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雅克:中國靠什麼維繫了數千年的文明大國統一!歐洲人不懂
中國惟有國魂是最可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人才真有進步。——魯迅
魯迅先生所言之中的國魂,所指或許便是中華兒女之根本,看重國家興亡遠勝於自身生死的愛國心,“繼往聖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的崇高願景,其間種種皆囊括在國魂的範疇之內。或許有人對此嗤之以鼻,但與此同時或好或壞這些人是無有“國魂”的。
換言之國魂意味着中國人認爲自己就是“中國人”的基礎,是歷史與文化文化認同感所賦予的身份。而其中深意顯然一位外國人要比許多國人看的通透,馬丁·雅克拋出如此一個問題:中國靠什麼維繫了數千年的文明大國統一!歐洲人不懂!
一、中國與歐洲截然不同的歷史走向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此乃歷史演進,王朝更迭的必然規律,當一個國家內部矛盾重重,尤其階級差距懸殊以至於底層人民無法生存之時,必然面臨着分裂。然而經由分裂之痛,必有統一。中國任何時代皆屬其中。
然而對於歐洲國家來說,早在羅馬時期曾經整個歐洲相對統一,亦是奠定了大一統的局面,然而時至今日歐洲國家卻是各自爲政互不相干,與中國截然相反。
而在馬丁·雅克看來,與歐洲羅馬帝國同一時期的中國彼時處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然而此後的歐洲逐步分裂而中國則是走向統一。其中呼籲而出的便是,歐洲國家眼中分裂纔是正確選擇,而在中國人眼中唯有統一纔是結局。
其間所呈現的是一種天然的向心力與離心力的區別,導致兩者各自走向不同結局的力亦是各有根源,首屈一指的便是中國的獨特性質。
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乃是歐洲國家所不具備的。漫長曆史演進之中,中國國家與人民內部形成了一種不成文的統一概念,統一、穩定、秩序。
任何一箇中國人所能夠想到的對於國家政治理想,最基礎的底線便在於國家的統一,其後便是穩定與秩序。爲何如此?每個人心中或者潛意識裡皆有答案。
不妨閉眼試想,國家統一被破壞之時會發生什麼?絕大多數中國人下意識想到的便是戰爭。這便是歷史潛移默化在中國人思維裡形成的基本概念。
因爲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便將中國內部徹底打散,合而爲一。此後的國家分裂之中戰爭是必然現象,而戰爭的同時意味着民不聊生。
縱觀中國歷史之中相對富裕的年代往往是在大一統之時的中興,且一統之後安撫人民,休養生息,達到經濟頂峰乃是多數朝代的固有流程。因爲,經由戰亂人民的痛苦需要由此來緩解。
那麼從中能夠看出的則是,中國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時期往往國家是統一的,且不在朝代開端與晚期,而是處於中間這個階段。因此,漫長的歷史過程之中形成了中國人對於統一的維護,以及戰爭的厭憎。當今中國人民毫無疑問是幸福的,而這一幸福的基礎在於和平。
這是中國漫長曆史之中所轉化出的經驗,是其它國家所不具備的。而歐洲除卻羅馬帝國的統一之外,並未經受再一度的統一,因此對於這一概念是茫然的。此外中國與西方國家根本性質的不同亦是維護中國統一的根源。
二、民族國家與文明國家
歐洲包括整個西方國家的性質屬於民族國家。民族國家的含義在於由數個民族經同一共享的政府體制構成的國族,將這些民族凝聚在一起的可以是統一的價值觀、認同感等。
而中國的存在顯然是與之截然不同的,在馬丁·雅克看來中國屬於“文明型國家”且是唯一的,而有同樣觀點的另有張維爲。
文明型國家的含義指的是一個延綿不斷長達數千年的古老文明與一個超大型現代國家幾乎完全重合的國家。也就是說,中國本身便是絕無僅有的古老文明,而國家概念誕生並延續至今歷史不曾間斷,中國依舊是中國,在世界上是僅此一例的。
至於民族國家與文明型國家的區別,最直觀在於歷史與文化。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爲獨一無二的文明型國家在於歷史的長度、中國傳統文化的龐大、中國曆來人口衆多屬於大國等多重因素。而這些是其它國家所不具備的。
尤其是在文化方面,整個東亞文化圈實質上皆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包括韓國、日本等。中國一國之文化可以媲美整個西方文化。
