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最牛一戰,戲耍40萬國軍氣壞老蔣,神來之筆拯救3萬紅軍
這是紅軍主力命懸一線的時刻,也是毛主席最得意的一次軍事指揮,3萬工農紅軍遭到40萬國軍的圍追堵截,敵人佈下了天羅地網,將我軍圍得像鐵桶一般。
但是在毛主席的英明決策下,3萬紅軍主力最終奇蹟般地絕地反擊,龍出生天,將老蔣的40萬人馬耍地團團轉,事後蔣介石也心服口服地感嘆道:
千算萬算,沒算到毛澤東還有這一手。
那麼,這場有驚無險的軍事行動究竟是什麼?
毛主席到底作出了一項怎樣的決定,一舉挽救了3萬紅軍將士呢?
縱觀整個人類戰爭史,二萬五千里長徵都是突破時代和國界的一大奇蹟。上世紀30年代,國民黨反動派的烏雲籠罩着華夏大地。
蔣介石騙取孫中山的信任,將國民黨最高權力的寶座握在手中。他不思剿除侵佔東北三省的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反倒調轉槍口指向了自己的同胞。
爲了徹底消滅中國工農紅軍,他親自指揮第五次所謂的“圍剿”行動,妄圖將新生的紅色政權消滅在襁褓之中。
一開始,紅軍方面採取誘敵深入、逐個擊破的運動戰法,在革命鬥爭中逐漸佔據了上風。
然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和博古一意孤行、剛愎自用,拋棄了這一正確的積極防禦戰略,轉而和國民黨打起了消耗戰,使我黨紅軍蒙受巨大損失。
1934年10月,面對國民黨的步步緊逼,爲了保存實力日後再舉,中國工農紅軍從長江南北各蘇區出發,開啓了漫漫長征之路。
爬雪山、過草地、佔瀘定、渡赤水,經過整整三年的時間,經歷無數艱難曲折。
直到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終於在陝甘革命根據地勝利會師,粉碎了蔣介石趕盡殺絕的邪惡企圖,爲新中國的誕生保留了希望的火種。
但是在1935年初的時候,長征隊伍曾經遭遇一次險象環生的千里追擊。面對40萬國民黨精兵的圍追堵截,3萬紅軍將士幾乎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正當我黨所有高層領導一籌莫展、走投無路之際,偉大領袖毛主席以其獨到的戰略眼光,做出了一項英明無比的決策,一舉挽救了3萬紅軍將士的生命,將40萬追兵狠狠地戲耍了一番,更把老蔣氣得吹鬍子瞪眼。
此戰過後,毛主席一戰封神,每每提及這段往事,偉人都難掩得意之情,堪稱整個長征史上的神來之筆,爲後人久久傳頌。
1935年1月19日,紅軍長征行進到了赤水河地區,這裡位於雲、貴、川三省的交界處。
雖然紅軍長征纔剛剛開始三個月,但是由於王明的教條路線,導致我軍在血戰湘江一役中傷亡慘重,人數已經從瑞金時的8萬多人,銳減到只剩3萬餘人。
前有大江,後有追兵,前途漫漫,不容樂觀。
更爲嚴峻的是,蔣介石指使湘、滇、川、桂、黔五路人馬共40萬國民黨軍,以數倍於紅軍的兵力,將軍委所在的中央紅軍、像鐵桶一般團團圍住,他將毛主席視爲眼中釘、肉中刺,誓要將紅軍的領導集團徹底消滅在川黔邊境,中國工農紅軍眼看就要面臨覆滅的危機。
那麼,紅軍最終是如何跳出重圍、絕處逢生的呢?
