該年度中國旅遊十大熱點爲:機構改革爲旅遊提出新要求,“一帶一路”旅遊合作成效顯著,鄉村旅遊助推鄉村振興發展,霸座現象引發文明旅遊反思,境外安全事件警示加強防範,特色小鎮發展受到重點關注,高鐵線路旅遊帶動效應凸顯,制度紅利再促海南旅遊發展,景區門票降價仍需狠抓落實,目的地營銷新應用打造網紅。

圍繞“新時代下的旅遊改革與創新”這一主題,年度主題報告總括性地探討了經濟換擋期爲何以及如何推動旅遊業的發展與創新,另有“旅遊投融資與消費創新”“旅遊業態產品創新”“旅遊與區域發展創新”“旅遊經營與管理創新”等四篇從不同角度予以支撐。

《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指出——

新時代、新軌道、新特徵:我國旅遊業發展的十大特點

2019年1月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發佈暨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在該書總報告中,執筆人宋瑞指出,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愈發凸顯,國際社會在解決各類世界性問題時對中國也懷有更多期待。面對社會發展新矛盾和國際舞臺新角色,旅遊業也進入轉折和調整的關鍵時期。

(一)機構改革將旅遊發展納入新軌道

2018年3月,《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提出,爲增強和彰顯文化自信,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統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和旅遊資源開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將文化部、國家旅遊局職責整合,組建文化和旅遊部,作爲國務院組成部門。2018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文化和旅遊部“三定”方案,隨後各地陸續公佈了機構改革方案。自此,旅遊與文化納入同一行政管理機構之下,並在發展理念、工作方式、產業引導、公共服務等各個方面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則探索融合發展之路。

除文化和旅遊部的組建外,自然資源部的組建以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調整也值得關注。自然資源部的成立體現了“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的初衷,對於解決旅遊自然資源分散管理的傳統頑疾具有根本作用。隨着國家公園管理局(加掛於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設立,國家公園建設也有了直接的管理主體。至此,文化旅遊資源和自然旅遊資源兩大類資源分別建立起統一的管理體系,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長期困擾旅遊發展的交叉管理等問題,而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園體系建設,是發展理念和管理方式的系統變革,將影響諸多景區的經營發展。

(二)新一輪對外開放中旅遊被寄予厚望

1.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

2018年,國務院通過《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總體方案》,同意自2018年7月1日起至2020年6月30日止,在北京等17個地區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重點在旅遊、金融、法律等領域推出一批開放舉措。涉及旅遊的內容包括:探索建立來華就醫簽證制度;推動部分地區實施144小時過境免籤政策;完善跨境自駕遊監管舉措,允許境外旅行社與國內企業合作,拓展自駕遊旅遊產品;完善自駕遊艇、車輛等出入境手續;等等。

2.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宣佈,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探索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隨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正式出臺,提出要將海南建設成爲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和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要求海南圍繞“國際旅遊消費中心”目標,“深入推進國際旅遊島建設,不斷優化發展環境,進一步開放旅遊消費領域,積極培育旅遊消費新業態、新熱點,提升高端旅遊消費水平,推動旅遊消費提質升級,進一步釋放旅遊消費潛力,積極探索消費型經濟發展的新路徑”,並制定了一攬子優惠政策。《海南省建設國際旅遊消費中心的實施方案》也於日前發佈。

3.自由貿易試驗區升級方案

繼2017年國務院印發《全面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之後,2018年國務院又相繼印發《進一步深化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進一步深化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進一步深化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等。旅遊作爲其中的重要內容被多次提及。例如,在通關便利化方面,三地除將試點實施國際郵輪入境外國旅遊團15天免籤政策外,廣東還提出深入推進粵港澳遊艇自由行,提升遊艇通關便利化水平;福建支持廈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推動郵輪、遊艇等出行便利化等。

4.邊境旅遊試驗區

2018年國務院同意設立內蒙古滿洲里、廣西防城港邊境旅遊試驗區,試點試驗時間爲3年。一南一北兩個試驗區,將在優化出入境管理制度、促進自駕車旅遊往來便利化、推動團體旅遊便利化、探索實施旅遊發展用地政策、完善邊境旅遊綜合服務設施、構建旅遊共建共享模式、開拓海上跨境旅遊新市場、打造邊境新型旅遊產品、建立跨境旅遊常態化聯合執法機制、推動跨境旅遊聯合營銷機制等方面進行探索。

(三)旅遊成爲促進消費熱點領域

2018年以來宏觀經濟低位運行,爲了緩解經濟下行壓力,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在“推進服務消費持續提質擴容”方面對旅遊消費進行了重點部署。具體涉及: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主題公園規範發展、鄉村旅遊品質提升、郵輪、遊艇、自駕車、旅居車、通用航空等消費大衆化發展等內容。隨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方案(2018—2020年)》,在放寬服務消費領域市場準入方面對旅遊、文化服務消費領域進行部署。在旅遊領域明確提出:出臺海南建設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實施方案;出臺自駕車、旅居車營地建設相關規範;逐步放開中外合資旅行社從事旅遊業務範圍;出臺郵輪旅遊發展規劃、遊艇旅遊發展指導意見;出臺實施進一步促進鄉村旅遊提質升級政策措施;研究開發京杭大運河具備條件航段的航運旅遊功能;鼓勵發展租賃式公寓、民宿客棧等旅遊短租服務;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鼓勵錯峰休假和彈性作息;等等。一些地方政府也制訂了旅遊消費促進政策。

(四)旅遊成爲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的亮點

1.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鄉村旅遊

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9月,《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對外發布,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計劃和重大行動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遊受到更多關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指出,對於特色保護類村莊(即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觀旅遊名村等自然歷史文化特色資源豐富的村莊),要“發展鄉村旅遊和特色產業”,要“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要“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生態種養等產業”。在此之前,新成立不久的農業農村部印發了《關於開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升級行動的通知》,提出“五個升級”,即培育精品品牌促升級,完善公共設施促升級,提升服務水平促升級,傳承農耕文化促升級,注重規範管理促升級。在此之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13個部門聯合印發《促進鄉村旅遊發展提質升級行動方案(2018~2020年)》,旨在補齊鄉村旅遊道路和停車設施建設短板、推進垃圾和污水治理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立健全住宿餐飲等鄉村旅遊產品和服務標準、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旅遊發展。除中央有關部門的大力推動外,各級地方政府也做出積極響應。例如,遼寧省15個部門聯合印發《遼寧省促進鄉村旅遊發展提質升級實施方案(2018年)》,在激發投資活力、完善發展環境、加強規劃引領等方面提出一系列舉措;甘肅省出臺《關於加快鄉村旅遊發展的意見》。總體來看,鄉村旅遊在促進農業產業升級、實現農民生活富裕、優化鄉村生活環境、提升鄉村生活品質等方面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精準扶貧與旅遊扶貧

黨的十九大把精準脫貧作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打好的三大攻堅戰之一。2018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指出,未來3年,還有3000萬左右農村貧困人口需要脫貧,特別是西藏、四省藏區、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川涼山州、雲南怒江州、甘肅臨夏州(簡稱“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脫貧難度更大。

爲促進旅遊扶貧工作,文化和旅遊部先後制定了《促進鄉村旅遊發展提質升級行動方案(2018~2020)》、《鄉村旅遊扶貧工程行動方案》、《關於支持深度貧困地區旅遊扶貧行動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旅遊基礎設施改造升級行動計劃(2018~2020年)》,重點加強上述地區的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國務院扶貧辦綜合司聯合印發《關於支持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通知》,選取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等10個第一批“非遺+扶貧”地區進行重點支持。各省也根據自身特點,制定相關政策。例如,貴州省出臺《發展旅遊業助推脫貧攻堅三年行動方案》;甘肅省下發《關於做好甘肅省“兩州一縣”深度貧困地區旅遊規劃扶貧公益行動有關工作的通知》;山東省將鄉村旅遊作爲山東省扶貧攻堅的“三駕馬車”(光伏、電商、鄉村旅遊)之一,出臺《鄉村旅遊提檔升級工作方案》;安徽省印發《關於鄉村旅遊扶貧工程的實施意見》,並將其列入全省扶貧攻堅“1+X”配套政策和扶貧工作督查考覈範圍;河北省印發《2018~2020年河北省旅遊產業扶貧工作行動方案》;青海省積極推進87個旅遊扶貧項目,包括深度貧困地區34個;廣西、海南、湖南、湖北等省區也紛紛把旅遊扶貧納入重點工作。

