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強國建設邁上新臺階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對外經濟貿易實現跨越式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推動對外開放,開放範圍、領域和層次持續拓展,升級貨物貿易,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數字貿易,以數字化綠色化爲方向,進一步提升國際分工地位,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如今,我國與世界經濟的聯繫更加緊密,貿易強國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

規模穩定增長 結構優化升級

規模由小到大,競爭力由弱到強,進出口結構不斷優化升級……這是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外貿發展的真實寫照。截至2023年,我國已連續7年保持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對全球貿易的穩定作用不斷增強。服務貿易從無到有,拉動經濟發展的引擎作用更爲強勁。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社會生產力落後,經濟基礎薄弱,再加上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對外貨物貿易處於封閉半封閉狀態,1950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僅11.3億美元。改革開放以來,貨物貿易規模穩步擴大。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緊抓經濟全球化機遇,對外貿易邁上新臺階,2009年,我國成爲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環境,我國全力推進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2023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59360億美元,佔國際市場份額的12.4%。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工業體系尚不健全,出口商品主要是農副產品等初級產品,進口商品主要是機械設備等工業製成品。如今,進出口商品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出口商品從以初級產品爲主轉變爲以工業製成品爲主;進口商品從以工業製成品爲主轉變爲初級產品和工業製成品同步發展。工業製成品出口結構也不斷優化,從以輕紡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爲主到以機電產品等高附加值產品爲主。機電產品出口佔出口總額的比重不斷提高,2023年提高到58.5%。同時,高端技術裝備、核心零配件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進口比重不斷提高,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占進口總額的比重從2000年的23.3%提高到2023年的26.6%。

改革開放前,我國服務貿易僅侷限在少量對外技術援助和來華旅遊服務。改革開放後,我國不斷夯實服務業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積極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服務貿易規模不斷擴大。2023年,我國服務進出口總額爲9331億美元。1983年至2023年,我國服務進出口總額增長198倍,年均增長13.8%。其中,服務出口額增長142倍,年均增長12.9%;服務進口額增長272倍,年均增長14.7%。

隨着我國服務業開放範圍的不斷擴展以及服務領域國際合作的不斷深化,金融、保險、電信、文化教育、管理諮詢等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快速發展。近年來,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加速創新,服務貿易數字化轉型加快,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在服務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呈上升趨勢。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所佔比重平均爲24.1%,2000年至2019年這一平均比重提高至32.5%,2020年至2023年又進一步提高至42.9%。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放寬外貿經營限制。特別是2004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將外貿經營權管理由審批制改爲備案登記制,取消了外貿經營權的門檻限制,外貿企業數量大幅增長。2023年,我國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經營主體達64.5萬家。

隨着外貿經營體制改革逐步推進,我國外貿經營主體由國有企業逐步擴展到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個體經營者等多種類型。2023年,民營企業進出口額佔我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19年的43.3%提高到53.5%,連續5年保持我國第一大外貿經營主體地位。

創新能力提升 安全保障增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推進對外貿易創新發展,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順應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新趨勢和可持續發展新要求,不斷提高貿易數字化、綠色化水平。

我國積極支持數字產品貿易,持續優化數字服務貿易,促進相關業態創新發展。穩步推進數字技術貿易,提升雲計算服務、通信技術服務等業態的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權和創新能力。積極探索數據貿易,逐步形成較爲成熟的數據貿易模式。跨境電商蓬勃發展,進出口規模不斷擴大。2023年跨境電商進出口額達2.38萬億元,增長15.6%。

國家出臺多項政策文件支持數字貿易發展。比如,出臺了《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爲數字貿易提供政策保障。同時,以平臺建設爲抓手,激發外貿發展新動能。落實落細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創新發展的各項舉措,積極推進數字貿易示範區建設,辦好數字貿易相關展會,爲數字貿易企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基礎設施完善,人才隊伍壯大。目前,我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光纖網絡接入帶寬實現從十兆、百兆到千兆的增長,移動網絡實現跨越式發展,爲數字貿易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設施支撐。同時,數字技術人才隊伍持續壯大,支持高等學校設置數字貿易相關學科,深化校企、政企合作,支持企業加強專業人才培訓,爲數字貿易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對外貿易中,積極推廣綠色產品和服務,鼓勵企業採用環保技術和生產方式,提高貿易的綠色化水平。

我國堅持獨立自主與對外開放相統一,在貿易安全保障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我國高度重視出口管制合規建設。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制法》作爲核心法律文件於2020年頒佈,對出口管制範圍、經營資格、許可制度、最終用戶等作出明確規定,並統一確立出口管制政策、管制清單和管制措施等相關標準及要求。商務部於2021年發佈了《關於兩用物項出口經營者建立出口管制內部合規機制的指導意見》及配套的《兩用物項出口管制內部合規指南》,進一步明確了企業出口管制內部合規機制應具備的基本要素和建設方法。通過實施建立出口管制合規體系、健全產業損害預警體系以及豐富貿易救濟政策工具等措施,我國貿易安全保障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

經貿夥伴多元 外貿合作深化

新中國成立75年來,貿易伙伴數量增加、貿易規模穩步擴大、多雙邊和區域經濟合作的深化以及貿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不僅推動了我國外貿的快速發展,也爲全球經濟的繁榮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對外貿易主要夥伴是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開放後,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貿易伙伴迅速增加。到2011年,我國對外貿易伙伴已擴展到230多個國家和地區。當前,我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包括美國、歐盟、東盟、日本、韓國等,這些國家和地區在全球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這種貿易伙伴結構的優化,有助於分散貿易風險,增強我國外貿的穩定性。

進入新時代,我國與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區的進出口額大幅增加,這些新興市場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新的外貿增長點。我國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不斷推動對外開放向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邁進,與各國的貿易關係更加緊密,成爲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

我國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積極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與各國共享區域開放機遇,國際市場佈局逐步優化,與新興市場的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進一步激發了新興市場活力,促進雙邊貿易快速發展。我國成爲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中114個國家的前3大貿易伙伴,是其中68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額由2013年的10.1萬億元攀升至2023年的19.5萬億元,年均增長6.7%,佔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39.3%提高到46.6%。我國與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進出口額也大幅增加,在進出口總額中所佔比重分別由2000年的2.2%和2.7%提高到2023年的4.7%和8.2%。

高標準自貿區網絡持續擴大。2002年,我國和東盟國家領導人簽署《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開啓了我國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推進自由貿易區網絡建設,不斷深化與各國的經貿合作,開展多輪自貿協定升級談判,持續推動原有自貿協定升級擴容,與更多國家和地區商籤高標準自貿協定和投資協定,自貿區網絡不斷拓展。2022年,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貿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對我國正式生效。截至2023年底,我國已與29個國家和地區簽署22個自貿協定。當前,我國與自貿夥伴貿易額佔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提升至1/3左右。

國際經貿規則話語權和影響力持續增強。深入參與世貿組織改革,多次提出中國方案,引領完成《促進發展的投資便利化協定》文本談判,推動實質性結束部分全球數字貿易規則談判;在G20、APEC、金磚國家、上合組織等機制下推動達成多項經貿成果;聯合多國共同發佈《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國際經貿合作框架倡議》;積極推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

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相互交織,外貿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但是,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對貿易強國建設形成有力支撐。堅定不移貫徹黨中央部署和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夯實貨物、服務、數字貿易“三大支柱”,必將加快貿易強國建設,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重要支撐。(經濟日報記者 馮其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