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張一鳴這類人的不同之處

本文系基於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爲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首先說說什麼是第一性原理,簡單地說就是,先要有一個被充分證明的源頭理論,然後基於這個源頭理論邏輯推導出更多複雜的知識和認知體系。

舉個例子,牛頓在1687年發現了牛頓第二定律,即著名的 F=M*a,由此掀起了天體物理的序幕,後面的行星發現、火箭昇天、火星探測等都是這一定理的延伸應用。

再舉個例子,亞當斯·密在1776年發表《國富論》,並提出“看不見的手”這一自由貿易理論,由此給資本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石,此後對英國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樣是海外擴張,英國選擇的是貿易而非完全意義上的政治征服,而古羅馬、古代中國對外域的擴張,選擇的都是軍事上的征服和政治意義上的統治。前者是對世界的某種不同認知,後者是文明的本能衝動。最終的結果是,英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建立起跨大陸、跨政治、跨文化的治理體系的國家。

我們可以試着演繹一下英國政治的邏輯變遷:亞當斯密發現了自由市場→自由貿易理論在英國上層發酵→國會辯論海外政策→海外殖民地不斷建立→全球貿易霸主地位的確立。

這裡拋一個觀點:一旦源頭理論得到了充分的證實,並被社會廣泛理解和接受之後,隨之而來的演繹運動,會無限趨近於邏輯推導。好比是股價,總會圍繞企業的內在價值上下波動。

所以真正重要的只有兩件事,一是對於這個源頭理論的深刻理解,二是堅持做邏輯推導。

關於源頭理論。我讀過不少文明演化史,給我最大的啓發是,從幾萬年的視角來看,人類的知識積累,其實是在不斷地提速的。早期原始人的知識積累極其緩慢,每隔數萬年纔會有明顯變化;到了史前社會,對於工具的使用,使得文明開始有了一些積累;大概發展到了公元前500年的軸心時代,先賢先哲們對於世界的認知體系開始逐步建立,但此後接近2000年沒有明顯的變化。直到近代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以來,知識才開始以複利的速度快速增長和爆炸。可能不太好估算,但我認爲人類近500年所積累的知識量,至少是過去10萬年的1億倍以上。

這裡面最關鍵的,還是在於西方理性主義思潮,所帶來的一個又一個定理的發現。基於這些定理,構建了完整的現代科學體系。知識在這段時間,開始產生了3點重大變化:

1,可證實性。古代中國的哲學家喜歡說什麼天圓地方、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這些都是無法被證實的東西。如果積累的主要是這類知識,那麼十年後他可能還停留在原地。而當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後,它確實被證實了。

2,可解釋性。有用的知識,往往有很強的解釋性。比如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可以解釋人爲什麼跳不高;而非對稱博弈,可以解釋競爭對抗時人們做出的選擇。

3,可預測性。如果要讓這個知識發揮最大價值,它必須具備可預測性。比如很多行星,都是先預測後發現的。而天氣預報,就是一個典型的可預測的案例。價值投資也一樣,股價總是圍繞企業內在價值上下波動。

現實應用上,真正難的其實不是去哪裡找這些源頭理論,而在於如何深入理解並融會貫通,以及大多數人的思維方式不具有邏輯性。因爲所有的源頭理論,都已經寫在近500年的各種學術著作上了,這些知識在定義上並沒有歧義,每個人也都可以輕鬆獲取。但是怎麼活學活用,學校裡卻是教得很少(大多還是填鴨式的教學)。以及,人類大腦結構是自然進化的產物,天然不具有邏輯性。

所謂第一性原理,其實是幫我們做了一次邏輯升維,決策降維。就是說,假定你並不能夠掌握並活學活用500年來的全部知識理論,但是在某個特定的問題上,你必須善於發現並深刻掌握那個最關鍵的源頭理論,同時只要你擁有一顆有邏輯推理能力的頭腦,你最終會找到那個正確的解。

回過頭來看,馬斯克造車、造火箭也是基於這樣的一套哲學體系。字節的CEO張一鳴也曾說,人與人之間最本質的區別在於認知。他其實是在說,他認爲人與人最大的區別在於如何判斷那個最關鍵的源頭理論是什麼。因爲張一鳴本身是一個極度邏輯理性的人,只要找到了關鍵問題,得到正確解,對他來說並不是一件難事。(作者:其中歌)

往 期 推 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