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社會對反中政策的反思

(圖/作者提供)

美國政府包括國會兩黨近幾年推行「反中抗中」政策不是新聞。但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美國社會對這一政策出現了一些反思,能否影響美國政府今後的決策還有待觀察。

去年以來,針對美國對中強硬政策提出質疑和批評的聲音有所提升。康乃爾大學華裔教授白潔曦在2022年9/10期《外交事務》雜誌上發文,批評美國對華零和競爭的危險邏輯。去年12月《紐約客》雜誌專題報導了她代表了美國學界和政界正在興起的挑戰華盛頓對華強硬政策的一小支力量。今年2月,白潔曦又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評論,提出美國要嚇阻中國大陸對臺灣發動攻擊,而不是挑釁北京採取軍事行動。她曾作爲學者於2021年8月至2022年7月在美國國務院政策規畫司擔任高級顧問,對拜登政府政策制定非常熟悉,回到康乃爾大學後她在各種場合發聲,倡導理性的對華政策。

美國知名印度裔媒體人,CNN時政節目製作人和主持人法裡德‧扎卡利亞今年3月2日在《華盛頓郵報》發文,批評華盛頓精英在中國問題上陷入危險的「羣體思維」。《華盛頓郵報》的專欄作家、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高級研究員馬克斯‧布特最近發文指出,即使兩黨在同一問題上如對中政策上有共識,也不一定意味着他們就是正確的。

另一主流報紙《紐約時報》3月11日和12日連續兩天發表跟中國有關的評論。11日的評論是以編輯部的名義發表,題目是「誰會從與中國對抗中獲益?」態度非常鮮明。12日的評論由編輯部成員之一,剛從臺灣返回的法拉‧斯托克曼女士發表,提出以「中華聯邦」這個並不很新、在臺灣地區也不很受歡迎的概念來處理兩岸關係。顯然《紐約時報》的編輯們在反思,希望給美中關係和兩岸關係降溫。

像昆西研究所的史文和目前在耶魯任教的原摩根斯坦利亞洲主席羅奇等溫和的學者一直在批評美國強硬的對華政策,警告大國將會夢遊般進入戰爭的危險。

除了一些學者和前官員在反思,有些美國人已經直接採取行動表達反對意見。最有名的就是反戰組織「粉色代碼」最近大鬧國會聽證會的事件。在美國衆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2月28日舉行的首場聽證會上,「粉色代碼」的組織者之一奧利維亞女士和她的朋友高舉「中國不是我們的敵人」、「停止仇恨亞裔」的標語,對渲染「中國威脅」的該委員會表示抗議。

美中關係惡化不符合雙方民衆的利益。美國的對華政策現在被強硬派所綁架,理性觀點被邊緣化。目前出現的反思浪花恐難以形成反對浪潮,但也足讓當政者意識到,他們的「反中抗中」政策並沒有得到廣泛的支持。(作者爲美國巴克內爾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