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化趨勢下,乳腺癌患者如何從“活得更長”到“活得更好”?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武瑛港 實習生李佳英 北京報道“得益於手術、化療、靶向和免疫治療等臨牀手段的不斷進步,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顯提升,同時也意味着部分乳腺癌患者生存期非常長,會非常關注自身生活質量。現在我們在腫瘤診療領域經常提到一句話:‘活得更長,活得更好。’要做到這點,從患者視角出發、關注患者端的需求就變得非常重要。”近日,輝瑞中國腫瘤事業部乳腺癌及泌尿腫瘤治療領域負責人王篪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指出。

近年來,隨着早篩早診的逐漸普及,以及規範化診療流程廣泛實施,乳腺癌診療似乎正在加速邁入慢病化管理的新時代。在此背景下,乳腺癌的治療理念也在逐步轉變。臨牀治療手段不僅追求療效,也更多地代入患者視角,全面評估包括身體狀態、心理狀態等在內的多維度指標。

治療理念的轉變,也對新藥研發與臨牀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創新藥物不僅需要提高療效、減少不良反應,也需要更加註重患者反饋。據瞭解,業內正致力於搭建醫患溝通橋樑,嘗試以患者報告結局爲依據進行科學決策,並幫助發現新靶點或克服耐藥的新機制。

從疾病治療到全週期管理,爲科學注入人文關懷

近年來,乳腺癌全年發病人數不斷上升,持續威脅女性健康。根據國際癌症登記協會發布的全球女性乳腺癌發病數據,除了北美洲,其他各洲女性乳腺癌發病均呈現上升趨勢,亞洲上升趨勢最明顯。另據2022年國家癌症中心的最新統計數據,中國乳腺癌新發病例數爲35.72萬例,在女性癌症中僅次於肺癌,佔比爲15.6%。

王篪表示:“相較於其他癌症,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非常高,隨着生存期延長,患者就會像滾雪球一樣逐年累積,最終數量會非常龐大,可能達到百萬甚至千萬。”在王篪看來,除了患者體量不容小覷之外,乳腺癌自身的疾病特徵以及診療手段的進步,讓其表現出更加明顯的慢病化特徵。

據公開數據,目前我國乳腺癌的五年生存率達到83%,這樣高的生存率不僅得益於乳腺癌治療手段的不斷進步和提升,也與乳腺癌的早期診斷相關。

“女性通常都會進行自檢和體檢,一旦發現乳房有腫塊,便會進一步檢查,因此乳腺癌早期診斷率相對較高。同時隨着手術、化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等診療手段的不斷進步,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得到顯著延長,從而形成了明顯的慢病化趨勢。” 王篪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稱。

據王篪進一步介紹,一旦患者能夠成功度過術後五年的關鍵期,這往往意味着疾病復發風險顯著降低,從而可被視爲達到了“臨牀治癒”標準,因此乳腺癌也通常被業界視爲治療前景相對樂觀的癌種。

隨着乳腺癌的慢病化趨勢加速,以患者爲中心的全病程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顯,乳腺癌防控策略正轉向全方位、全生命週期的“兩全”健康管理。據專家介紹,這一管理模式包括以疾病爲中心的多學科診療模式和以患者爲中心的全方位全週期健康管理模式。

前者意味着診療學科的擴展,不僅關注腫瘤本身,更將患者預後面臨的心血管風險、不孕不育等健康問題納入視野;後者則更加強調以患者爲中心,全鏈條覆蓋乳腺癌的預防與篩查、早期診斷、規範化治療、康復與生活質量管理等全生命週期的不同環節。

除了全方位全週期的健康管理模式,在乳腺癌診療領域同時提出的還有“淨獲益”理念。王篪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淨獲益”可被理解爲患者的“淨利潤”,其核心涵義在於“從患者的視角出發去定義疾病治療的臨牀價值”,最終目標是不僅幫助乳腺癌患者實現更長的生存期,還要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讓他們擁有更高的生活質量,“要活得更長,活得更好”。

從被動接受到主動表達,患者反饋是“淨獲益”關鍵

那麼在乳腺癌慢病化的趨勢下,怎樣才能提高乳腺癌患者的“淨獲益”?

