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現孤獨怪象:朋友多卻沒空聯繫
2023 年春,美國衛生局局長維韋克·穆爾蒂博士向全國傳達了一個既簡單又令人不安的信息:美國正深陷孤獨流行的困境。
這並非新現象,而是幾十年來一直在悄然惡化的問題。穆爾蒂審查的數據顯示,半數美國成年人稱感到孤獨,這一現實不僅是情感上的負擔,更是公共衛生危機,正因如此,他的警告才如此令人震驚。
“孤獨就像飢餓或口渴,”穆爾蒂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說。這是一種生物信號,是來自我們進化歷程深處的暗示,表明某些重要的東西缺失了。但是,與飢餓或口渴不同,當我們“進食”或“飲水”時,孤獨並不總能得到解決。相反,它往往會持續存在,以一種許多人剛剛開始理解的方式侵蝕着我們的身心健康。
孤獨的問題在於,它不一定是身體上的孤立。否則,就很容易解決。如果你曾在擁擠的房間裡感到孤獨,你就體驗到了孤獨的本質。這不是身體上的孤立,而是感覺上的脫節。對數百萬美國人來說,這種感覺已經變成了慢性的。
現在,由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娜塔莉·彭寧頓領導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一些可能讓許多人感到驚訝的事情,該研究是美國友誼項目的一部分。美國人平均擁有四五個朋友,這一數字自 20 世紀 70 年代起就一直保持穩定。
所以,雖說所謂的“孤獨流行病”一直在不斷加劇,但這並非是由於缺少朋友所致。
根據彭寧頓對 6000 多人展開的調查,美國人如今每週和朋友相處的時間不足三個小時,而十年前卻超過了六個小時。
造成這種脫節現象的可能原因是多方面的。當今的工作文化和育兒需求使人們幾乎沒有空閒時間。彭博社的賈斯汀·福克斯的一項研究表明,與 2003 年的同齡成年人相比,2021 年年齡較大的千禧一代(其中有很多人育有年幼子女)每天的休閒時間少了 16 分鐘。社交互動時間的這種縮短可能使友誼難以維持,儘管從大局來看,差距並不是那麼顯著。
導致這種友誼差距的另一個因素是曾經讓友誼蓬勃發展的公共空間有所減少。過去,工會、宗教團體和公民俱樂部爲人們提供了定期見面和建立關係的結構化機會。但近幾十年來,參與這些面對面的團體的人數急劇下降,使得人們更難自然地建立聯繫。
美國企業研究所美國生活調查中心主任丹尼爾·考克斯解釋說,這些組織曾經有助於使社交聯繫常態化。考克斯說:“你無需安排與朋友相處的時間,每週在同一個地方出現就可以。”然而,現在,管理社交日程的負擔落在了個人身上,這是許多人覺得令人生畏的任務。
與此同時,社交媒體已被證明是一把雙刃劍。雖然應用程序和消息平臺使保持聯繫變得更容易,但它們不一定能培養人們渴望的深厚、有意義的關係。很多人每天都會給朋友發短信,但這類微觀互動在其他方面存在不足。
而且,隨着食品雜貨送到家門口、流媒體服務取代電影院以及在家工作的模式減少了辦公室的互動,日常隨意的面對面互動的機會減少了。結果呢?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人更少了,隨之而來,形成維繫我們的紐帶的機會也更少了。
美國友誼項目有一個積極的發現,那就是即使是普通朋友——那些不被認爲是親密的朋友——仍然可以有助於提升幸福感。在此次調查所報告的友誼當中,約 23%屬於這種“普通”的類別。而且,雖然這些關係可能無法滿足深層的情感需求,但它們的確提供了迫切需要的社交互動。
彭寧頓說道,像這樣的弱關係仍然有助於對抗孤獨。她說:“他們可能不是親密的朋友,但普通的互動可以減輕壓力,讓人們感覺不那麼孤立。”
儘管這些普通聯繫有好處,但美國人仍然渴望更深厚的關係。在所有的人口統計數據中,對更牢固關係的渴望都表現得很明顯,不過受過大學教育的美國人更有可能有頻繁的社交互動,也許是因爲他們往往住在公園、圖書館和咖啡店附近——這些地方促進了與朋友的反覆、非正式的會面。
隨着人們所感受到的孤獨感不斷上升,專家建議,人們可能需要降低對現代友誼實際樣子的期望。在一個面對面會面正成爲例外而非常態的時代,和朋友保持每週一次的早午餐約會或許不太現實。相反,彭寧頓和其他人建議更短、更有意向的聚會。與其期待數小時的優質時光,僅僅順路進行 20 分鐘的聊天可能就足以維持有意義的聯繫。
“面對面的交流無可替代,”斯坦福大學精神病學教授大衛·斯皮格爾博士說道。“我們往往覺得友誼來得容易,但實際上是需要付出努力的。正如我們知道爲了身體健康需要鍛鍊一樣,爲了情感健康,我們也需要爲友誼付出努力。”
解決孤獨問題是值得的。研究表明,長期的孤獨會致使心臟病風險提高 29%,中風風險提高 32%,患癡呆症的風險更是驚人地提高 50%。穆爾蒂把孤獨所導致的死亡風險等同於每天吸 15 支菸的情況。
隨着美國友誼項目繼續收集數據,研究人員希望他們的發現能爲解決孤獨這一流行問題提供幫助。雖然美國人顯然有朋友,但挑戰在於在快節奏的世界裡培育這些關係,併爲更深入的聯繫留出時間。
“你越能接近那種面對面的交流,其力量就越大,”穆爾蒂說。“不需要很多時間;與某人面對面相處幾分鐘可能比來回發短信、分心交談半小時更有力量。”
這些研究結果發表在《PLOS ONE》雜誌上。
感謝您的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