(五)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旅遊合作成效顯著

2018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週年。五年來,旅遊合作成效顯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赴中國遊客由2013年的903萬人次增長到2017年的1064萬人次;中國出境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遊客由2013年的1549萬人次增長到2017年的2741萬人次。2017年中國入境旅遊收入1234億美元,其中由“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創造的份額佔16.88%。近五年來,文萊、阿塞拜疆等13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國遊客開放落地籤或免籤。按照大口徑(即包含短期留學、務工、醫療等消費在內)計算,2017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國際旅遊收入3851億美元,其中約30.82%由中國大陸游客貢獻中國旅遊研究院(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一帶一路”旅遊大數據專題報告》,2018年9月)。此外,德國旅遊機構Reise發表的《政策與旅遊關聯》一文顯示,“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近五年旅遊業發展指數(TIDI)的平均增幅爲14.13%該數據是綜合各國入境人數、航線、鐵路、旅遊簽證開放程度等10餘項數據統計得出的結論。。據有關預測,到2020年,我國與沿線國家雙向旅遊人數將超過8500萬人次,旅遊消費將達1100億美元左右。2013年至今,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署雙邊文化、旅遊合作文件76份,推動建立中國—東盟、中國—中東歐、中俄蒙等一系列文化旅遊合作機制,利用中意(大利)、中法(國)、中英(國)、中南(非)等人文交流機制拓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空間,先後成立中國駐曼谷、布達佩斯、阿斯塔納旅遊辦事處,指導完成巴黎、悉尼中國旅遊體驗中心建設,先後舉辦中國—中東歐、中國—東盟、中國—歐盟等10餘個文化年、旅遊年等。

(六)生態文明建設力度加大,對旅遊發展提出新的要求

十八大以來,根據“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山理論”和綠色發展理念,《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形成了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建設的系統架構。十九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進一步提出要改革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管理體制,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等等。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基礎的夯實爲旅遊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1.實施更加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

更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對旅遊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長江經濟帶建設爲例,長江沿線地區主管部門按照《長江國際黃金旅遊帶規劃綱要》的要求,實施最嚴格的旅遊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其中:湖北省編制了《湖北長江旅遊帶發展規劃(2019~2023年)》,着力推進“多規合一”;四川省制定《四川旅遊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範》等,把環境評估作爲A級旅遊景區創建的前置條件,整合科研力量,重點研究智能環保廁所、旅遊產業環境保護、全域旅遊民生環保工程、環保技術與互聯網智能科技跨界融合等的應用;安徽省對環境資源保護不力的景區景點分類做出處理,關閉、拆除3A級以上景區4家和一批不符合規定的碼頭、農家樂等。再以備受關注的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生態保護區爲例,2017年受到嚴重處理之後,祁連山生態環境整改力度加大。2018年4月、5月,青海陸續發佈通告,要求相關景區禁止接待遊客,涉及可可西里、黃河源頭、年保玉則等涉及三江源、祁連山和青海湖等生態敏感的自然保護區。

2.國家公園體系建設進入全面推進階段

2017年,中辦和國辦出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後,2018年4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揭牌。按照《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將原國家林業局的職責、原農業部的草原監督管理職責,以及原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原農業部、原國家海洋局等部門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遺產、地質公園管理等職責整合,組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加掛國家公園管理局牌子,由自然資源部管理。該局主要負責監督管理森林、草原、溼地、荒漠和陸生野生動植物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組織生態保護和修復,開展造林綠化工作,管理國家公園等各類自然保護地等。截至目前,我國已開展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並計劃建立物種類型國家公園、生態系統類型的國家公園,規劃建立以保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爲目標的“世界第三極國家公園羣”,最終形成以國家公園爲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2018年10月,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和祁連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先後在四川成都和甘肅蘭州揭牌,標誌着我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進入全面推進階段。

3.更多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18年4月,在第五次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國際論壇上,我國甘肅迭部扎尕那農林牧複合系統等4個項目獲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授牌。目前我國已有15個項目被列入,項目數量位居世界第一。2018年6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了新一批19個世界遺產名錄,我國梵淨山入選世界自然遺產。2018年8月,都江堰等四個項目成功入選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2018年11月,蘇州市憑藉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成就和努力獲得了世界遺產城市組織頒發的“世界遺產典範城市”稱號。這些項目或地區,在其遺產活化和利用過程中,不同程度地結合了旅遊。

(七)全域旅遊全面推進,旅遊品質備受重視

全域旅遊是近年我國旅遊主管部門的重點工作,2018年被原國家旅遊局確定爲“美麗中國——全域旅遊年”。2018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圍繞“旅遊發展全域化”、“旅遊供給品質化”、“旅遊治理規範化”、“旅遊效益最大化”的目標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要求。此後一些省份先後發佈了實施方案,例如:青海省政府出臺意見,要求到2025年規劃建成15個全域旅遊產業改革創新區;山東省制定《大力推進全域旅遊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廣西全域旅遊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廣西要創建20個以上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和30個自治區級全域旅遊示範區,打造30個廣西特色旅遊名縣;《河北省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省創建規劃》《山東省全域旅遊發展總體規劃(2018~2025年)》《浙江省全域旅遊發展規劃》《湖北省人民政府關於促進全域旅遊的實施意見》等均提出了具體要求。

2018年全國旅遊工作會議提出要從高速旅遊增長向優質旅遊發展轉變。各地出臺了一些相關舉措,例如:雲南省人民政府發佈《關於加快推進旅遊轉型升級的若干意見》,要按照“國際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的發展目標和“雲南只有一個景區,這個景區叫雲南”的全域旅遊理念,推動“旅遊革命”,實現轉型升級,希望藉此根除“不合理低價遊”等市場頑疾。山東省印發《山東精品旅遊質量提升行動方案》,提出將開展十大提升行動。

(八)旅遊公共服務日益完善

近年來,以旅遊安全保障、“無障礙旅遊”、旅遊公共交通建設、旅遊信用監管、市場秩序整頓以及文明旅遊引導等爲內容的旅遊公共服務日益完善。

2018年7月,集大數據監管與開放式服務於一體的全國旅遊監管服務平臺全面啓用。全國暑期旅遊市場秩序專項整治中,共檢查旅遊企業24390家,立案1103件,罰款1215.84萬元,吊銷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證34家。11家4A級景區因景觀和服務質量退化、服務設施缺失、“廁所革命”滯後等原因被摘牌。文化和旅遊部公佈新一批旅遊不文明行爲記錄,截至目前,共有35人被納入旅遊“黑名單”。

各地在完善旅遊公共服務方面也各有創新。例如,貴州省編織全域旅遊安全保障網,併成立政府管理部門指導、企業設立、按照市場化運作的第三方旅遊安全保障組織貴州江泰全域旅遊安全保障服務中心,爲遊客旅遊糾紛與救援救助提供“先救治,後定責”的保障服務。杭州市制定並試點實施全國首個《殘障人員旅遊服務規範》地方標準。吉林省制定《關於促進交通運輸與旅遊融合發展2018年實施方案》,要求到年底實現省內所有4A 級以上鄉村旅遊經營單位道路客運全覆蓋。覆蓋全北京41816名導遊、2669家旅行社、285家A級景區、547家星級酒店等的北京旅遊信用監管平臺於2018年8月上線,建立起旅遊行業企業和導遊員“信用檔案”,並向社會提供查詢服務。《黑龍江省旅遊業明碼標價規定(試行)》,要求旅行社對有償導遊服務明碼標價,旅遊餐飲經營者應當實行“餐前消費確認”制度。黑龍江大海林林業地區旅遊局針對備受關注的“雪鄉宰客”案,對涉事經營者處罰5.9萬餘元,責令限期整改。

(九)旅遊投資熱度不減,速度和規模引發擔憂

2018年,旅遊公共投資和社會投資持續增加,投資方式更加多元,兼併收購引人注目。

在旅遊發展基金方面,財政部明確2018年旅遊發展基金補助地方項目資金預算爲14.6億元,較2017年的11.8億元有明顯增長。此外,財政部還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政局下達2018年旅遊發展基金補助地方項目資金預算2100萬元,補助資金預算合計將近15億元。

社會投資依然熱度不減。例如:2018年山西省旅發大會期間,全省共簽約35個旅遊項目,總金額達1090.93億元;“清新福建”旅遊投融資合作與重大項目推介活動中推出旅遊招商項目208個,總投資額超過3200億元;2018年,青島市確定單體投資5000萬元以上在建、待建、在談旅遊項目110個,總投資達3500多億元;重慶重大旅遊招商項目集中籤約儀式上共簽約35個旅遊項目,總投資2357億元;北海市17個文旅項目集中籤約總投資1340億。

從企業層面來看,知名互聯網企業持續加大對旅遊業的投入。由百度、阿里巴巴、騰訊(BAT)組成的第一梯隊已於數年前加大對旅遊行業的投入。2018年,由今日頭條、美團點評、滴滴(TMD)組成的第二梯隊也高調進入旅遊業。其中,今日頭條依靠其旅遊頻道、短視頻APP等帶動一批網紅景點和城市;美團點評自2013年進入酒店預訂市場以來,目前業務已覆蓋酒店、民宿、境內度假、境外度假和大交通等幾乎所有品類;滴滴幾年前與華住、洲際等品牌連鎖酒店,貓途鷹、攜程等OTA平臺建立合作,2018年7月又與美國在線旅遊巨頭Booking Holdings達成戰略合作,通過收購、投資等方式,佈局印度、巴西、新加坡等地的出行市場。