1935年1月7日,在朱德大將的指揮下,紅軍成功攻克遵義,召開了我黨歷史上意義非凡的遵義會議。
會議上,雖然衆人對李德、博古等人的錯誤指揮早已心懷不滿,但礙於兩人位高權重,沒有人敢第一個跳出來指責他們,會場氣氛一度陷入僵持。
當兩個人提出,讓中央紅軍與第二、第六方面軍會合的主張後,在場衆人也是沉默不語。最終,還是朱德大將率先打破僵局,提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意見。
他說:“眼下我們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突破烏江天險,拼盡全力衝出敵人的包圍圈。遲慢一步,紅軍主力必然會被全部殲滅,蕩然無存。”
毛主席也贊同朱德的意見,他提出:“天險可渡,強敵難纏,兵書上說,避實而擊虛。
眼下我們只有3萬兵力,而蔣介石有40萬,我們沒有必要去跟他們硬拼硬,那樣無異於是讓3萬紅軍去送死。只有想辦法渡過烏江,才能化險爲夷。”
就這樣,中央軍委內部分成了兩派截然不同的意見。
經過雙方激烈的爭辯,最終,站在毛主席、朱德一邊的人佔絕大多數,決定遵循毛主席的決策,向貴州北部挺進,同時罷撤李德、博古等人的軍事職務,重新恢復毛主席的領導地位,翻開了中國革命嶄新的一頁。
此時此刻,蔣介石正忙着調兵遣將,從四面八方洶洶而來:國民黨中央軍從屁股後面,一路追擊紅軍進入貴州;
黔軍盤踞在各個縣城,阻擊紅軍前進的道路;湘軍負責在湘川黔邊境築起防禦工事,防止中央紅軍和第二、第六兵團會師;滇軍、桂軍、川軍也從不同方向一路推進。
大大小小不下150個團,目標都指向了小小的遵義地區。
面對極爲不利的處境,中央軍委當機立斷,制定了兩套戰術方案。其一是從遵義北上搶渡長江,與江北的紅四方面軍會合;其二則是萬一渡江不成,則暫時駐守川南,另尋時機北渡金沙江。
從1月19日起,紅軍兵分三路,向赤水方向分頭行進。然而狡猾的國民黨軍看穿了我軍的撤退路線,在土城、宜賓、瀘州等地增派重兵防守,使紅軍舉步維艱。
毛主席深知敵強我弱的基本態勢,當即下令讓紅軍撤出戰鬥。當然,這道命令並不是讓將士們一味逃跑,而是要在運動戰中與敵周旋,尋找敵人破綻伺機下手,對國民黨軍隊實行逐個擊破。
戰場運籌,知己知彼,免不了雙方主帥的心理博弈。對於之前會議提出的兩套方案,毛主席最終選擇了第二條路線。
他在長江方向拋下一個誘餌,部署第五兵團和第九兵團,分別佯攻鎮雄、彝良,將滇軍主力吸引到川滇邊境。
自己卻親率大軍向西開進,繞道至敵人防守空虛的黔北一帶,朝着金沙江方向一路急行軍,打算強渡金沙江,從而擺脫後方的追兵。
面對毛主席的神機妙算,蔣介石被耍得團團轉,他從一開始就篤定紅軍必從長江偷渡,所以讓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到了長江附近。
當他這邊兒正打得熱火朝天的時候,突然得知紅軍主力出現在了幾百裡外的烏江南岸,頓時大驚失色、方知中計。
要想渡過金沙江,烏江是必過的一道關卡,然而當紅軍隊伍親眼看到烏江的時候,將士們卻紛紛傻了眼,不由自主的對強渡烏江的計劃產生了懷疑,因爲眼前的這條大江遠非風平浪靜的長江可比。
地勢險要、水流湍急,兩岸盡是峭巖絕壁,別說渡江了,一般人根本都不敢靠近江邊,稍不留神就可能被洶涌的波濤吞沒,所以烏江在當地一直有“天險”之稱。
更爲棘手的是,機關算盡的蔣介石早已提前下令,將烏江上的渡江船隻盡數焚燬,江面上空空如也,連一條船也看不到。
毛主席非常清楚,蔣介石絕不會就此善罷甘休,幾十萬追兵就在身後,3萬紅軍主力不僅人數上處在絕對下風,而且尚未從湘江戰役的失利中緩過神來,一股迷茫渙散的氣氛在軍中瀰漫,如果再硬着頭皮和國軍交戰的話,紅軍的最後一點老底子就會被打光了。
所以,此時的紅軍必須爭分奪秒,不計一切代價渡過江北,纔能有生路。然而,即便是偉人毛主席,面對萬分兇險的烏江天塹,也是愁眉緊鎖,一時間沒有什麼好的思路。
一沒有橋,二沒有船,3萬工農紅軍究竟要用什麼辦法,才能夠順利渡過烏江呢?