中醫、數學、化學等等多重領域中國本質上皆有屬於自己的一部分,建立起了一個完整的系統。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其他國家,中國內部的文化是足夠支撐起自身的。
對於民族國家來說,並不存在統一這一概念,是因這些國家的根本在於民族觀念。
縱觀蘇聯、南斯拉夫等國家的分裂,又或者美國現如今的種族分裂,所呈現出的自然是這些國家的民族觀念至上。這些國家在被侵略之後除非將所有人處決,否則民族之間的不相容是註定的。
而中國自然是迥然不同的,中國是以整體文化作爲認同核心的。在中國歷史當中,元朝與清朝本質上屬於外族入侵,但最終的結果則是成爲了中國的一部分。
其中原因在於中國以文明爲根基的概念早已形成,一定程度乃是外族文化融入中國整體傳統文化的過程,因爲中國文化本身的龐大性是不足以被吞噬的,而相應則是吞噬了入侵者的文化,將之併爲其中的一部分。
因此,元朝與清朝成爲了中國歷史的一部分而不被後世之人作爲侵略者對待,便因最終他們認同了中國文化。
簡而言之便是在中國整體歷史文化與文明概念是大於民族概念的,因此不同民族的人民可以互相尊重,以中華民族的共同身份並存,而維繫的核心便在於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與歷史,或者說整個文明的認同,上述國魂的根本便在於這一份足以自稱中國人的認同。
以此作爲根據的話,實質上有的中國人並不足以稱之爲中國人,而有的外國人卻是實實在在的中國人。血統與民族並不重要,重要的則是對於中國文明的認同感。
三、文化侵略
縱觀中國近代之發展,本質上曾經“僞裝”過一段時間的民族國家,以此來獲取西方國家的先進技術與科技,並將這些理念轉化爲中國文明的一部分。通俗來講便是“偷師”。而這樣做的後果亦是非常嚴重的,隨着技術涌入中國的還有西方文化。
總體而言,西方文化乃是當今唯一能夠與中國文化相提並論的存在,因此西方文化並未如同元朝清朝時期的被吞噬,而是一度與中國傳統文化分庭抗禮,甚至令中國文化相當一段時間裡呈現劣勢,即便時至今日依舊可以窺見其中的狀況與後果。
中國所謂受到的“西化”衝擊,又或者西方的文化入侵便是由此而來,從中國的婚禮方式便可以窺見一二。中國文化之中關於婚禮的一部分極其深厚,與西式婚禮相比毫不遜色,但是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中國婚禮方式以西式爲主,時至今日亦是如此。
縱觀文化之間的戰爭往往比軍事戰爭更爲可怕,一個文明慘遭屠戮,而但凡有一人存在,文明便不至於徹底斷絕。而當文化被徹底吞噬之後,毫無疑問便會淪爲對方文明的一部分。
而馬丁·雅克曾言中國將“統治世界”其間不僅僅包含着經濟上影響力的統治世界,更在於中國部分汲取西方文化逐步吞噬消化後實力壯大,便會逐步將西方文化納入中國文化之中,成爲一部分。
畢竟,中國文化雖然短期內遭受到了西方文化的衝擊,猝不及防之下被撕開了一道口子,但是絕不至於動搖中國文化的根基。
而西方文化能夠對中國造成如此影響,一定程度也是因爲中國人民對於外來文化的新鮮程度,換作另一角度也可以看作每一箇中國人皆是潛在的吞噬者,將外來文化汲取入中國文化的實力行動者。
依舊以婚禮方式來看,在西式婚禮風靡一段時間後,新鮮勁已經消耗殆盡,現如今中國傳統婚禮方式逐步迎來了復興,但是其間無可避免的與西方文化進行了一定的整合,更爲適合現代社會的需求。那麼此後,這一部分西方文化便會融入中國文明之中。
對於中西方而言,現如今的中國本質上處於一種“先下手爲強”的狀態,當中國文明將西方文化整合之後,西方文化無可避免的要從中國文化之中借鑑,從近年來西方不少人投入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研究便可窺見。
那麼綜上所述,中國能夠綿延千年保持統一的根本便在於中國文明,而相應的中國傳統文化顯然是值得每一箇中國人去維護的。若非中國清朝後期的積貧積弱,錯過兩度工業革命,那麼此時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角逐狀態是何結果亦是未嘗可知。
因此,不要抱怨需要學習英語才能夠掌握某些先進知識,這些是近代以來工業革命發生之後,西方突飛猛進發展的結果,而我們所延續的依舊是上述“偷師”的過程。與此相仿的則是不乏外國人爲了能夠真實瞭解到中國的傳統文化而學習漢語。
作爲中國文明的一大根基,漢語未來成爲世界主流並非絕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