王篪指出,乳腺癌患者長生存帶來了對生活質量的更高需求,這對醫藥產業和臨牀醫生都提出了挑戰。以患者爲中心實現“淨獲益”,治療評估就要轉變視角,從醫生的單一評判改變爲關注患者的自我表達。在乳腺癌的診療中,患者對診療方案的感受可能與醫生視角的觀察不一致,如果患者對生活質量和不良影響的反饋長期未被關注和嚴肅對待,那麼可能會影響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及最終治療效果。

“所以在療效之外,淨獲益理念還要求關注患者從身體健康到心理變化等諸多指標,包括患者後續是否疼痛、有無心理狀態改變,以及部分老年患者是否因爲藥物不良反應導致骨密度下降,或存在骨質疏鬆、血脂安全問題等,這些都是評估乳腺癌治療效果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王篪表示。

但是對於這些因素具體該如何考量?是否需要實現量化?通過患者報告結局,即PRO(Patient-reported outcomes),或許是科學有效的手段。

王篪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爲達到患者真實感受被感知的目標,業內正在從搭建醫患溝通橋樑方面發力,PRO正是這樣一座橋樑。“我們正在支持制訂一個PRO量表,包括醫生怎樣提問、患者怎樣回答等。在未來,它將成爲非常好的幫助醫患溝通的工具。”王篪表示,PRO量表的制定與臨牀實驗一樣,需要大量調研、論證和數據分析,在充分研究後得出結論,進而幫助改善患者治療結局。

據介紹,PRO量表旨在排除其他干擾因素,完全從患者的視角來評價治療效果,鼓勵患者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而非只從臨牀醫生的角度看待。王篪強調,要多方關注乳腺癌患者的長期隨訪和管理,儘可能多地收集並嚴肅對待患者個性化需求,這樣才能做出科學決策,並幫助發現新靶點或克服耐藥的新機制。

其實除了臨牀診療和長期隨訪,藥物的研發創新也同樣需要關注的患者的“淨獲益”,需要以患者爲中心來推進研發。

新藥的誕生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人力和物力,但未來商業獲益仍是未知,要摸着石頭過河。在這個過程當中企業必須要面對思考和決策,到底是幫助患者獲得更長的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質量,還是要以商業利益爲先。王篪強調,無論企業是在同一個產品上開發新適應症或併購聯用產品,還是在一個機制上不斷深入研發和迭代,根本原則都是要滿足臨牀需求,最終讓患者獲益。

因此藥物研發不僅要關注藥物療效,還需要充分考慮患者的反饋和需求。王篪舉例稱,從乳腺癌患者的真實療效數據來看,CDK4/6抑制劑在臨牀使用後可能出現不良反應,那麼通過減少CDK6這一靶點,新一代CDK抑制劑就可能在保持療效的同時減少不良反應,滿足患者對更好生活質量的需求。

《中國循證醫學雜誌》發佈的相關研究也顯示,在研發健康相關產品時,既往多圍繞疾病發生髮展的關鍵病理環節,進行藥物及相關產品研發,主要針對疾病相關靶標,而患者的獲益是間接的,患者自身的需求和感受未被充分關注,在藥物療效評價中也很少納入患者的訴求。

雖然PRO作爲重要指標受到重視,但從產品研發、設計到實施的全過程中仍存在患者參與不足的問題。因此,需要在健康相關產品研發之初,在獲益風險評價中及研究實踐過程中做到全方面、全過程納入患者的需求。

“因此隨着乳腺癌加速邁入慢病化管理時代,Patient Journey(患者旅程)越來越需要被充分考慮,包括患者從診斷、治療到後續康復、隨診隨訪的整個過程,要了解其中每個環節、每個階段中患者的需求和痛點,在此基礎上,當前的治療手段的供給與選擇也都會發生轉變,相信由此能進一步提升廣大乳腺癌患者的‘淨獲益’。”王篪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