在投資方式上,PPP模式、產業基金、兼併收購等成爲熱點。2018年2月,財政部發布的第四批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示範項目名單中,旅遊類共27個,投資總額爲349.17億元,較第三批入選項目數量和投資額分別增長92.86%和54.2%,數量遠高於體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2018年4月,文化和旅遊部、財政部聯合發佈《關於在旅遊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重點支持旅遊景區、全域旅遊、鄉村旅遊、自駕車旅居車營地等領域的項目。此外,地方性產業投資基金也日益增多。例如:由成都市委宣傳部牽頭組建成都市文創產業發展投資基金,首期母基金爲25億元,通過設立子基金,可撬動近100億元規模資金;寧夏國投、寧夏旅投與海航共同發起寧夏全域旅遊產業基金,擬定總規模爲50 億元。2018年,旅遊業的兼併和收購也層出不窮。民營企業方面,最受矚目的是融創中國收購萬達文旅集團和13個文旅項目的設計、建設和管理公司,總價約爲人民幣62.81億元。國有企業方面,中國旅遊集團與海南省國資委資產深度整合,前者將其持有的公司部分股份無償劃轉給後者持有,後者將其持有的海南省免稅品有限公司51%的股權無償劃轉給前者。共青團中央直屬企業中國青旅集團公司、中國青年實業發展總公司國有產權100%劃轉至中國光大集團股份公司。

上一本“旅遊綠皮書”的總報告曾指出,熱潮涌動的旅遊投資可能潛藏風險和隱患。從2018年的情況來看,旅遊投資熱度依然不減,投資體量繼續向大投資、大企業、大項目集中。這種投資結構和增長模式是否健康、能否持續,如何構建大中小旅遊項目的生態體系,如何發揮重大項目對旅遊產業體系的帶動作用,如何實現相關領域投資與旅遊投資的共振,如何兼顧旅遊投資的長期效益與短期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這些問題都值得深思。尤其是要警惕避免一些旅遊細分領域滑入過度投資—過度競爭—惡性競爭—行業受損的泥沼。

(十)主題公園與特色小鎮:熱潮背後或藏隱憂

近年來,各地掀起新一輪的主題公園熱。不少房地產企業相繼建設了一批文化主題公園,世界知名主題公園運營商也紛紛加快在中國佈局的步伐,大型主題公園從一線城市向蕪湖、濟南、泰安、寧波、汕頭、青島、鄭州等二、三線城市轉移。世界主題公園權威研究機構美國主題娛樂協會(TEA)與美國AECOM集團聯合發佈的《2017年全球主題公園調查報告》顯示,中國主題公園總量約爲2100多家,投資在5000萬元以上的有300家左右。預計到2020年,我國主題公園市場規模將達120億美元。主題公園滿足了人們的旅遊和休閒需求,成爲旅遊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業態,但是也出現了概念不清、盲目建設、模仿抄襲、低水平重複等問題,一些地區還出現了地方債務風險和房地產化傾向。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於2018年3月頒佈《關於規範主題公園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對主題公園科學規劃、嚴格規範、提升質量,其中特別強調要嚴格用地管理、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格覈准程序、嚴控房地產傾向、嚴防地方債務風險。江蘇等省也出臺了相關意見,明確將嚴格控制新建、擴建特大型主題公園。從2018年的情況來看,國內上市主題公園企業發展速度確實有所放緩。國內已上市主題公園企業有四家(華僑城A、宋城演藝、大連聖亞與海昌海洋公園),2018年上半年內四家主題公園企業總營收爲69.85億元,較上年同期下滑18.78%。

近幾年,隨着旅遊業的快速發展與特色小鎮的加快推進,旅遊小鎮成爲投資關注的重點。從2018年的情況來看,一方面是各地政府積極推動,另一方面是中央有關部門加強規範。例如,江蘇省繼2017年確定25個特色小鎮創建名單之後,2018年又新增31個,對首批25個考覈後每個獎補資金200萬元,共計4200萬元。據悉,江蘇省計劃用3~5年培育100個特色小鎮。雲南省提出從2018年到2020年,每年評選15個創建成效明顯的特色小鎮,各給予1.5億元以獎代補資金。海南省謀劃2025年前在沿海市縣建8個遊艇小鎮。面對特色小鎮一哄而起並出現概念定位不清晰、盲目發展引起質量不高、同質化無特色、盲目舉債加大風險、房企過度參與帶來地產化等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提出要對特色小鎮進行定期測評並優勝劣汰。

不管是主題公園還是特色小鎮,如其投資是基於對旅遊市場需求的科學判斷和對旅遊產品服務的不斷創新,自然是理性與合理的。但是事實上,目前的一些主題公園和特色小鎮夾雜太多房地產的因素、邏輯和訴求,這既不利於旅遊自身的發展,也會給投資乃至地方經濟帶來隱患。

(參見《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p7-9,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12月)

《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指出——

融合與創新是新時代下中國旅遊發展的兩大核心命題

2019年1月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發佈暨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在該書總報告中,執筆人宋瑞指出,融合與創新是新時代下中國旅遊發展的兩大核心命題。

(一)機構改革之後,文化和旅遊如何融合發展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背景下,中央決定組建文化和旅遊部。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立足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做出的重大決策。2018年4月,文化和旅遊部正式掛牌,隨後各省(區、市)政府陸續掛牌成立文化和旅遊廳(委),文化和旅遊機構整合全面開展。在機構整合之後,應以什麼原則、按照什麼思路開展工作成爲重要問題。文化和旅遊的進一步融合發展,應特別關注如下八個方面的問題。

1.融合原則:“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文化和旅遊既有共同特徵,也有各自規律。二者有彼此融合的一面,也有相對獨立的一面。在融合發展過程中,要按照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在文化和旅遊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的“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原則加以推動。對各級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來說,既要克服慣性思維,避免畫地爲牢、貌合神離;也要防止簡單思維,避免相互替代、違背規律。要實事求是,結合現實需要,明確哪些領域適宜融合,哪些領域應各自發展,從而“和”“合”並舉,既強調行政機構和組織管理的統一性,也尊重行業發展和各自特徵的差異性,避免爲融而融。

2.融合思路:依託文化提升旅遊,通過旅遊傳播文化

依託文化提升旅遊,有兩層含義。一是在旅遊發展的各個環節,充分體現文化內涵。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現代手段,使更多文化遺產、文化資源、文化要素成爲深受當代人喜愛的旅遊產品;另一方面要努力用文化的養分滋養旅遊,豐富內涵、拓展空間,推動旅遊的特色化和品質化發展。二是要在旅遊業既有的產業功能的基礎上,發揮其事業功能,除關注經濟效益外,也發揮旅遊在改善民生福祉、實現社會和諧、平衡區域發展、促進文化發展、提升國家形象等方面的功能。

通過旅遊傳播文化,亦有兩重含義:對內而言,要從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角度出發,藉助旅遊的產業化、市場化手段,豐富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類型和供給方式,讓更多文化資源、文化產品真正發揮“以文化人”的作用;對外而言,就是通過旅遊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通過入境旅遊和出境旅遊雙向的人員流動,增進文化交流,提高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3.融合主線: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以產業發展和公共服務爲兩翼

目前,人民羣衆的文化和旅遊消費正朝着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發展,而相應的產品與服務供給,不僅總量不足,而且結構不甚合理。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發展,應當從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以產業發展和公共服務爲兩翼,加以推進。

從產業發展一翼來看,就是不斷探索新的融合方式,形成新的產品類型和產業形態,提升發展質量和發展效益,推動文化產業成爲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鞏固旅遊業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地位,形成以文化提升旅遊產業品質、以旅遊擴大文化消費規模的良好發展格局。

從公共服務一翼來看,就是要立足於滿足本地居民和外來遊客的需要,統籌規劃建設各級各類公共文化設施和旅遊公共設施,結合居民區、旅遊區的分佈配置公共資源;要將旅遊公共服務設施與文化公共服務設施一起納入國家公共服務體系,建立穩定的投入機制,並探索制訂統一的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標準。

4.平衡關係:處理好事業與產業、政府與市場、遊客與居民之間的關係

就事業與產業的關係而言,文化和旅遊二者兼具事業和產業屬性,其中,文化的事業屬性更強而產業化程度略低,旅遊的產業屬性更強而事業性特徵略弱。在融合發展過程中,要特別處理好事業和產業之間的關係。對旅遊而言,要轉變單一經濟導向和增長主義導向,強調旅遊業在滿足美好生活需要、創造社會就業、促進社會和諧、改善民生福祉、保護生態環境、助力國家外交、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的社會功能,強調政府在保障公民休假權利和旅遊權利等方面的重要職責。對文化而言,就是要重點解決文化企業規模小、分散化、實力弱、市場化程度低、產業鏈條不完整、融資渠道不暢通等問題,更好地激發文化市場的活力。對二者的融合發展而言,就需要明確哪些設施、載體和事務具有純公益屬性,應劃歸事業的範疇,而哪些功能、事務和領域具有純市場屬性,應劃歸產業的範疇。在動態融合過程中,既要避免混淆不清,更要避免錯配、錯位和錯爲。

