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產不爬藤?因爲沒必要
在學歷貶值的大背景下,家庭們開始尋求平衡:什麼樣的學校能帶來最高的“性價比”呢?在此一博弈的過程中,也許藤校,就和我們的滿漢全席一樣,並不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專欄作者:Andrea Zhou(聖路易斯大學高等教育博士候選人、INTO項目學生事務主任。通過在中國和美國大學15年的工作經驗,系統參與中美教育系統比較,專注研究解決留學生在美國留學中遇到的不適,以及在美留學生的學校參與度理論和職業發展模型),本文來源:公衆號“致極學院” ,ID:AreteCollege。
爲什麼美國本土的中產家庭沒有一味迷信“爬藤”?是“藤校”不好嗎?事實上,“藤校”恰如“滿漢全席”,盛宴雖好,並不是所有人的追求。
“藤校”,或許是全球學子心目中最高的教育追求,但在美國本土,普通家庭似乎並不那麼一味追求“爬藤”。
生活在美國,隨着越來越融入社羣,和中產階級家長們有越來越多的溝通互動,我逐漸發現,這些學生和家長並非那麼迷信藤校。甚至,我倒是不時聽說,一個又一個優異的“別人家孩子”,放棄藤校錄取,反而投身到知名度並不是那麼高的其他美國大學懷中。
爲什麼他們不迷信藤校,或者說那些所謂的名校呢?是“藤校”不好嗎?
藤校如滿漢全席
奢華但“沒必要”
不妨先用一個比喻,來嘗試說清這個問題。
衆所周知,中國是美食之邦,各民族各地域的菜系衆多、名菜紛紜,也因此,囊括了所有主流的菜系和美食的“滿漢全席”又被視爲中華菜系文化的瑰寶和最高境界。
既然吃一桌滿漢全席就能一窺中國美食的風采,那爲什麼中國人不餐餐都吃呢?
或許有讀者立刻會說,要考慮費用啊,本是皇家宴席的滿漢全席用料都極其昂貴奢侈,豈可作爲家常便飯?
退一步講,即便獲得了潑天的富貴、擁有花不完的錢,我相信也不會有人就此選擇餐餐全席。很簡單,純粹是因爲沒必要——因爲有大量的選擇可以提供充足的營養、滿足口腹之慾,費時費工費錢的全席雖好,但到底沒必要成爲日常餐標。
其實,入讀藤校和吃“滿漢全席”有着非常類似的邏輯:從最開始,“藤校”就是爲富裕家庭設置的,學費非常高昂。並且,雖然它的內容包羅萬象,但在某一款菜式上它也未必是最優秀的。
更關鍵的是,“滿漢全席”並不是所有人的追求。
迴歸理性的家庭
開始追求性價比
美國的大學最開始是爲貴族階級設置的。
例如美國曆史上第一所大學、建校於1636年的哈佛大學,其建立之初便是爲貴族階級、教會等培養特殊人才和高級人才。
在美國所有大學的錄取中,都有一種特殊的錄取機制“legacy”, 也即校友錄取——如果是校友的直屬親屬,則享有優先錄取權。這也是特權階級通過大學的門檻來保證自己階級利益的一種方式。
據Forbes報道,美國一些大學正在取消“legacy”錄取,但藤校不會跟進 | 圖源:Forbes
19世紀,鳳毛麟角的大學生們無異於天之驕子,他們的生活在聚光燈下被無限放大。這也是美國大學運動聯賽興起的原因之一——由於普通羣衆對於大學生的生活非常好奇,他們就通過參與大學運動聯賽來窺探大學生的生活。
進入20世紀,美國的大學開始走入了黃金時代,但是大學依然是一種奢侈品。
在過去的50年間,美國大學的學費一路水漲船高,最近幾年以來,大部分的藤校學費加生活費都直逼10萬美金一年,而且獎學金的發放制度從最開始的“優秀生獎學金”逐漸過度到了“需求獎學金”。
許多普通的中產階級發現,不管學術成績多麼優秀,在學校拿到全額獎學金都不太可能了。而對於研究生的學習來說,學費更是一漲再漲,比如哈佛商學院20萬美金的學費無異於給許多學生設置了很高的門檻。
哈佛商學院|網上圖片
整個社會開始逐步反思大學的投資回報率。不僅僅是藤校,即使是普通的大學,學費也遠遠超過了一個普通家庭一年的年收入。許多學生畢業之後幾十年都還在還學貸,高額的學貸使得學生和家長都在不斷地反省高等教育的價值。
在學歷貶值的大背景下,家庭們開始尋求平衡:什麼樣的學校能帶來最高的“性價比”呢?在此一博弈的過程中,也許藤校,就和我們的滿漢全席一樣,並不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許多家庭發現,美國有許多大學提供超低學費、高額獎學金的方案,甚至有不少全免學費的大學,比如 College of the Ozarks。
這所學校通過讓所有學生參與學校的勤工儉學項目來減少大學的必要支出,從而使得學校可以通過聯邦政府基金來維持,所以學校不收取額外的學費。
在這所學校,同學們會發現,打掃教室的是自己的同學, 修繕教學樓的是自己的同學,IT部門的員工可能是本學校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學校的小賣部是完全由學生自己來運營的。這類的全免學費的本科類院校現在爲美國的學生和家庭提供了另外一種選擇:既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也不用背上高額的學貸。
College of the Ozarks|網上圖片
