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優先或中美雙贏的抉擇

(圖/路透)

中國成爲美國第三大貿易伙伴,臺灣是美國第八大貿易伙伴,代表兩岸經貿對美國的往來和依存有結構性的結合和黏着,因此美國官員認爲不必做經濟上的脫鉤。

那麼川普當選怎麼實踐美國優先呢?還是持續的高關稅、科技管制和經濟制裁嗎?又能做到什麼程度?8年前的美國優先,中國還沒有準備好,經歷8年的貿易戰、科技戰,中國輸了嗎?看起來不是這樣子。《彭博》說中國在5個科技領域,領先全球,7個領域接近領導地位,而這12個領域其實正是「中國製造2025」規劃勾列13個領域中的12項,中國並沒有被打趴。

有人說中國經濟問題正經歷過去30年前的日本一樣。對,一樣的是都被美國打壓,都有結構性問題;但也不對,日本至今沒有一個產業引領全球,SONY從科技公司變成娛樂公司,TOSHIBA連半導體都賣了。但中國卻是在12個領域中領先的發展。所以美國優先如果依然要以這種方式打壓,只是頂高了天花板,效益其實是有疑問的,而且對美國的反彈是巨大的。

回到中美雙贏,雙方如果能夠取得相互尊重、合作對話、相互競爭,雙贏不代表中國放棄爭霸,中國也許不想爭霸,但美國認知是爭霸,美國瞭解到雙方爭霸是可以在有秩序互動的框架,避免衝突、戰爭,有護欄的影響下各自進行競爭,這就是一種中美雙贏的做法。

美國優先和中美雙贏可以兼得,但聽起來、看起來川普要走的路就一定會與中美雙贏是對立的,或是修昔底德陷阱一定是不可能的,這樣的命題太過於西方現實主義的宿命論,中國必須要提出有效的論述,說服和堅定的政策表現,以及競爭能力。

川普未來4年是黃金時期,他是商人、他要交易,之後不管是共和黨再8年或是民主黨上臺,某種程度勢必回到美國建制派修昔底德陷阱的框架式的認知,兩黨共識、菁英共同認知,中美最後一定會產生大國的悲劇,這個悲劇訴諸於非核武戰的代理衝突或戰爭,這從柏林危機、韓戰、越戰、兩伊戰爭到俄烏戰爭再到第一島鏈的衝突、日本國防預算加倍、朝俄同盟關係強化、南海、臺海問題持續凸顯,大概會看到東亞悲觀的走向。

但若中國有更積極作爲,在貿易面、科技面有足夠的展現,以及全球南方的接納與跟隨,呈現出地緣政治的影響力,面對川普的美國優先談判、制裁、報復、舉國之力突破卡脖子,這種循環式的競爭關係,最後還是會出現碰撞和戰爭。如果中國的三個倡議或從太平洋到世界可以容納中美兩國有新的論述和互動,這是個時機點,影響川普認知建立新的國際秩序時機正在眼前。(作者爲文化大學社科院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