就政府和市場的關係而言,在明確區分事業和產業界限的基礎上,要處理好“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的關係。既要發揮政府在推進融合發展中的指導性作用,也要發揮市場在實現融合發展中的主導性作用。既要重視“無形之手”,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也要藉助“有形之手”,營造良好公共服務環境,健全市場規則,改革管理方式,推動簡政放權向縱深發展,提高政府服務水平;還要利用社會組織力量,彌補政府與市場的不足。

就遊客和居民的關係而言,不管是當地的公共文化資源還是商業文化活動,都既能滿足當地居民需要,又能對外來遊客形成吸引。當地居民與外來遊客在共享資源、共用設施、共同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既有相互融合的一面,也存在矛盾衝突的可能。要形成宜居宜遊、主客共享的空間、氛圍和文化,既保證居民對資源的享有和利益,也讓更多遊客享受當地獨特文化和旅遊資源;既要爲外來遊客提供優質服務,也要充分考慮本地居民的利益訴求。

5.融合指引:做好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

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推進過程中要將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結合。就目前階段而言,要特別重視做好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要全面梳理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總體思路,出臺指導意見,構建工作框架,制定工作方案,形成工作指引;要對文化和旅遊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管理規範、行政條例、政策要求等進行梳理,對不適應融合發展要求的內容加以修訂;要圍繞產業發展和公共服務兩大領域,針對不同細分行業制訂相應的發展政策;要建立可相互比照、彼此銜接的文化和旅遊業統計體系、覈算體系和政府部門工作考覈體系;要制定完善的金融、土地、知識產權保護等政策保障體系。

6.融合重點:選擇部分領域爲突破口

文化和旅遊各自範圍都很廣泛。在融合發展過程中,要選擇融合基礎良好、前景可期的領域進行重點推動。例如,可考慮將博物館旅遊、旅遊演藝、主題公園、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和歷史文化街區、旅遊特色小鎮、文化創意產業園、文化旅遊節慶活動、旅遊文創產品、紅色旅遊、文化主題酒店和民宿等作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重點領域,明確這些領域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思路,制定針對性較強的引導政策。

7.融合主體:培育和發展一批重點企業

與政府行政管理部門的融合相比,市場層面的文化和旅遊融合步伐更早。很多文化企業參與旅遊發展,衆多旅遊集團從事文化活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組建一百多個大型文旅集團,有一百多個文旅產業基金,一大批文化旅遊企業相繼上市,這些都是推動文化和旅遊進一步融合發展的重要力量。未來,要進一步發揮旅遊企業集團、文化企業集團、文旅投資公司、產業基金等市場主體的作用,通過產品、項目、資本、技術等渠道,推動文化和旅遊在具體經營層面的深度融合。要培育一批資金實力雄厚、管理經驗豐富、具有戰略眼光的大型文化和旅遊企業集團;要以股份制改革爲重點,推動產業關聯度高、業務相近的國有文化企業聯合重組,支持旅遊集團、出版傳媒集團、演藝集團做強做優做大;要發展一批綜合實力強、市場活躍度高、創新能力突出的民營文化和旅遊企業在新三板、創業板上市。

8.融合支撐:知識融通和人才交流

不管是公共管理、產業實踐還是研究教育,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發展離不開知識和人才的融合。要打破以往工作的藩籬、消除觀念上的障礙、解決知識上的不足、彌補能力上的欠缺,就需要加強知識上的融通和人才上的交流。要通過專業培訓、輪崗輪值等方式,提升文化和旅遊領域各類人員的融合觀念和融合意識,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綜合能力。可發展一批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實踐基地,適度打通文化和旅遊的教育體系及人才培養渠道。

(二)經濟換擋後,旅遊業應如何創新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2017年12月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加明確地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新時代,基本特徵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增長從高速向中高速轉變,高質量發展成爲重要目標。這就要求更加依靠創新驅動,要有更高的生產效率、更高的經濟效益、更合理的資源配置、更優化的經濟結構。而這其中,最核心的是經濟發展要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這必然要求旅遊業做出相應的調整,甚至是根本性的改變對此問題的詳細論述,參見本書中金準所著《經濟換擋期中國旅遊業的改革與創新》一文。

1.經濟換擋期,對旅遊業意味着什麼

正如金準一文中所揭示的,經濟換擋期是旅遊業從量到質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國際經驗顯示,這一時期往往是旅遊產業的穩速增效期,旅遊消費成爲生活必要消費,各項有利於旅遊發展的改革和創新舉措頻繁推出;另一方面,旅遊自身的轉型與綜合改革的問題纏繞在一起,可能出現舊有模式難以爲繼,而新的增長方式又一時難以建立的境況。因此在經濟換擋期,旅遊業可謂是挑戰與機遇並存。

2.經濟換擋期,旅遊業應該怎麼辦

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要求旅遊業對其發展導向、發展速度、發展手段等進行系統性的再思考。實際上,近幾年的“旅遊綠皮書”一直如此呼籲。例如,在2015年總報告中,執筆人指出,在旅遊爲什麼發展(產業功能)的問題上,要超越經濟功能;“在功能定位、發展目標、績效評估等方面,要摒棄過去單純以經濟指標來衡量發展的做法,高度重視旅遊在民生、環保以及國家戰略等層面的作用,要摒棄過去只看到經濟成本而忽視社會成本和生態成本的做法,以經濟、社會和生態的綜合最優來衡量發展結果”。在旅遊如何發展的問題上(發展方式),要從“以資源、土地、人力乃至資本等生產要素大量投入和低成本使用爲前提,以規模擴張、數量劇增爲內容的發展方式轉變到強調質量和效益的道路上”來,“在政策引導、激勵機制、配套措施等方面,要通過鼓勵開發方式、業態類型、商業模式、服務方式等的創新,降低旅遊發展對要素投入的依賴和消耗”。在2016年的總報告中,執筆人再次強調,要“通過產業升級解決旅遊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與旅遊需求結構不匹配的問題”,要“通過提質增效解決旅遊業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增加實現增長的問題”,要“從產業政策優化、企業能力提升以及包括制度創新、組織創新、服務創新等在內的綜合創新和集成創新上着手”。2017年總報告再次重申,要特別關注“如何通過集成創新使旅遊增長迴歸到效率提升的主軸”。在2018年總報告中,執筆人又強調,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要進一步推進旅遊發展改革和創新,發揮旅遊作爲美好生活風向標、社會融合黏接劑、深化改革突破口、對外開放前沿地、區域發展聯動機、現代經濟創新者、生態文明引領者、現代治理折射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者的作用”。

總之,儘管改革和創新是永恆的主題,但對於當下的中國旅遊業而言,又有着特殊的緊迫性。那麼,中國旅遊業到底要改什麼、怎麼改,究竟如何實現創新,有待全行業的共同研究和探索。

(參見《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p22-25,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12月)

《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指出——

經濟換擋期,旅遊業亟待實現多層次的結構性破題

2019年1月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發佈暨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在該書年度主題報告中,撰稿人金準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經濟換擋期,旅遊業同時面臨機遇和挑戰,亟待實現多層次的結構性破題。

第一,倒逼改革的環境已經形成,多因素纏繞亟待破題。對於中國旅遊業,改革存在內外上下的多方必要性,但高速增長期的增長模式對解放旅遊業的生產力產生限制,圍繞工業的價格和資源配置機制仍在影響產業,體制性、結構性、時效性障礙同步存在,多因素相互纏繞令改革亟須找到突破口。總體上看,中國旅遊業的發展面臨高負荷(即產業發展在資源、用地、能源、融資等多方面仍然面臨高成本的問題)、多限制(在遊客、資本和人才的流入流出上仍有較多不暢的環節)、單動力(旅遊業發展的動力是非對稱的,更多的來自需求側的推動,而較少來自供給側的引領)、非充分(政府主導型戰略一方面推動中國旅遊的適度超前發展,另一方面也產生低效率的問題)、低替代(資源分隔和一定程度的壟斷降低旅遊業的競爭水平,出口導向戰略誘使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的專業化,使技術和產業結構升級緩慢,從而產品替代緩慢)、有風險(前一時期的發展,令旅遊業產生了一定的風險)等多方面問題,亟待改革破題。

第二,消費地位日益增強,消費深化多有不足。一方面,旅遊已經逐步成爲居民的剛性需求,消費地位日益增強。在中國經濟整體進入換擋期後,其消費地位還將進一步上移。但是,中國旅遊業長期存在消費深化不足的問題。在消費人羣上,難以滿足日益龐大的中產階級乃至高淨值人羣的需求。一到節假日,大量的中產階級蜂擁出境,形成極大的消費漏出。在消費內涵上,旅遊業的文化附加值依然較低,40年走馬觀花,沒有建立起有深度的消費習慣,和日韓歐美遊客仍有很大的差距。在消費支出上,門票經濟一枝獨大,延伸性消費嚴重不足,產業鏈缺乏縱深。在消費目的地上,沒有形成分工和梯度,高層次和國際化的消費目的地嚴重缺乏。

