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習二會 陸生來臺開門?

大陸多省市選前傳出暫停陸生赴臺交換,隨着總統大選落幕,教育界推測短期研修生來臺應不會全面暫停,我方可先釋出善意。圖爲去年陸生交流團離臺揮手道別。本報資料照片

馬習二會中,習近平提到「樂見大陸民衆多去寶島看一看」。各界解讀,習近平這一說,有可能爲中斷已久的陸客、陸生來臺重開大門。其中在恢復陸生來臺就讀方面,是否擴大「專升本」(大陸高職高專畢業生赴臺就讀兩年制技術學院,修業期滿成績合格者可以取得學士學位證書)學生來臺就讀?值得研究與關注。

上個月中國大陸召開「兩會」,許多人大代表與政協委員都提到要實現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新質生產力」,必須輔以建立「高素質勞動力」培養機制。高素質勞動力是指那些技術含量高、具備複合技能、工資高、職業壽命長的高級技術工人。大陸總結世界工業發展史,凡工業強國都是技師技工大國。如日本,整個產業工人中,高級技工佔四成,德國則高達五成,而中國大陸目前僅佔百分之五,高級技工缺口近一千萬人。

此外,中國大陸的高等教育發展也正致力於「破四唯」的形式主義,也就是高校老師或培養的學生,不應只看其發表論文的數量等級、職稱高低、學歷背景和獲得的獎項,應關注其是否具備業界所需要的實際能力和貢獻。

在中國大陸致力培養這些「大國工匠」的同時,臺灣一些前身爲五專,曾參與並見證臺灣經濟奇蹟、具備特定學科專業特色的科技大學,似能參與其中,並扮演一定角色。以全臺規模最大的高雄科技大學爲例,前身是高雄工專及高雄海專,畢業校友成就在業界頗負盛名,爲昔日的臺灣經濟發展培養了許多「三中一青」:以中南部爲基地、掌握中端技術、成功創業的中小企業主。

此外,擁有全臺最大產學合作平臺的高雄科技大學「創夢工廠」(育成中心),是許多中國大陸高校創新創業孵化器的借鑑原型。相較於陸客赴臺旅遊帶來的短期經濟效益,兩岸高校互動與青年交流,對兩岸長期的和平穩定發展更具實質意義,並能創造底氣。

四年前中國大陸因疫情原因,片面宣佈暫停陸生來臺升學。不要說是「專升本」,連在臺就讀本科(大學部)的陸生都已相繼畢業,陸生在臺就讀人數已瀕「清零」狀態。

按照九年前首次「馬習會」達成的協議,陸方答應「專升本」生源地由原來福建、廣東二省,增加浙江、江蘇、上海、北京、湖北與遼寧等六個省市,我方教育部也覈定陸生「二年制學士班」,由原來一千名增加至一千五百名。

事實上,中國大陸近幾年「專升本」的報考人數遽增。二○二三年大陸全國「專升本」招生人數約九十三萬,報考人數約一八○萬;上述可以赴臺攻讀「專升本」的八個省市,福建省報考人數約五萬多,錄取僅三萬左右。在如此激烈的「內卷」競爭中,赴臺培養大陸自身在高階勞動市場的競爭力,似乎值得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