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了更遭罪?掃地機器人有多少智商稅?

一個技術強到能解決我95%的問題,怎麼能說它不夠強呢?然而,很多時候,就是這剩下的5%問題,區分了能用跟好用。

最近去了好幾次醫院,身體狀況總的來說就是,沒有大問題,但小毛病一堆。

不能坐太久,因爲坐骨神經痛,不能站太久,因爲下肢靜脈曲張,也不能躺太久,因爲有腰肌勞損…...

總之,我悟了,面對生活的唯一姿勢,只有趴着。

這時候,以前看不順眼的智能小家電,全都順眼了。

能動口的絕不動手,能讓機器乾的絕不親自去幹。

很早之前,某二手平臺曾經評選過多次「最無用小家電排行榜」,名單有一長串。

本人不幸,大部分都體驗過。

但是,這些小家電,並不真的沒用,而是太過「有用」。

它們實在是太切中需求,導致人們期待值過高,於是產生了錯位。

比如空氣炸鍋這個東西,早年宣傳就是替代油炸,飲食健康。

油炸一般是家裡很少使用的烹飪方式,一是太費油了,二是很多人對油有恐懼心理。

所以當初人們看到這些營銷,對空氣炸鍋的期待是,能做出跟油炸一樣好吃的雞翅。

還不費油!還安全!還健康!三全其美!

結果買回來後發現,空氣炸鍋並不能完全還原油炸的口感。

那些網上花裡胡哨的空氣炸鍋食譜,大部分呢,也不是太靠譜。

於是空氣炸鍋一度被視爲智商稅產品。

一開始,我把空氣炸鍋買回來,也是比較失望的。

畢竟我也是衝着它能油炸雞翅來着。

但是在我理解它的工作原理後,我發現它其實是非常好用的。

它本質上,是一個小型烤爐,一個加熱工具。

如果用來處理一些預處理食材,味道計算比不上油炸,也是相當不錯的。

尤其像薯條這樣比較成熟的品類。

所以,像空氣炸鍋這樣的產品,被看作不好用,其實只是定位問題。

如果它一開始就老老實實宣傳,不搞那些噱頭,也不至於讓消費者有了錯誤的期待。

就像電飯煲能做飯,也能燜排骨,但你不能把它主要賣點定位爲燜排骨。

而是告訴消費者,這就是一個用來做飯的工具。

另一類小家電,則不是需求錯配的問題,我把他們歸類爲,無法滿足所有需求類。

最典型的,就是掃地機器人。

跟其他小家電一樣,掃地機器人一開始被詬病,就是因爲它太有用了,太切中人們的剛需了:就是不愛做家務。

我小時候,我媽爲了培養我愛勞動的習慣,就不給我零花錢,需要我做家務來掙。

洗一次碗五毛錢,拖一次地1塊錢,幹得我那叫一個熱火朝天。

但是他們千算萬算沒有算到,這件事並沒有培養我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相反給我樹立了十分正確的價值觀:讓我幹活,是得付錢的。

所以每次有朋友看到我家很亂,問我爲什麼不收拾的時候,我都想回答:那誰給我錢收拾呢?

所以不想做家務這件事情,我承認,懶是一方面,但這個懶,本質上是做家務,給我的滿足感很少。

我認爲,不給錢的家務,是一件價值感特別低的事情。

如果我真的懶,那我爲什麼會經常熬夜寫稿,然後坐骨神經痛呢對吧。

只是我休息的時間,我更喜歡看電影,出去攝影,或者騎自行車溜兩圈,哪件事都比家務對我的吸引力要大。

每次回家,我爹媽都說我懶,但我逐漸就發現,他們說我懶,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報仇。

因爲他們的爹媽也說他們懶。

這很合理。

基本上每一代,看到下一代,不做跟他們一樣的事,或者用工具去替代他們手動的事,就會下意識,用懶去概括。

點外賣,不想做飯,就是懶。不疊被子,就是懶。用洗碗機,就是懶。

甚至我家剛有洗衣機的時候,我家老人還覺得,用搓板手洗不好嗎?

