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戰略清晰管用嗎?
(美聯社)
美國總統拜登10月21日被問到若中國大陸侵臺,美國是否會捍衛臺灣時回答「對,我們有此承諾」,立即引發各方爭議,白宮旋即澄清美國立場沒有任何改變。美國媒體及各方專家則有不同解讀,《華盛頓郵報》認爲這是拜登又一次失言;《紐約時報》則認爲這或許是拜登對中國展現的新威懾手段。
《紐約時報》指出,美國國會1979年通過《臺灣關係法》時,拜登已是聯邦參議員,不會不懂用字遣詞的微妙差異。20年前,時任總統的布希曾說會「不惜一切代價」捍衛臺灣,拜登還投書《華郵》強調「美國沒有防衛臺灣的義務。」由此可見,拜登對此中細節知之甚稔,應非失言。果真如此,這是美國自1979年與中華民國斷交以來,美方首度打破戰略模糊,表達明確立場,且由總統表態。
若前述研判正確,需解讀何以如此變化。有觀點認爲是拜登在年底「習拜會」前,提高談判籌碼的做法,我看不像,因爲這不僅可能弄巧成拙,反而壞了拜登期待甚高的元首峰會氛圍,且純屬戰術性操作,有違所謂「模糊」與「清晰」之爭的戰略本質。
我的看法更多的還是跟中美博弈大形勢及海峽兩岸對峙小形勢的持續變化有關。美國外交關係協會會長哈斯認爲,美國應該結束戰略模糊,轉爲戰略清晰的時代已經來臨,更聰明的做法是,明白讓北京知道企圖犯臺的經濟懲罰後果。哈斯的論點折射的也是大、小形勢的變化。關鍵是,美國改採戰略清晰能管用嗎?
從戰略學角度來看,美國在臺海的對華戰略,必須就中、美在西太平洋或臺海的實力對比來設計。如實力相埒,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或即使勝了也代價昂貴,則一方可對另一方採模糊戰略,令對方不敢輕舉妄動;很明顯,雙方實力接近時,雙方也均無採取清晰戰略的條件或必要。如果雙方實力一大一小,則強的一方可採清晰,至於模糊,完全沒有必要;弱的一方,除非自己找死採清晰戰略,至於模糊,或有一時欺敵作用,長久亦無大用。
回頭看中、美雙方在心態、形勢的變化。一、從1949到1979年,小形勢是兩岸相埒,大形勢是美強於中,是以美臺之間有《共同防禦條約》,美國的臺海戰略是清晰的。二、從1979到2019年,中國迅速崛起,無論經濟與軍事,小形勢均出現巨大消長,陸皆強於臺;大形勢也同時變化,中方針對美方的「反介入及區域拒阻能力」已對美方構成相當程度的震懾作用,此時雙方對對方均採「模糊戰略」,海峽現狀得以維持。
三、2019年之後,高超音速東風17已服役列裝,2021年高超音速可循環使用軌道飛行器試射成功,意味着目前中美不只在西太甚至在全球的軍事博弈已進入一個新階段;具體地說,至少在西太與臺海,中方實力已強於美方,中對美開始採取戰略清晰,美對中則無論模糊也罷、清晰也罷,恐怕都起不了作用。
當然還可以有哈斯講的經濟懲罰,但從近年來美國開打對華貿易戰、產業戰、科技戰的結果看來,估計籌碼與勝算較多的未必是美國而是中國。此番拜登「失言」風波,白宮立刻澄清表態,北京卻無強烈反應,此中玄機,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