第三,跟隨式創新多,引領式創新少,提升知識密集度是最大問題。40年的中國旅遊業發展以跟隨式的創新居多,是在學習、模仿、導入、引進的基礎上的創新。這種跟隨大大降低了中國旅遊業的探索成本,也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旅遊業發展模式。但目前中國旅遊業已逐漸步入世界旅遊業的發展前沿,他國的發展經驗越來越深嵌於不同的發展道路中,難以沿襲,創新追隨已經進入深水期。中國旅遊業要再發展,必須要走出一條引領式創新的道路。在這一方面,產業已有一些經驗和亮點,但尚未形成趨勢。

(參見《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p26-27,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12月)

《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指出——

2018年中國旅遊發展十大熱點

2019年1月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發佈暨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2018年中國旅遊發生了很多重大的變化,爲了系統回顧和全面分析這些事件,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於2018年9月~10月通過組織中心特約研究員推薦、向社會公衆徵集,遴選出了2018年中國旅遊發展的十個熱點問題,並由中心研究人員對其進行點評。

熱點一:機構改革爲旅遊帶來新變化

爲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於深化機構改革的決策部署,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2018年2月28日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

2018年3月,《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提出,爲增強和彰顯文化自信,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統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和旅遊資源開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將文化部、國家旅遊局的職責整合,組建文化和旅遊部,作爲國務院組成部門。

2018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文化和旅遊部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即文化和旅遊部的“三定”方案。

截至2018年10月底,全國2/3省份的省級機構改革方案獲批,信息由當地官方媒體公佈。其中,涉及文化產業、文化事業和旅遊業融合發展的新組建或改組的部門有21個,大部分省份爲文化和旅遊廳,而海南爲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重慶爲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

熱點二:“一帶一路”旅遊合作成效顯著

2018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週年。自從2013年我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以對話協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和交流互鑑爲特徵的沿線國家旅遊領域合作成爲熱點,直接表現是旅遊市場規模巨大,旅遊交往密切,合作成效顯著。2017年,“一帶一路”國家國際旅遊人次約爲5.82億,佔世界國際旅遊人次的44.02%,較該區域GDP佔比高約10個百分點。國內旅遊方面,“一帶一路”國家以84.2億人次遙遙領先,佔比高達80%。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際旅遊來往日益密切,沿線國家赴中國旅遊遊客保持穩定增長,由2013年的903萬人次,發展爲2017年的1064萬人次。中國出境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遊客人次由2013年的1549萬人次,增長到2017年的2741萬人次,五年間增長了77%,年均增速達15.34%。沿線國家的旅遊合作持續深入,明顯提升了旅遊便利化水平,尤其推動了我國與沿線國家在旅遊投資、市場開發和產業支撐上的全方位合作。合作的區域也由內陸、沿邊擴散到沿海、沿江。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格局基本形成。彼此依賴、彼此成就的結果是“一帶一路”沿線整體成全球重要的國際遊客淨流入地。

熱點三: 鄉村旅遊助推鄉村振興發展

熱點事件在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特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部署的背景下,國家層面涉及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的大舉措不斷出臺。2016年7月,原農業部專門發佈《關於大力發展休閒農業的指導意見》;2017年5月,財政部發布《關於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以一號文件的形式發佈《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9月下旬,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上述文件都明確包含涉及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的內容,國慶黃金週剛剛過去,10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部門又聯合印發了《促進鄉村旅遊發展提質升級行動方案(2018年~2020年)》,對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發展進行工作部署。爲了展示農村改革發展的巨大成就,2018年6月,經黨中央批准、國務院批覆,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曆秋分設立爲“中國農民豐收節”,這也成爲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爲農民設立的節日。

熱點四:霸座現象引發文明旅遊反思

2018年,“霸座”意外成爲熱詞。先是8月21日在G334次列車上,某男乘客霸佔一位女乘客的座位不肯讓,並稱“誰規定一定要按號入座?”;接着9月19日在G6078次列車上,一女乘客持過道票非得坐靠窗位置;又接着9月23日在D353次列車上,一60多歲大媽買的是無座票,卻坐在他人的座位上拒不讓座。此外,還有消息爆出霸座大爺、霸座老外、霸座兄弟等。一時“霸座”事件刷屏,事涉男女老少,無分中外。除了“霸座”事件之外,遊客亂丟垃圾、亂折花木、胡亂刻畫、隨意停車、隨地大小便等不文明行爲也時有報道。

2018年國慶節前夕,文化和旅遊部公佈一批旅遊不文明行爲記錄,三名遊客被列入“黑名單”,分別是在馬來西亞水上清真寺矮牆上跳熱舞的河北遊客王某、張某,以及在大理市遊玩時用兒童玩具擊傷紅嘴鷗的湖北遊客彭某。

熱點五:境外安全事件警示加強防範

近年來,我國出境旅遊人次逐年增加,人們日漸提升的旅遊消費能力和境外旅遊消費意願催生了境外遊的熱潮。然而,一系列海外旅遊安全事故爲遊客們敲響了警鐘,其中不乏涉及中國遊客的傷亡事件。

2017年以來,僅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馬爾代夫等多個熱門旅遊目的地就發生了百餘起中國遊客不慎溺水身亡事故。2018年更是發生多起重大安全事故,事故傷亡觸目驚心,引發了民衆的關注和熱議。2018年7月5日,兩艘載有127名中國遊客的泰國遊船在返回普吉島途中,突遇特大暴風雨發生傾覆,導致47名中國遊客不幸遇難。涉水安全是赴泰旅遊面臨的最大安全風險。2018年9月6日,日本北海道遭遇6.7級地震,關西機場、新千歲機場兩大航空客運中心關閉,導致超過千名中國旅客滯留。2018年6月29日,印尼巴厘島阿貢火山火山噴發。

熱點六:特色小鎮發展受到重點關注

近年來,特色小鎮建設在全國快速展開並迅速升溫,至2018年有幾千個特色小鎮項目進入或將陸續進入建設、實施期,這些動則幾十億投資的項目,數量多、分佈廣。從一片叫好到各種問題漸漸浮出水面,特色小鎮一直備受關注。有一些特色小鎮成功運行,另一些特色小鎮建設走了樣,違背了建設初衷,項目觸碰生態紅線、房地產化傾向嚴重、地方政府大額度舉債、造成公共資源浪費。

2017年12月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了《關於規範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了“兩不能”和“四嚴”的要求。2018年4月2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於實施2018年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的通知》。2018年8月3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再發《關於建立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高質量發展機制的通知》,針對問題進行規範糾偏,引導特色小鎮健康發展。

熱點七:高鐵線路旅遊帶動效應凸顯

2008年8月第一條高鐵京津城際鐵路開通以來,中國高鐵進入第十個年頭。2018年,渝貴高鐵、哈佳高鐵、廣深港高鐵相繼開通運營,特別是廣深港高鐵開通將高鐵網絡延伸至香港。全國29個省會城市、180餘個地級市、370餘個縣級市開通高鐵,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高鐵已覆蓋京滬高鐵等25條線路,高鐵網絡日漸形成。高鐵旅遊迅速崛起,日漸成爲旅遊發展主力戰場,旅遊企業紛紛上線高鐵旅遊產品,搶佔高鐵旅遊市場。各大旅行社推出各類“高鐵遊”產品,攜程上線“高鐵遊”綜合平臺,美團推出“高鐵+”戰略,同程藝龍也圍繞高鐵遊產品線路進行整合;洛陽、梧州等高鐵沿線城市推出憑高鐵票享受景區門票、住宿打折等優惠;鐵路部門也開通“高鐵旅遊專列”,推動“高鐵+旅遊”融合,高鐵旅遊帶動效應日益凸顯。

熱點八:制度紅利再促海南旅遊發展

2018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正式發佈,明確國際旅遊消費中心的新定位,大力推進旅遊消費領域對外開放,優化入境免籤的國家範圍、停留時間和人數限制,鼓勵“探索發展競猜型體育彩票和大型國際賽事即開彩票”,鼓勵跨國企業、國內大型企業集團在海南設立國際總部和區域總部,着力打造躋身全球前列的營商環境等新目標、新要求,爲海南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不少令人羨慕的“制度紅利”。

隨後,海南省一系列舉措亮相:實施59國人員入境免籤政策;支持郵輪企業以東南亞、港澳臺等航線爲重點,推動瓊港澳遊艇自由行,加快瓊州海峽兩岸港航基礎設施發展;中國旅遊集團總部正式從北京遷入海口;與光大集團等大型央企以及與世邦魏理仕集團等知名外企洽談或簽署了相關合作事項……