除了資金問題之外,許多家庭不選擇藤校可能是因爲學校的專業。US News對於畢業生收入的研究指出,畢業生的收入雖和學校有關,但與專業的相關度更強。
最吸金的專業無異於醫學類專業,而最“清貧”的專業一般就是社工類專業。即使是在最高的學府讀社工類專業,他的收入也無法超過普通的住院醫師的收入。
因此,如果這個家庭和學生比較在意投資的回報率,對於學生畢業之後的收入有一定的要求,那麼選對好專業遠比進入藤校要有效的多。
比如說,“麻醉醫生”這個職業是在美國收入天花板級別的專業,而提供這個專業的學校,除了傳統的這些藤校之外, 學生還可以選擇範德堡大學,芝加哥西北大學,Mayo Clinic School of Medicine 等等。
對於通過醫師資格考試的學生,就是英雄不問出處了,不管是在小型的醫學院完成的教育,還是在大型的研究型大學完成的教育,大家的起點差距並不大。因此“藤校”的比較優勢在這裡體現的並不是非常明顯。
選的不僅是學校
更是一種價值觀
同時,在這個各種各樣的思想碰撞非常激烈的時代,很多學生和家長選擇一所學校就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
比如說,現在美國的社會中許多州開始逐漸的“大麻合法化”。這樣的趨勢慢慢開始蠶食着教育系統。
作爲家長,如果他們本人反對現在的大麻合法化,那麼他們可能就會選擇一些相對思想更加保守的學校——在美國有很多的學校不遺餘力的反對大麻合法化,禁止在學校內使用任何違禁物品,禁止任何學生,老師使用違禁用品,禁止在學校附近開設違禁用品的商店等等。
學校常常反饋了這個社會的一個側面,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其他的例子還有種族問題、槍支問題、性別多元化問題,等等。
學校的課堂和校園環境塑造着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所以許多家長和學生對校方立場和態度極其關注。在選擇學校的過程中,學校的“人設”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也是很多學生考量的因素。
美警逮捕哥倫比亞大學的示威學生,抗議活動蔓延,多校停止線下授課|圖源:《衛報》
最後,在這個社會勞動逐漸同質化的社會,所有的工作逐漸的趨近於相類似的報酬。
前幾天,我剛剛讀到了一篇文章,講述了一個大學生成爲保潔之後的生活。大家慢慢可能也發現了這個趨勢,以前那些被人看不起的服務型工作,體力型勞動,由於從事人數的降低而逐漸變得“物以稀爲貴”,當白領不如當藍領,這樣的情況慢慢出現了。事實上,在發達國家,白領藍領的收入趨同已經是一種很穩定的現象。
前幾年美國的卡車司機罷工之後,USPS公佈了卡車司機的收入,平均高達15萬美金一年,妥妥的年入百萬人民幣!既然如此,很多家庭開始重新審視孩子的教育問題,是不是每個人都應該上大學?是不是每個人都應該卷名牌大學呢?
答案肯定是相當多元化的,尤其是對於傳統學習下比較吃力的孩子,完全可以通過其他的道路也能尋求一箇中產階級的工作,並不一定非要去捲上大學這一座獨木橋。
別爲名校文憑
砸鍋賣鐵
綜上所述,上藤校其實是一個非常複合型的選擇,他是家庭財務狀況,學生培養計劃,專業選取,未來職業規劃等等方面的一個綜合考量。
許多家庭對於藤校的看法是藤校的offer和其他學校的offer一定要橫向比較,來看哪一個學校的性價比最高,投資回報率最高,而不是單純地爲一個藤校的文憑去砸鍋賣鐵,負債累累的去博一個沒有保障的明天。
就如我們前文分析的,吃滿漢全席固然很好,但是一碗簡單的牛肉麪就能滿足我的日常需要時,當然要考慮一下自己的選擇了。
不迷信名校,不按家長的喜好雞娃,其實是非常好的一種教育心態。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也非常焦慮,因爲我發現美國的小學數學教材內容很簡單,學了三年也就相當於國內一年的內容。我感覺這樣學下去的孩子長大之後很難和“卷”出來的孩子競爭。
但當我們把目光切換爲長期主義,就會意識到這也許並不是一個問題。在大學階段的時候,所有學生的數學成績的差距會通過課程慢慢縮小;再把目光拉倒畢業之後十年,某一科目的成績就更加不重要了,反而更加重要的是一些個人的特質,比如協調的能力,領導能力等等,個人身心的健康,對生活的積極態度,面對挫折的處理方式都會在更長的一段時間內影響人的幸福感,而小學數學成績對人的影響反而可能沒有那麼大。
養育孩子,其實是家長的一種“修煉”。家長的急功近利,盲從,跟風行爲,會直接在孩子身上反饋出來。當家長更加從容的養育孩子,慢下來,也允許孩子慢下來,一起和孩子探索去真正尋找自己的那一條道路,也許會看到更美好的風景。
作者:Andrea Zhou
來源:致極學院,由一批傑出的中國企業家和教育創新者,聯合海外一流院校共同創辦,是一所非營利的高等教育機構。致極學院是一所融匯東西古今的文理學院,致力於保護新世代的創業精神和領導力,培養未來的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