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必良:新質生產力:顛覆性創新與基要性變革

——兼論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本質規定

和努力方向

摘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重大的理論命題。本文梳理了新質生產力的概念體系,並將創新特別是顛覆性技術創新置於核心位置。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大分流”與長期經濟增長的歷史考察和對經濟長波與增長根源的經驗分析,揭示技術創新的革命性意義。經濟的長期增長,不僅取決於顛覆性技術的創新,也取決於與之關聯的技術採納和技術滲透。文章從“凡勃倫命題”出發,將人類的“三項本能”及其對應的“三類主體”與新質生產力的“三大催生”連接起來,構建“三項本能×三類主體×三大催生”的分析框架,以期揭示新質生產力的生成邏輯。其中,由“求知本能”驅動的顛覆性技術創新,其創新主體主要是思想家與戰略科學家,其有效性來源於思想市場及其競爭;由“功利本能”驅動的技術採納與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其創新主體主要是企業家羣體,其有效性來源於企業家市場及其競爭;由“親善本能”驅動的技術滲透與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其創新主體主要是政府,其有效性來源於國家之間的戰略競爭。進而,文章基於“熊彼特-張培剛”生產函數及其基要性變革,闡明瞭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決定機理。最後,文章進一步關注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定位與努力方向,提出了農業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若干方案性策略。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 “凡勃倫命題” 顛覆性創新 基要性變革 農業高質量發展

一、新質生產力的概念體系

生產力及其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因此,立足新形勢下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格局中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徵程中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宏偉目標的三大根本要求,必須深刻認識新質生產力的本質內涵。作爲一個概念體系,新質生產力包含了四個方面的重點:

①新質生產力的主導力量。新質生產力的主導力量是創新,涉及科學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市場創新、管理創新等相互關聯的不同層面。只有堅持創新驅動,才能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與傳統生產力發展路徑。

②新質生產力的催生路徑。一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的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並由此形成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二是依靠科技手段、數字技術和創新賦能,促進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三是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爲主要載體,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重塑經濟增長新動能,實現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與產業鏈現代化,在改造傳統產業的同時,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③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標誌。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爲核心標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要以重大科技創新爲引領,加快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進技術的普及化、通用化以及在產業中的廣泛滲透,由此以強大的生產力推動全要素生產率的顯著提升。

④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理念。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爲新時代的硬道理。高質量發展依賴於新質生產力的生成與拓展,並遵循和貫徹新發展理念。其中,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必須在本質上是綠色生產力,從而實現“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產業結構”的綠色化,牢固樹立和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二、解構新質生產力:一個邏輯線索

新質生產力概念體系的核心是創新。經濟長波理論、長期增長理論和經驗證據均表明,技術進步推進經濟增長,不僅取決於顛覆性的技術創新,亦取決於技術的擴散與廣泛滲透。可以認爲,在新質生產力的三大催生因素中,技術革命性突破是傳統生產力轉型爲新質生產力的前提,而要素創新性配置與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則是顛覆性技術採納與滲透的結果,由此才能達成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提升。

凡勃倫曾經提出了理解人性特徵即本能的基本命題:一是求知本能,指人具有探索未知的願望,它來自人的好奇心、求知慾與想象力,且獨立於物質利益和其他功利目;二是匠人本能,指人的行爲總是具有目的性,總是企圖表現自己的生命活動力以及能夠獲得的成就;三是親善本能,指人對自己的親代、同胞和族羣之福祉表現出善意的關懷。“凡勃倫命題”能夠增進對技術創新源泉與經濟增長邏輯的理解。其中,人類的求知本能,有助於事實發現、認知積累與知識創新;人類的功利本能,有助於誘導技藝改進、工具革新與技術創新;人類的親善本能,有助於思想的傳播與知識的分享,並通過技術的推廣與滲透擴大公共利益,從而改善社會福利。由此可見,“凡勃倫命題”能夠爲理解創新行動及其溢出效應提供基本的邏輯線索。

