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28名嫌疑犯中就有一位是少年 這種比率最高

據統計,2021年有9627名少年曾經成爲嫌疑犯、約28名嫌疑犯中就有一位是少年,其中又以詐欺背信佔比最高、妨害秩序次之、竊盜再次之。(林良齊攝)

據統計,2021年有9627名少年曾經成爲嫌疑犯、約28名嫌疑犯中就有一位是少年,其中又以詐欺背信佔比最高、妨害秩序次之、竊盜再次之,多數案件與金錢相關,而家扶基金會今天公佈的調查發現,仍有分別近2成及近3成的少年不認爲「擔任車手」及爲「聚衆生事」觸法。

隨着我國少子女化,據內政部統計指出,12至17歲人口收不斷下降,截至去年爲止,僅剩122萬1771人,但與此同時,近4年少年成爲嫌疑犯比率不斷上升,去年有9627人觸法、達3.63%;依觸法類型分析,5年來以「妨害秩序」成長最多達943.8%、詐欺背信也成長22.8%。

據家扶基金會於《少年生活與法律觀念》調查,有4.6%、8%及5.2%的少年同意可以擔任車手、轉賣高仿衣服或把金融帳戶租給他人使用;有18.8%、13.3%及3.5%的少年認爲「面對衝突談判,多找一些人,有助壯大氣勢」、「朋友與他人有衝突狀況時,應該前往相挺」及「鬥毆事件發生時,吆喝助勢,不會有事」。

曾因零用錢不夠用,透過朋友介紹工作的阿忠(化名)回憶,16歲左右曾經幫別人送東西,而且只要送東西就好就能有十分吸引人的報酬,但只做了1至2個月就感覺「怪怪的」而未繼續做,現在想起來的也感覺不太對勁;

家扶基金會社會工作處研發部主任蔡雯瑾表示,調查發現許多的少年觸法皆與「金錢」相關,如擔任車手、租借帳戶等詐欺背信等往往可以在短時間取得大量金錢;至於妨害秩序的案件增加,除了部份仍與金錢相關外,也與2020年刑法「妨害秩序」修正,使羣聚鬥毆事件修法後更易定罪相關。

家扶基金會呼籲,少年具備法律知識,並落實於行爲中、如懷疑是陷阱,可以主動諮詢求助,作出正確判斷,家長也要時時關懷,陪伴並協助少年發展。

據家扶基金會於《少年生活與法律觀念》調查,針對12歲至未滿18歲少年,以網路問卷發放,共計回收3533份,有效份數爲3263份。在95%的信心水準下,誤差值爲正負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