但自從他們學會如何使用洗衣機以後,就真香了。

所以,免費的家務,作爲一件價值感很低的事情,是一直有被機器替代的剛性需求的。

不管是洗衣機替代了手洗,烘乾機替代了晾曬衣物,微波爐/空氣炸鍋降低了做飯門檻等等,這些家電的一大目的,都是把人從家務裡解放出來,去幹點別的。

從這個層面上來講,掃地機器人,不僅是有需求,還可能是家務裡需求最大的。

因爲掃地、拖地,通常耗時最久,也是最累的活。

也正因爲對清潔地板的需求最強烈,所以人們最初對掃地機器人的不滿,也是最多的。

最早的掃地機器人,其實原型是用來排雷的,地面移動技術和規劃導航技術用的都是排雷機器人的。

不過和排雷機器人不一樣的是,家用機也不用考慮家裡會不會爆炸是吧,所以採用了「隨機碰撞法」來面對障礙物。

簡單來說,那時候的機器人就是「瞎子」,在地面移動,只能走固定路線,然後碰到障礙物,就自動轉向或者停止。

這個技術大大降低了機器人的成本,即使還不夠好,也迎來市場的廣泛歡迎。

可見大家有多麼需要機器人來掃地。

但是,很快大家就不滿意了,因爲發現這樣的掃地機器人,太死板,只能根據規定的路線行走,沒法給全屋進行清掃。

不是有些地方掃不到,就是有些地方掃了很多遍。

之後,掃地機器人又不停迭代,通過slam算法、激光導航、視覺導航等等方式,不斷進化,又引入了基站,解決充電和清洗問題,變得越來越成熟。

照理說,經過這麼多年進化,堆了這麼多技術,掃地機器人應該讓大家滿意了吧?

可是對不起,對掃地機器人的吐槽,依然很多。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本質還是我說的,一個需求臨界點的問題。

大家對於掃地機器人的理想,是完全不用管它,它就能把地板打掃得乾乾淨淨。

但實際使用中,掃地機器人可能經常會碰到障礙物,又或者打掃不到部分區域。

所以現實就變成了:

即使掃地機器人已經可以識別大部分障礙物,但被卡住或者進不去牀底,就需要人類幫忙。

即使掃地機器人已經能清掃95%以上的區域,但只要邊邊角角沒掃到,你就鬧心,還得自己來。

即使基站擁有了清洗功能,如果洗不乾淨拖布,就還得我拆下來手洗。

任何一個細微的需求達不到要求,還需要人們起身來親自動手,就會惹人生氣。

你可以想象,一臺洗衣機,總不能說我能洗乾淨衣服的95%,剩下的5%需要您親自動手,但我節約了95%的勞動,所以我是一臺好機器吧?

你只想把它拆了。

掃地機器人也是一樣,想要體驗好,需要的是全方位的強。

總的來說,掃地機器人發展到今天,主要面臨的問題有三個:

第一個是避障,怎麼有效識別障礙物,並且能進去低矮空間。

第二個是清掃邊角,怎麼把角落,還有櫃子下面的髒污清掃乾淨。

第三個是自清潔問題,怎麼能讓掃地機器人工作完畢,不需要人動手清洗。

追覓的掃地機從x10開始,就一直試圖解決這些問題,到了最近發佈的x40 pro ultra,已經在方方面面有了完整的解決方案。

目前來說,輕薄化是掃地機器人的一個趨勢,畢竟只有做的足夠輕薄,掃地機器人才可能去牀底這類低矮的空間進行清掃。

但問題是目前主流使用的LDS激光雷達方案,因爲結構原因,是必須在機器上有一個凸起的。這就導致只要使用LDS方案,就很難把掃地機器人做到10cm以下。

如果放棄呢,目前的技術,就多少會犧牲掉一些避障體驗。結果可能就是,不小心卡住,人們又得起身幫忙。

追覓採用的方案是,360°DTOF激光雷達+AI雙目3D視覺+夜視補光。這基本就是目前掃地機器人,最精準的避障系統,能識別大部分的物體。

而面對低矮場景,追覓選擇了給激光雷達研發了一個升降系統,當激光識別到牀底啊沙發啊茶几啊這些地方,就會自動降下主機上方的激光雷達,這時候x40 pu就完成了超薄模式,不僅可以進入低矮空間,還不用犧牲導航避障體驗。