熱點九:景區門票降價仍需狠抓落實

在2018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國有重點景區降價(以下簡稱“降價令”)。6月底,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關於完善國有景區門票價格形成機制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到“十一”前夕,共有981個景區宣佈免費或降價,在降價的907個景區中,降幅超過20%的有491個,佔54.1%;降幅超過30%的有214個,佔23.6%。降價的5A級景區有159個,4A級景區有534個,二者合計693個,佔全部降價景區的76.4%多。面對景區降價實施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需要從宣傳引導、實施細則等方面加以強化,逐步實現公共資源全民共享、景區服務費用遊客合理分擔。

熱點十:目的地營銷新應用打造網紅

2018年,一批旅遊目的地和景區嘗試使用新技術和新媒體營銷自身,提升服務。基於抖音的旅遊營銷、基於移動旅遊服務的“一部手機遊雲南”、面向全面旅遊解決方案的飛豬升級版未來景區,均成爲這一年的旅遊行業熱點。抖音成爲旅遊目的地成功營銷的平臺,一批旅遊城市,如重慶、西安、廈門等成爲抖音上的網紅,旅遊收入與遊客量顯著增長。重慶已經成爲抖音上最火的網紅城市,李子壩輕軌站因爲抖音上很火的視頻“輕軌穿樓過”,成爲很多旅行社力推的重慶一日遊必去的景點之一,很多遊客專程去拍攝輕軌穿樓而過的瞬間。西安城牆腳下的永興坊“摔碗酒”也被抖音捧紅,“摔碗酒”配上一首《西安人的歌》,吸引“抖友”前來“打卡”。此外,廈門鼓浪嶼的“土耳其冰激凌”、濟南寬厚裡的“連音社”和張家界的天門山等都藉助抖音形成熱點傳播。

(參見《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p77-79,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12月)

《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指出——

促進政府引導型旅遊產業基金可持續發展,需六個方面共同努力

2019年1月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發佈暨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在該書專題報告中,撰稿人胡撫生指出,近年來我國政府引導型旅遊產業基金得到了快速發展,也面臨着一些制約。具體來看,由於政府引導型旅遊產業基金起步相對較晚,發展經驗和發展模式還不成熟,在如下六個方面還存在瓶頸。

其一,政府和市場權責劃分不明晰。儘管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出臺了政府性投資基金的規範文件,各省市也出臺了政府引導型旅遊產業基金的規範文件,但政府和市場的權責劃分仍然存在模糊地帶。從政府層面來看,政府在旅遊產業基金運作過程中應當積極履行公共服務職能,起到政策性引導和支持作用,基金應更多投向旅遊業發展的薄弱環節,不應以追求盈利爲導向。而從民間資本層面來看,民間資本參與政府引導型旅遊產業基金的設立,並且佔有更多的股份,就是以追求盈利爲目標,這使得政府與民間資本的訴求存在衝突,對旅遊產業基金的運作會產生影響。

其二,產業基金髮展缺乏有效的規範和指導。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雖然出臺了對政府出資投資基金的規範,但這是對所有行業的普遍性規範,還缺乏專門針對旅遊行業的規範。目前已成立政府引導型旅遊產業基金的省份,也出臺了政府引導型旅遊產業基金的管理辦法,但是規範性還相對偏弱,對政府引導型旅遊產業基金的發展指導性還不強。很多地方雖然成立了旅遊產業基金,但不知道如何運作、如何投資,發展方向也不明確。

其三,基金引導旅遊產業發展的作用不強。較多政府引導型旅遊產業基金的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部分旅遊產業基金雖然投資了一些旅遊重點產業和重點項目,但投資更多的是贏利能力較強的項目,並非需要企業投資的旅遊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對地方旅遊產業發展的引導能力還不強。並且,目前好的旅遊項目少,缺乏產業基金投資項目庫存,也缺乏明確的投資指引,一些地方往往將旅遊產業基金投向能夠賺錢的領域,背離產業基金設立的初衷。此外,一些地方旅遊產業基金的總體規模偏小,能夠用於投資的資金有限。投資規模小,缺乏對社會資金的引導和帶動,在引導產業發展方面並不突出,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其四,專業化的產業基金人才隊伍不健全。政府引導型旅遊產業基金對於旅遊部門、民營企業、金融機構均是新事物,其健康、可持續發展需要大量專業的人才。而當前既懂旅遊,又懂產業基金運作的人才並不多。旅遊部門和旅遊企業中往往懂旅遊的人才多,但懂旅遊產業基金運作的人才少;而現有的旅遊產業基金管理團體主要來自各大金融機構,往往懂產業基金,但是對旅遊產業的發展規律和發展模式並不瞭解。缺乏複合型、專業化的管理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政府引導型旅遊產業基金的發展。

其五,產業基金的投資受限制。政府引導型旅遊產業基金主要採取股權投資形式,債權投資受到限制。按照財政部門的管理規定,政府引導型投資基金只能採取股權投資形式,不能採取債權投資形式,這使得政府引導型旅遊產業基金在開展旅遊投資時受到限制,不夠靈活。通常盈利能力強、發展前景看好的旅遊項目,並不願意受讓股權引入外來投資者,而更願意以債權形式接受投資。因此,非政府出資的產業基金如果採取債權投資形式,相對更容易獲得投資機會。此外,地方政府設立引導型產業基金主要用於當地旅遊業發展,其往往會要求基金主要投向本地區,而一旦當地缺乏好的旅遊投資項目,政府引導型旅遊產業基金則面臨空轉的可能,影響基金的運作和效益。

其六,產業基金的配套政策還不完善。目前,政府引導型旅遊產業基金的發展尚未建立專門的配套保障機制,其參與投資的旅遊項目還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並且容易受到財政、發改、住建、水利、生態環保等部門約束性產業政策的影響,還需要加大統籌協調力度,爭取旅遊部門及其他涉旅部門的支持與配合。如很多地方較爲現實的問題是旅遊用地指標緊張,土地招拍掛成本太高,保障難度較大,新開發建設的旅遊項目難以落地。

爲此,撰稿人胡撫生提出六條建議。

一是要從國家層面加強規範和指導。建議由財政部門和旅遊行政主管部門聯合制訂促進政府引導型旅遊產業基金髮展的指導意見和規範操作指南,明確政府引導型旅遊產業基金的發起設立、模式選擇、投資收益分配、日常運營管理、投資風險分擔、退出機制等規範操作流程,明確政府和市場在政府引導型旅遊產業基金髮展中各自的責任和分工,更有針對性地指導地方推動政府引導型旅遊產業基金的發展。在此基礎上,結合地方全域旅遊發展特色,加強對省市縣三級政府引導型旅遊產業基金髮展的分類指導,總結地方成功發展模式,爲其他地區旅遊產業基金髮展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二是要營造良好投資環境,突出產業基金的產業引導功能。推動地方政府轉變傳統的政府主導發展思維,更加註重社會資本在旅遊產業發展中的決策作用,強化政府引導型旅遊產業基金的市場化運作方式。市縣一級政府應適度放寬政府引導型旅遊產業基金的地域投資條款,鼓勵旅遊產業基金跨區域的適度競爭,拓寬旅遊產業基金投資的選擇面。堅持“有所爲,有所不爲”,對於社會資本有充足意願投資的旅遊領域,政府引導型旅遊產業基金不參與投資,而政府引導型旅遊產業基金更多要投向於當前發展還較爲薄弱但未來發展前景看好的旅遊項目,培育壯大一批有潛力的旅遊新產品、旅遊新業態,在項目發展成熟後擇機退出。各省要建立旅遊產業基金投資項目庫,定期遴選一批優質的重點旅遊項目,以項目引導旅遊產業基金的投資方向、投資領域。

三是要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引導型旅遊產業基金髮展,既要有財政的支持,又要更多發揮金融的功能。要加強對政府引導型旅遊產業基金髮展的配套金融政策支持,持續加大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對旅遊產業基金投資項目的融資支持力度,在貸款貼息、利率優惠、風險補助等方面給予支持。鼓勵省級政府將新增地方政府債券向本省財力薄弱的市縣傾斜,增加市縣政府引導型旅遊產業基金的吸引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鼓勵金融機構在政府引導型旅遊產業基金項目規劃階段提前介入,爲投資項目提供方案規劃的金融諮詢服務,避免項目走彎路,提高項目融資的可行性。

四是加強專業化旅遊產業基金人才培養。加大旅遊院校和科研院所對旅遊產業基金人才的培養,在旅遊類本碩博專業課程中,增加產業基金、金融類課程,加強旅遊產業基金的專題研究,培育一批旅遊產業基金研究方面的專業人才。促進旅遊行政主管部門、旅遊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聯動,建立相互掛職機制,互補專業長短,培育複合型旅遊產業基金人才。建議在文化和旅遊部的年度“萬名旅遊英才計劃”中增加旅遊產業基金服務人才類別,逐步擴大對旅遊產業基金人才的培養規模。鼓勵各省建立旅遊產業基金專家人才庫,依託專家加強對政府引導型旅遊產業基金髮展的指導。鼓勵有條件的旅遊企業、旅遊產業基金管理機構建立旅遊產業基金人才培訓基地,開展專題培訓班,加強對旅遊產業基金實踐人才的培養。