與此同時,蔣介石也沒有閒着。在得知中央紅軍要從烏江搶渡之後,他就立即派遣麾下部隊趕至江北,將附近的一切船隻盡數燒燬,並在所有的渡口和關口設下重重伏兵。
爲了將紅軍趕盡殺絕,蔣介石甚至不惜強拆民屋、驅趕百姓,甚至還沒收了所有能夠用來架設橋樑的建築材料。
他所做的這一切,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憑藉這一道烏江天險,將3萬紅軍活活堵死在烏江以南。他不信,這一回毛主席還能有什麼奇思妙想,能讓3萬大軍成功渡江。
40萬大軍就在身後,一刻也不能再耽擱了。千鈞一髮之際,毛主席大手一揮,決定放手一搏,做出了架設浮橋的指示。
而這項無比艱鉅的重任,則被委託給工兵營營長王耀南,他要在短短兩天之內,從烏江南岸的江河界渡口架起一座浮橋,供3萬紅軍跨橋過江。
王耀南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紅軍工兵,此前也接到過多次特殊任務,小到修路架橋,大到秘密爆破,他都能很好的完成任務。
但是看到波濤洶涌、懸崖峭壁的烏江時,他還是不由自主地倒吸了一口涼氣,擺在眼前的這道難題,要比他此前經手的所有任務加起來還要困難。
但是不論有千難萬險,這都是一次必須要完成的挑戰,因爲浮橋能否建成,事關3萬紅軍主力的生命安危,更決定着中國人民的前途未來,所以王耀南毅然決然地立下了軍令狀,保證按時完成任務。
接到任務後。王耀南快速整理思路,先帶着工兵專家何滌宙到江邊勘察地形。何滌宙反覆觀察江面情況之後,嘆了一口氣說,這項任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因爲根據他所學的建築學知識,想要成功架橋,江河水面的流速必須要在每秒四米以下。而烏江水流湍急,流速已經遠遠超過了這個數字。
另外,且不論架橋所需的建築材料都被蔣介石拿走了,就連最基本的架橋設備紅軍也沒有。
正所謂巧婦難爲無米之炊,一沒有機器,二沒有材料,第三烏江也不適合架橋,就算當時世界上最權威的建築專家來,恐怕也是束手無策。
正當兩位長官陷入絕望之際,工兵營的一名年輕戰士石長階出了個主意,他們一聽,頓時兩眼放光。
原來呀,這個叫石長階的小夥子雖然看上去其貌不揚,但是他小時候就是在江邊長大的,對於怎樣製作竹筏十分精通。
他說,如果能在附近找到竹林的話,細竹子削下竹皮作篾繩,粗竹子編到一起作竹排,如此一來,紅軍就可以乘着竹筏渡江,甚至可以將竹筏一字排開,在短時間內架起一座浮橋,紅軍戰士完全可以從上面順利行走、渡過烏江。
聽了這個主意,王耀南大喜過望,因爲烏江南岸恰好有漫山遍野的大片竹林。他立即安排人手砍伐竹林、製作竹筏。
但是,要想渡過百米寬的烏江水面,無疑需要大量的竹子,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王耀南擔心無法在規定的兩天時間內製作完成。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當地老百姓聽聞了紅軍的難處,紛紛主動趕來幫忙,大大縮短了工期進程。
一條條船筏一字鋪開,一道搖搖晃晃的浮橋即將成型,眼看勝利就在前方,蔣介石的追兵到了。上百名士兵拿着機關槍,對着江面和岸邊瘋狂掃射,企圖破壞紅軍隊伍的架橋行動。
英勇的中國工農紅軍發揚大無畏精神,頂着敵人的槍炮子彈,一刻也沒有停下手頭的工作。前面的戰士倒下了,後面的戰士頂上去,直到鮮血染紅烏江,浮橋終於架設完畢。
三萬雄師浩浩蕩蕩跨越烏江天塹,身後的國軍也只能望洋興嘆了。
結語:
在毛主席的英明指揮下,3萬紅軍將士成功強渡烏江,逃脫虎口、絕處逢生,將蔣介石的40萬人馬耍得團團轉。
紅軍不僅贏下了這場驚心動魄的突圍戰,贏得了反“圍剿”的階段性勝利,更爲新中國的誕生保留了希望的火種,不愧爲紅軍長征史上的一大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