基於“凡勃倫命題”,將人類“三項本能”與新質生產力的“三大催生”連接起來,有助於打開顛覆性技術創新、採納及其滲透的“黑箱”。其中,由“求知本能”驅動的顛覆性技術創新,其創新主體主要是思想家與戰略科學家,其有效性來源於思想市場及其競爭;由“功利本能”驅動的技術採納與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其創新主體主要是企業家羣體,其有效性來源於企業家市場及其競爭;由“親善本能”驅動的技術滲透與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產業創新),其創新主體主要是政府,其有效性來源於國家之間的戰略競爭。

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爲核心標誌。全要素生產率的測度源於索洛的核算公式,是剔除資本、勞動等投入要素外其他所有因素所帶來的產出增長率,即索洛餘值。這一餘值的提高通常被歸因於科技進步和技術效率提高。因此,全要素生產率契合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但應該重視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數據既可以作爲新要素投入,也可以與舊要素形成新的組合。問題是,數據要素本身的創新性,使其在不同組合中所具有的價值是未知的。這類創新性無法由索洛模型所刻畫的產出特徵與函數性質來表達。第二,“索洛悖論”並不是因爲互聯網等新技術對經濟增長沒有貢獻,而是因爲新技術與傳統產業的組合存在滯後性,而且在不同行業表現異質性與“經濟奇點”。第三,隨着數字技術的發展,由資本所體現的技術進步、由機器人替代所節省的勞動力,將會越發成爲基本趨勢。而由索洛公式所設定的資本和勞動力之間的單一的替代彈性並不合理。在顛覆性技術革命尤其是人工智能革命背景下,需要改變由索洛模型來表達經濟增長的生產函數及其所測度的全要素生產率的方式。

可行的思路是,將熊彼特的因創新形成的“新的生產函數”與張培剛的“生產函數連續發生變化”結合起來,統稱爲“熊彼特-張培剛”生產函數。按照前文所分析的新質生產力的催生邏輯,在此係列生產函數中:①技術創新尤其是顛覆性技術的引進,構成了第一級新的基要生產函數;②顛覆性技術採納應用與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所形成的新的組合及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構成了第二級新的基要生產函數;③顛覆性技術的滲透所推進的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構成了新質生產力第三級基要生產函數連續發生變化的躍遷過程。由顛覆性技術所引發的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與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具有規模經濟與報酬遞增的經濟增長性質。

三、以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建設農業強國,迫切需要加快發展以高質量發展爲目標、以顛覆性農業技術創新爲引領、以農業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與農業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爲支撐的農業領域的新質生產力。基於中國農情與目標定位,即農業生產能力大幅增強、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升、農業生產業態大幅轉型、農業生產收益大幅增加,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的着力點與發展方向,可表達爲“一個主導”“兩個支撐”“六大行動計劃”。

其中,“一個主導”是推進顛覆性農業技術創新,農業生物技術、生物質工程技術、信息智能技術等,作爲科技創新最活躍的前沿方向,對農業領域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具有突破性意義。“兩個支撐”是推進農業要素創新性配置、推進農業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前者包括構建“五節約”的激勵機制,以節水、節地、節勞、節藥、節肥相互協調推進農業的綠色化發展;必須構建“五良法”的匹配機制,以良種、良田、良機、良法、良制相互依存推進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構建“五要素”的集成機制,以勞動力、土地(國土資源)、動植物(以及微生物)、裝備(農機與信息技術)、組織(生產組織、合作組織、服務組織)相互整合推進農業的綜合性發展。後者包括培育農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突破,發展高科技農業產業,增強新興產業與戰略性產業集羣發展能級;二是完善農業產業體系,大力推動品質革命,以質量品牌提檔升級帶動產業集羣提質增效,促進集羣價值鏈整體躍升;三是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積極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促進不同類型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等。“六大行動計劃”是未來農業科技行動計劃、農業新興產業行動計劃、農業數字化行動計劃、低碳循環農業行動計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計劃、鄉村振興科技行動計劃。

作者系華南農業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國家農業制度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鄉村發現轉自:《中國農村經濟》202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