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光電有聲量」環團1句話業者傻眼 3問題讓外資也抱怨
總統賴清德親自開會討論氣候變遷與減碳,但光電業者表示,土地取得難的問題沒解決,光電發展恐受阻。(圖/總統府提供、臺電提供)
首場「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會議8日開了4個小時,環境部長彭啓明說總統考慮編訂「調適」和「減碳」預算,綠能產業看似將迎來一波政策「優惠」。對此,CTWANT記者採訪多位光電業者,他們反倒疾呼,土地取得難、行政流程冗長和民衆教育這三大問題必須解決,甚至連外商都忍不住建議「該透明化」了。
依前總統蔡英文政府規畫2025年的綠能要佔總髮電量之20%,其中太陽能發電裝置容量目標要達20GW,不過依照審計部總預算報告,兩個數字都沒有達標,綠能佔總發電量目前不到一成,太陽能裝置容量去年底才12.22GW未達標,另依臺電統計,去年太陽能發電量只有4.58%,淨髮電量比前一年減少18.66%,未增反減。
光電被視爲能同時解決RE100再生能源與國際減碳需求,近期卻卡關連連,對外資來說,臺灣光電發展的問題,不是隻靠灑預算就能解決的,CTWANT記者採訪多位光電業者,他們談起拖延光電進度的阻力,都感慨萬千。
臺灣的再生能源需求量大,政策目標明確,加上「目前在亞洲,還有躉購費率的國家,應該只剩下臺灣了。」天鷹亞太潔淨能源平臺臺灣區執行長張爲策8月5日在一場能源論壇上不諱言,外資看上臺灣有保證20年的躉購費率,但真正進場後才發現,市場不如想像地好做。
張爲策以德國再生能源商的外資角度吐露心聲,「再生能源在臺灣的投資成本,相對於其他亞洲國家來說比較高,我們也在找原因,確定的是『地方成本』很大,整個申請程序也很冗長。」
「業界一定都知道,就算開發商今天開始收地、準備建置光電案場,但到真正能掛錶發電,也是四、五年後的事了。」他說的時候,其他的光電業者也都頻頻點頭。
辰亞能源董事長目賀田好弘表示,政府在綠能政策及配套措施上相當明確。(圖/CTWANT資料照)
來自日本的辰亞能源董事長目賀田好弘說,「爲什麼總是有些廠商的案場能申請成功、有些則失敗?這些案場到底要花一年、還是三年的時間申請?這些都是不確定的事情。」辰亞能源母公司就是日本五大商社之一的丸紅株式會社,從農業到太空都有涉略,能源事業更是全球佈局,對跨國集團來說,「不確定性」是難以忽視的風險。
目賀田好弘談到臺灣經驗,行政審查與資訊流通上不夠透明、也沒有效率,他認爲可參考美國成立線上平臺,除了讓廠商申請、追蹤案件進度,也可公開每個光電案場的狀態和延誤原因,「面對不適合的光電案場,應該直接拒絕,而不是用延宕的方式面對!」
目賀田好弘也提到,臺灣的電網基礎設施已經老舊,難以支持大規模的再生能源併網,再生能源如光電、風電等,都面臨供電間歇性的問題,對電網的穩定構成挑戰。
臺灣電網面臨再生能源有供電間歇性的問題。(圖/李宗明攝)
他也提到,不管是日本或臺灣,在地方推動再生能源時,經常面臨反對聲音。「其實我們並不認同每一個反對意見,有些是來自於對能源的不瞭解。」目賀田好弘表示。臺灣光電業土地取得困難的原因,除了完整大面積土地不多、土地價格貴、產權分散與利益分配不均等老問題之外,就是民衆的能源教育還有待改進,這是政府和企業的責任。
不具名的光電業者表示,「我問環保團體,爲什麼對光電意見這麼多,他回道『罵你們纔有聲量呀!』,罵光電不用證據,但澄清需要很多證據,」他感嘆地說,很多民衆不瞭解就跟着罵,加上業者的確良莠不齊,還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人要來包工程」,導致目前民衆一聽到光電,就是負面印象。
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蔡佳晉期盼光電能讓更多人有感獲益。(圖/報系資料照)
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蔡佳晉向CTWANT記者表示,臺灣光電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土地取得,日本也擔心糧食危機,對農地的敏感度高,但他們瞭解務農人口下降是不可回覆的事實,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等問題也會對農地造成危害,不像臺灣,就算是幾乎不能耕種的貧瘠土地,只要談到「保護農地」光電案就會「陷入黑洞」,無法繼續。
蔡佳晉務實地說,「在光電開發時,通常抗爭的人,不是因爲受害、而是沒有受益的」,現在國內的稅收以中央稅居多,如營所稅、個人所得稅,即使光電業者將公司登記在地方,縣市政府也沒辦法有相應稅收,「變成我們在做建設,鄉村的感受卻不大。」他建議,政府必須設計制度,提高地方收益、讓地方有感,才能鼓勵再生能源好好做起來。
「太陽能到底是不是環保?不是臺灣說了算,要看國際怎麼講,歐盟規定審查太陽能案子不能多於一年,他們的重點,是能源安全和人類永續。」蔡佳晉說。
更多 CTWANT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