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色彩

如果用顏色來形容一座城市,你會選擇哪一種色彩?就說倫敦,陰雨連綿的倫敦似乎應該是灰色調的,但細品這座城市的日常,又能感到一絲絲鮮亮。

“生活,不是等待暴風雨過去,而是學會在雨中舞蹈。”這是筆者在倫敦街角咖啡廳牆上看到的一句話。想象一下,在雨中撐起五顏六色的傘,在溼噠噠的街道上翩翩起舞,踢濺起水花,一切彷彿這座城市的基調,沉穩又熱烈。

黑與紅

黑色的出租車和紅色的巴士穿行於大街小巷,是倫敦地面上獨特的色彩對比。而黑與紅,從某種意義上看,正是倫敦的核心色。

城市的核心色,可以理解爲城市景觀中反覆出現的、辨識度高的顏色。核心色所佔面積不一定最大,但必須足夠醒目,是城市設計中重要的文化載體。

廣泛使用的黑色,構成了倫敦厚重的主色調。路邊黑色的欄杆、屋外黑色的木門、建築內黑色的管道、商業街黑色的商鋪外立面、公園裡黑色的長椅、咖啡店黑色的桌凳,還有正式場合首選的黑色服飾……黑色,含蓄而深沉,時尚而低調,雅緻而不張揚。

如果說黑色是倫敦穩定的面,那紅色就是倫敦跳躍的點。紅色雙層巴士是城市中流動的元素。紅色雙層巴士第一次駛入倫敦是在1954年,當時它有個響亮的名字叫“馬路大師”,從那時起,紅色雙層巴士就逐漸深入倫敦人心中。倫敦街道狹窄擁擠,雙層巴士推出後,很好地解決了倫敦道路交通擁堵問題,也隨之形成了與之相匹配的公共交通文化。政府很早就開始實行“公交優先”政策,並設置了清晰的道路標識。

公交站牌的信息量很大,包括運營時間段、每條線路等候時間等。公交站牌附近還會有位置圖,標出你所在的位置,以及步行5分鐘、15分鐘所能抵達的區域,這些對初來乍到的遊客尤其有用。值得一提的是,乘客在APP上查詢到的公交車路線,車次後面都會標註一個大寫字母,如S、G、J等。只要對照這些字母,就能準確找到所乘車輛的站牌,完全不用擔心坐錯車或者坐反方向。

與紅色巴士相呼應的是街頭的紅色電話亭和紅色郵筒。它們的實用功能在當今社會已經基本消失了,但審美功能依舊在線,並且構成了城市景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爲倫敦的經典象徵。

濃烈的紅色代表的正是英國人熱情的一面。對英國足球的狂熱、對英倫搖滾的鐘愛,每一聲發自內心深處的吶喊都是激情的釋放。

黑與紅的碰撞,醒目而強烈。就像英國人的性格,一半內斂如冰,一半熱情似火。

形與色

倫敦的地下同樣繽紛。以色識路,讓複雜的交通也變得簡單有趣。

比如,地鐵就直觀地運用色彩來代表線路:中央線是紅色、環線是黃色、北線是黑色、區域線是綠色、貝克魯線是棕色、皮卡迪利線是藍色……乘客們也漸漸習慣了用顏色來指代線路,比如“轉紅線可以到購物街”“今天坐棕線去上班”。

由於不同區域的地鐵票價不同,倫敦地鐵也用不同顏色區分不同區域,方便乘客識別,白色爲一區,綠色爲二區,黃色爲三區,橘色爲四區,紫色爲五區,粉色爲六區。作爲世界上最早的地鐵,倫敦地鐵以色彩標註的方法也被各國地鐵參考效仿。也正是因爲顏色的高識別度,原本複雜難辨的路線也從認知層面被簡化了。

倫敦地鐵的標誌是紅色的圓環搭配中間藍色的長方形,被稱爲“圓圈和線”。由於這個標誌深入人心,倫敦交通局也順水推舟,採取“變色不變形”的方式將其延伸至倫敦交通出行的每一個角落。紅圈紅線代表巴士站,棕圈藍線代表火車站,綠圈藍線代表輕軌,青圈藍線代表碼頭……這套“圓圈和線”同樣是城市視覺設計領域的一個成功代表,不僅把交通標識得明明白白,而且把倫敦描摹得“可圈可點”,還被印在各式紀念品上,受到全球遊客的喜愛。