五是建立政府引導型旅遊產業基金信息交流和交易兩大平臺。建立旅遊產業基金信息交流平臺,及時提供旅遊產業基金的政策、法規、數據、研究以及項目實時信息,搭建起政府、社會資本、旅遊產業基金管理機構之間的互動平臺,定期舉辦會議、論壇及項目洽談會、成果展等,打通旅遊產業基金髮展的信息壁壘。建立旅遊產業基金交易平臺,促進地方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合作,推動政府引導型旅遊產業基金的股權證券化,拓展社會資本的退出渠道。

六是完善配套政策支持。加強旅遊、發改、財政、住建、自然資源、生態環保等部門的協調合作,做好政府引導型旅遊產業基金投資項目前期的協調工作,提前落實好生態紅線、水資源保護紅線等國家政策紅線,做好項目所涉及的土地、環保、水利等相關規劃的編制或修編工作,完善土地、融資、人才、稅費等各方面的配套政策。全面落實《關於支持旅遊業發展用地政策的意見》和《產業用地政策實施工作指引》等涉旅用地政策,優先落實旅遊產業基金項目供地指標,強化項目的落地保障。

(參見《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p49-50,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12月)

《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指出——

支付演變帶來旅遊業新格局

2019年1月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發佈暨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綠皮書指出,支付方式的演變催生了新零售時代,旅遊業的各種業態以支付爲核心,開始藉助信息化工具將實體和虛擬的服務、國內和國際的交易進行連接。通過旅行支付入口,旅遊業與其相關產業在數據社會的發展下形成多方位感知,實現對旅行者的識別、觀察和引導。旅行支付的發展進一步簡化了跨境旅行帶來的中小額國際交易,也對全球的傳統零售業、餐飲住宿等行業進行了智慧化改造。一場追求“智慧旅行”的商業革命已經開始,小到商鋪大到國家都應重新思考如何借力移動支付和智慧化的浪潮,培育創新驅動的競爭新優勢,時刻把握支付市場的機遇,積極利用新優勢推動旅遊消費升級,在新的旅遊競爭中領先一步。

(一)支付新技術提供旅遊消費升級體驗

旅行支付是打通線上與線下消費場景的新入口,能夠下沉覆蓋到“吃住行遊購娛”全渠道,從多方位提升旅遊體驗。如今旅行支付已經影響了遊客的消費習慣,爲了營造便捷的消費場景和高效的服務環境,商家和目的地都爭先採用高新技術來滿足消費者個性化、智能化的需求。例如,在排隊和行程中,遊客對於效率有着異常高的需求。旅行支付的方式由現金和刷卡逐漸演變成刷臉、車牌識別等無感支付,免去了旅途中交錢找錢的煩瑣過程,後臺還能記錄下旅行消費準確信息。旅遊業所提供的線上及移動端支付服務時間也是全天候的,給予消費者充分的比較和思考時間。線上平臺裡豐富的內容給予消費者更多的選擇,消費者完全可以在線上以很低的成本構建完整的旅行消費鏈,通過NFC、AR掃碼技術等高新支付手段獲取多樣消費體驗,並在線下實時享受產品和服務。和社交媒體互動(如關注公衆號、分享動態等)以及消費後的反饋也是消費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旅遊服務提供商可以將顧客從線下體驗引導到線上平臺,形成一個完整的、可循環的消費閉環。

(二)支付新模式加強全球旅遊交易聯繫

跨境支付是跨境旅遊的必要配套服務,近年來興起的第三方支付企業藉助在高頻小額旅行支付市場上的靈活性和成本優勢,爲全球旅遊交易提供了有利的貿易機會和貿易條件。旅行支付將現代大衆旅遊發展中,與跨境旅遊者的流動相伴而生的其他複雜流動(如物品和勞務交換、資金流動、信息流動)高效靈活地整合在支付環節中。相對於以往的支付系統,第三方支付等支付新模式簡化了傳統貿易過程中的單據和工作程序,依靠信息技術加快了交易反饋速度,從而獲得更多更詳細的商業信息。隨着移動支付在全球的興起,越來越多的跨國大公司瞄準了這一大市場,支付領域的競爭也越發激烈。PayPal、Apple Pay和支付寶等知名的國際支付機構都走出國門,開始在全球各個熱門旅遊地區、旅遊服務供應連鎖商中穩步推進全球化佈局。現如今,中國在移動支付領域實現了彎道超車,開始引領海外。中國遊客在境外強大的購買力以及移動支付的高普及度,使得國外商家主動迎合中國遊客的需求,不少商家安裝支付寶、微信支付等中國移動支付工具。

(三)支付新時代創造旅遊市場全新機遇

從企業層次而言,在旅行過程中,遊客所消費的產品和服務大多數是彼此獨立的,但是通過支付交易的鏈接,看似不相關的旅行消費疊加形成了“消費鏈”。“消費鏈”背後的大數據精準記錄了現在的行爲軌跡,可以預測未來的消費偏好。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看到旅行支付的潛在價值,重視支付渠道的佈局,從而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從行業層次而言,移動支付搭建的各類平臺和客觀的交易規模已經爲更多創新應用提供了有利的發展基礎,基於移動支付的新型服務業態不斷涌現,如共享單車、生鮮食品30分鐘送達等。值得注意的是,移動支付存在無限的可能,隨時面臨重新洗牌。二維碼的優勢並不能永久維持,新技術的出現勢必會影響現有的支付市場格局。

(參見《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p76-77,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12月)

《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指出——

我國旅遊演藝未來發展的三大趨勢

2019年1月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發佈暨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在該書專題報告中,撰稿人毛修炳、李子君指出,旅遊演藝市場在宏觀經濟下行背景下逆勢上揚,實景演出與主題公園演出繁榮發展,北方地區集中在北京、陝西、山西等地,南方地區均衡分佈各地。市場進入大型旅遊演藝規模化階段,千古情、印象、山水盛典三大品牌繼續在國內拓展,華夏傳奇、絲綢之路盛典等地方品牌開拓外埠市場。一些旅遊演藝融合VR、AR等舞臺新技術,把景區場景化,結合沉浸式演出形式發展成爲沉浸式旅遊演藝。

展望未來,我國旅遊演藝發展面臨三大趨勢。

其一,沉浸式旅遊演藝將在未來快速普及並日益成爲主流演出。中國旅遊從觀光消費轉向休閒消費、對文化的體驗和互動需求大幅度增加,都促使旅遊演藝不再停留在舞臺上,而是要走下舞臺,走到觀衆中間。國外傳來的沉浸式演出形式奇妙地和旅遊演藝發生了“化學反應”,誕生了全新的沉浸式旅遊演藝,極大地滿足了消費者對文化的體驗和互動這兩大需求,這將促使大部分旅遊演藝轉型爲沉浸式演出,以爭奪口味升級的觀衆羣體。

其二,旅遊演藝產品加速差異化,針對各自擁有的旅遊資源定製化。隨着觀衆越來越需要互動和精神上的自我追求,旅遊演藝也將越來越差異化發展。在旅遊資源上,也將針對其不同特色和情況,定製有針對性的內容與表演形式,創造產品的獨特性,以此對抗產品同質化壓力。

其三,旅遊演藝將與人工智能融合,創造全新的自動化演出形式。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旅遊演藝的表演也逐步自動化,體現在人工智能能針對不同觀衆的不同動作做出不同迴應,並控制一些機械設備與觀衆進行互動,這大大拓展了旅遊演藝的範圍。比如,可以針對多個觀衆進行協同互動表演等以前人力無法做到的事情,利用這個新特性將誕生許多以前無法想象的新表演形式。

(參見《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p86-87,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12月)

《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指出——

粵港澳大灣區入境將成爲旅遊發展機遇

2019年1月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發佈暨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在該書專題報告中,撰稿人保繼剛、葉曉旋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入境旅遊發展不平衡特徵明顯,呈現以香港、澳門爲第一層級,深圳、廣州爲第二層級,其餘七市位於第三層級的多級格局。受經濟大環境影響,大灣區的入境過夜旅遊市場在短期內難以實現快速增長。尤其是港澳兩地的入境旅遊經過多年發展,市場已相對穩定,以港澳爲單一旅遊目的地進行新市場開拓的難度較大,而珠三角的入境旅遊雖具備後發潛力,但除廣州、深圳外的多個城市對外吸引力和旅遊組織集散能力明顯不足,市場增長動力較弱。大灣區內的九市二區在地緣上聯繫緊密,卻存在體制、制度和發展歷程等方面的巨大差異,這一點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初期還難以實現突破。粵港澳三地入境旅遊各自的發展瓶頸實際上是大灣區一體化的發展機遇,如果能打破行政邊界,對三地旅遊市場進行相互引流,大灣區的入境旅遊將有機會迎來新一輪增長。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出臺的利好政策、規劃綱要、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營銷一體化等措施都將持續推進三地包括入境旅遊在內的多方面合作。這些舉措都將直接或間接地爲大灣區旅遊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首先,在已出臺的政策和已公佈的規劃綱要中關於基礎設施的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貿易自由化的推進等規劃重點對旅遊發展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港珠澳大橋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將有力地促進珠江東西兩岸交互旅遊流快速增長,大灣區原有的區域旅遊格局可能被重構,區域交通網絡的形成也將有利於九市二區的旅遊流呈現網絡型流動,實現三地入境旅遊發展的優勢互補。