目前x40 pu的最高吸力有13000Pa,這個吸力足以應付絕大多數垃圾,包括一些卡在縫隙裡,難以去除的垃圾。

但是,不是隻有吸力強,就能解決所有髒污問題的。如果清潔不到邊緣和死角,即使吸力再大,也會殘留一些垃圾。

在x20 pro的時候,追覓受到仿生機器人的啓發,開發了仿生機械臂。具體來說,就是碰到牆角這些地方,機器會「伸」出一條帶有拖布的「手臂」,再通過「扭屁股」的方式,將死角清潔乾淨。

x40 pu在這個基礎上,升級了更完善的「雙仿生機械臂」,一條用來掃,一條用來拖,並且拖布外擴的距離,比起前代也有不小的提升。

不管是死角還是縫隙,當x40 pu識別到以後,就可以先一隻「手臂」進行清掃,把一些垃圾掃出來。再利用另一隻「手臂」拖地,拖完還能自己檢測乾不乾淨,不乾淨就會自動回基站,用熱水把自己清洗乾淨之後,回來再拖一遍。避免再出現清掃完畢,還需要人來補漏的情況。

並且,x40 pu擁有了邊刷、主刷和拖布三個清潔工具,但是三個清潔工具都擁有獨立的升降系統,因此能各司其職,互相配合。

主刷+邊刷負責幹垃圾,拖布則是負責溼垃圾。在進行清掃的時候,一個清潔工具運作,另外兩個清潔工具可以擡起,這樣就避免剛掃過的地被拖布弄髒,或者剛拖乾淨的地被刷子污染。

如果面對地毯這種比較嬌貴的物品,不想被拖布弄溼,也可以讓x40pu自動拆卸掉拖布,只用清掃功能,吸乾淨地毯上的灰塵。

還有一個對我這種長髮人士比較友好的地方,就是主刷的防纏繞升級。

雖然我沒有貓,但我自己也掉毛啊!

頭髮比較長的同學應該都有體會,衛生間這種地方兩三天不清理都會有很多頭髮。

清潔完畢後,x40pu返回基站,灰塵和垃圾會被自動放入到集塵袋中,基站則會自動清洗拖布,並經UV紫外線殺菌。塵袋和污水箱都經過除臭處理,所以事後更換除塵袋、清潔水箱,都很方便,不會一打開,一陣惡臭。整體一套流程下來,官方說可以做到母嬰級除臭抑菌,對於養娃養寵的還是很有吸引力。

這些設計,可以說,基本都是圍繞當下掃地機器人消費者的痛點去構思的。核心目的,就是進一步降低人的干預,讓人可以好好坐在沙發上看電視,而不是隔三差五,給掃地機器人幫忙。

最近,我看到一篇關於sora生成視頻的文章。

文章裡說加拿大有個團隊,嘗試用sora取代攝像機,製作了一部1分多鐘的短片。

結果就是:sora很強大,但是實際人力其實提高了。

因爲是文本生成視頻,sora無法生成一段連貫視頻來滿足需求。但是,如果通過多個鏡頭進行拼接,玩過AI畫圖的同學就應該能體會到,最大的問題就是,即使文本描述相同,前一個片段和後一個片段生成出來的,卻並不是一模一樣的東西。

這就導致團隊相反需要花更多的人力去進行修改。

所以,sora的技術強不強呢?很強,這是用過的人都得出的結論。但是,技術強大,到使用方便,還有很多路要走。

作爲一個工具愛好者,我常常有一些非常個人化的需求。這些需求看似很離譜,很作,但對我而言,其實往往是關鍵需求。

一個技術強到能解決我95%的問題,怎麼能說它不夠強呢?然而,很多時候,就是這剩下的5%問題,區分了能用跟好用。

掃地機器人從人工智障到人工智能,除了技術方面的進步,最重要的,還有洞悉使用者的需求,死磕這最後5%的問題。

關注IC實驗室視頻號

B站:IC實驗室

微博:IC實驗室

公衆號:IC實驗室

全網同名,歡迎來撩?

商業世界的有趣就在這裡。

關注大衆消費,互聯網商業和流行文化,分享拙見與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