與“變色不變形”相對應,“變形不變色”也是倫敦在城市整體設計中普遍採用的一種思路。比如,紅色巴士是英倫特色,然而巴士車型卻不盡相同。在不同的線路上,行駛着單層巴士、雙層巴士,還有爲遊客定製的觀光巴士。

最早的雙層巴士車型,由於款式過於老舊,維修費用太高,且不方便殘疾人等特殊羣體使用,已於2005年結束常規服務,僅在兩條“文化遺產線路”上保留。新的雙層巴士,保留了車頂圓角設計、車尾開放式的登車門以及車尾樓梯;新增了全景式車頂,並設有升降平臺以供殘障人士使用。同時,倫敦也是歐洲最早推廣純電動巴士的城市。倫敦有約800輛零碳排放公交車,是歐洲擁有該類車型數量最多的城市之一。

不過,無論巴士如何演變,紅色始終是主色調。不變的核心色,訴說着倫敦人對紅色巴士的喜愛,表達了對傳統的尊重與傳承。而變化的車型與結構,則彷彿流動的巴士博物館,體現出倫敦交通的變遷,尤其是伴隨着技術的發展在環保等方面取得的進展。

在倫敦的城市視覺中,形與色的變化被運用得淋漓盡致。從形與色的角度看待城市設計,收穫的不僅是視覺的享受,還有不知不覺間建立起來的文化調性。

姿與彩

城市的色彩,不僅體現在建築上,更體現在活色生香的人羣中。不同膚色、不同髮色、不同語言的人們匯聚在倫敦,尋找屬於自己的色彩空間。

如果你嚮往深邃悠遠,可以在倫敦追隨思想家的足跡。馬克思在倫敦生活了30多年。傳說,馬克思曾日復一日地在大英圖書館裡寫作,甚至在座位下磨出了腳印。當然,這只是大家基於對馬克思鑽研精神的敬重演繹出的故事。馬克思真正的足跡,不是地板上的腳印,而是通過《資本論》留下的、推動社會前進的車轍。

1000個讀者,可以在閱讀中品味1000種顏色。倫敦有超過300家圖書館,其中倫敦公共圖書館系統包括16處社區圖書館,向所有人開放。公衆可以借閱紙質圖書,下載電子資料,使用圖書館內的電腦,還可以申請把想借的書調到離自己最近的圖書館。倫敦大學之間的圖書館也是互通的,學生們通過系統申請即可以辦理圖書證。

在信息碎片化時代,倫敦的公共圖書館並沒有過時,反而通過完善的運營成爲不可或缺的城市文化空間。正如倫敦公共圖書館對自己的定位——社區的“錨”,希望通過創造豐富的生活、激發探索的靈感、培養無限的創造力、擴大邊界的可能性,提升人和社區的影響力。

如果你嚮往天馬行空,可以在倫敦肆意徜徉藝術的天地。英國是最早推動創意產業發展的國家之一。作爲世界著名的創意之都,倫敦在影視、時尚、設計、工藝、視覺、建築、音樂、表演、文學等方面都有着獨特的風格。

傍晚的倫敦西區,暖黃色的燈光照亮濃墨重彩的戲劇海報,這裡正是世界上最大的商業劇院區。幾條街區的範圍內,集中了大小劇院幾十家,既上演着《悲慘世界》《歌劇魅影》《獅子王》等經典音樂劇,也有各類先鋒實驗話劇登場。據統計,平均每年前往倫敦西區觀看演出的客流量約爲200萬人次。

歌劇的經久不衰,靠的不僅僅是歷史和文化的支撐。爲進一步鼓勵現場表演行業發展,刺激聯動的經濟增長,英國制定了針對戲劇、音樂劇、歌劇、芭蕾和舞蹈等演藝項目的減稅政策。隨着資本涌向演出行業,倫敦西區爲演員、編劇、導演、技術人員、後勤保障等從業者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

歌劇的現場表演性質,對相關從業者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而倫敦優質的教育資源,也爲藝術人才的培養提供了保障。皇家戲劇學院、倫敦藝術大學、倫敦音樂與戲劇藝術學院等,爲全世界熱愛演出的人們提供音樂、戲劇、表演、舞蹈等多門類的學科教育。同時,不少劇院推出了工作坊或公開課,讓業餘愛好者也能學習戲劇和表演。

因爲多姿,所以多彩。黑色的出租車、紅色的巴士、彩色的地鐵、泛黃的書籍和劇場外閃爍的霓虹燈,構成了宜動宜靜的倫敦。不同的顏色看似雜亂,卻因其背後的經濟文化屬性,形成了繽紛卻有序的生活,增強了城市的魅力。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吉亞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