其次,貿易自由化、現代服務業和創新科技的發展將爲大灣區帶來更多且更高質量的客流。作爲一個旅遊目的地的大灣區也將在旅遊格局和市場結構上發生轉變,商務旅遊和休閒旅遊市場需求將大大增強。而一體化營銷的舉措也可將大灣區作爲一個統一的品牌面向全球推廣,打破港澳原有的增長瓶頸,爲三地的市場拓展帶來新的動力。

(參見《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p116-117,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12月)

《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指出——

我國鄉村旅遊正進入內容創新發展階段

2019年1月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發佈暨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在該書專題報告中,撰稿人吳俊指出,我國鄉村旅遊正進入內容創新發展階段。

我國鄉村旅遊發展的大背景是農村經濟社會的轉型,農業產業現代化的發展帶動了涉農特色產業的壯大。回顧我國鄉村旅遊內容演變歷程,可以看到它與農村發展緊密相連,其發展形態和載體先後歷經了三個發展階段。

(一)農家樂興起導入期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着我國經濟改革率先從農村突破,一些地區農業經營的觀念逐漸發生變化,出現了具有鄉村旅遊特點的經營活動,總體呈現自發性、零散性的特點。在成都郫縣農科村,當地多戶村民開創性地創辦農家樂,吸引了不少城市遊客“吃農家飯,住農家院”。1992年3月,四川省委原副書記馮元慰在郫縣農科村視察工作時,看到遊客在徐家大院愜意地遊玩,即興提筆書寫了“農家樂”三個大字,農家樂由此得名。農科村通過農家樂解決“三農”問題的探索實踐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全國各省(區、市)紛紛派人到農科村參觀學習。農家樂這種利用農業資源開展旅遊活動的新形式逐漸得到推廣,並走向全國,開創了中國鄉村旅遊的先河。到了1995年5月,我國實施每週五日工作制,人們對旅遊的需求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釋放機遇,激發起城鎮居民的週末旅遊潮。1998年,原國家旅遊局推出旨在推動鄉村旅遊發展的“98華夏城鄉遊”,推動全國興起以農家樂爲代表的鄉村旅遊發展。

(二)觀光型產品成長期

2004年,“三農”問題上升到了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高度。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明確,“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調整農業結構,力爭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在這一大背景下,原國家旅遊局將2006年旅遊主題定爲“中國鄉村遊”,宣傳口號爲“新農村、新旅遊、新體驗、新風尚”,這表明行業主管部門對推動鄉村旅遊發展的高度重視。是年8月,原國家旅遊局發佈《關於促進農村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明確“各地農村旅遊發展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特色鮮明,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但我國農村旅遊發展總體上還處於起步階段,存在着認識不足、引導不夠、配套建設滯後等問題。”《意見》明確了發展目標,力爭到2010年基本形成種類豐富、檔次適中的農村旅遊產品體系。爲推動這一目標的實現,國家旅遊局於2006年8月在成都召開全國鄉村旅遊現場會,將2007年旅遊主題確定爲“中國和諧城鄉遊”。2007年,國家旅遊局聯合原農業部印發《關於大力推進全國鄉村旅遊發展的通知》,明確要充分利用“三農”資源發展旅遊業,全面拓展農業功能和領域。這一系列工作,都有力凝聚了全國各地推進鄉村旅遊發展合力。

在這一階段,全國範圍內農家樂數量急劇增長,外延向漁家樂、牧家樂、藏家樂、洋家樂等延伸,地域分佈也從城郊向遠郊區擴展。休閒農莊、觀光農業園、果蔬採摘園、古村古寨遊等旅遊產品開始出現,進一步豐富了鄉村旅遊產品體系,使鄉村旅遊的整體發展水平大大提高。在部分鄉村旅遊發展較成熟的地區,開始出現精品化、特色化的發展趨勢。

(三)休閒體驗產品深化期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聚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鄉村休閒旅遊產業。這是中央一號文件發佈14年來,首次從產業角度提出大力發展鄉村休閒旅遊產業,鄉村旅遊由此躍步入產業化時代。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大力發展鄉村、休閒、全域旅遊。”鄉村旅遊發展獲得宏觀政策的大力支持,迎來全新發展局面。隨後,國家發改委等多部門先後聯合印發《促進鄉村旅遊發展提質升級行動方案(2017年)》《促進鄉村旅遊發展提質升級行動方案(2018~2020年)》。

新時代,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矛盾的轉變,國家改革進入全面深化階段,中國旅遊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爲人民日益增長的旅遊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旅遊發展之間的矛盾。聚焦鄉村旅遊這一細分業態,廣大遊客的需求開始從簡單的觀光遊覽轉向深層次的度假休閒,傳統粗放型的鄉村旅遊產品體系已經不能適應發展需求。爲破解這一矛盾,鄉村旅遊開始進行業態內容升級和服務升級,一批更富個性、特色和精品特徵的民宿、鄉村度假酒店、鄉村度假中心、鄉村體育旅遊俱樂部等產品開始出現,這些都成爲新時期鄉村旅遊發展的亮點。

綜上所述,中國鄉村旅遊短短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高速的增長,主要依靠我們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由此決定的後發優勢,有賴於人口紅利帶來的巨大市場需求,鄉村低成本的勞力、土地、資源等優勢。目前,這些傳統優勢的作用已經有所減弱,傳統粗放型的鄉村旅遊發展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當下鄉村旅遊要提速發展,關鍵就是要通過內容創新,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參見《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p105-107,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12月)

《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指出——

新三板旅遊企業掛牌和摘牌或將常態化

2019年1月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發佈暨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在該書專題報告中,撰稿人張茜、趙鑫指出,目前我國新三板掛牌旅遊企業規模整體偏小,且主要集中於北京、上海兩地。由於市場融資不及預期掛牌增速回落、摘牌潮隱現。新三板旅遊企業盈利能力進一步增強,但償債能力和營運能力均有所下降,成長性依然良好。對酒店餐飲類、景區類、旅行社、在線旅遊四個細分行業分析可見,其發展特色各異。展望未來,新三板旅遊企業掛牌和摘牌可能會常態化,其本質是市場化自淨的過程,說明市場開始從量的增長轉向質的提升。儘管由於融資功能不及預期,部分企業可能會轉向海外市場尋求出路,但更多的企業還是會選擇留在新三板市場尋求發展機會。

截止2017年12月31日,新三板旅遊企業有市值數據的52家企業中,僅有一家企業市值超過百億。新三板旅遊類企業分佈在27個省市自治區,環京津冀、長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區分佈最多,其中北京、上海兩地分別佔13.68%、10.53%。目前新三板主要以股票融資爲主,債權融資並不發達。新三板存在流動性差、融資能力不足的問題,因此很多上市公司因融不到錢而選擇轉戰A股IPO。

隨着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增加,摘牌企業也陸續出現,一部分企業轉戰其他資本市場,還有一部分被收購,當然也有部分企業因未能履行信息披露義務等違規情形,而被強制摘牌。進退有序本質上是市場化淨化過程,入口上正傾向於新業態、新科技、新模式的企業,以提升三板的活力和質量,同時在退出方面明晰標準、優勝劣汰,一進一出,有利於整個新三板乃至旅遊板塊實現健康有序發展,提高流動性,避免劣幣驅逐良幣,幫助優質旅遊企業實現價格發現。當然,旅遊企業的投資機會和資金需求與日俱增,破解融資難困境已是燃眉之急。在三板融資不足,境內上市困難的情況下,優質旅遊企業海外上市或許將成爲其現實的選擇。

《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指出——

研學旅行前景廣闊,任重道遠

2019年1月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旅遊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發佈暨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在該書專題報告中,撰稿人馬勇、徐聖指出,研學旅行的發展源於中國深化教育改革的實際要求,同時也是旅遊產業轉型升級的契機。目前中國研學旅行還沒有真正普及到每一位中小學生,相對於發達國家,研學旅行市場還不夠規範,服務標準還不夠成熟,內容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研學旅行的發展路徑與模式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未來要將研學旅行納入到義務教育體系中,創新內容體系與學習機制,通過政府統籌、學校組織、學生全員參與的方式,結合研學基地、研學導師、研學教材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具有教育價值的旅行活動,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