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記者:拜登出訪一個字眼出現12次 針對中俄

(原標題:彼得·貝納特:相比維護“基於規則秩序”,美國更應捍衛國際法)

【文/彼得·貝納特 譯/觀察者網 由冠羣

拜登總統上週首次出訪海外,任何仔細研讀過他此行外交言論的人都會注意到一個字眼頻繁出現:“基於規則”。它在拜登與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聯合發表的聲明中出現了兩次,在美國與七國集團和歐盟政府發佈的公報中各自出現了四次,在北約發表的宣言中出現了六次。

這並不奇怪:“基於規則的秩序”(有時又稱爲“基於規則的體系”)是拜登政府最喜歡用的字眼之一,它就相當於在冷戰時期流行的“自由世界”一詞。尤其是在民主黨人中,這個字眼已變成了口號,解答了美國爲何而戰這個問題

但這太糟糕了。因爲“基於規則的秩序”是一個假目標,這個假目標導致民主黨人遺漏了那個他們應該問的問題:爲什麼美國不捍衛國際法?

紐約時報》近日發表本文

雖然“基於規則的秩序”一詞現在主要是用於針對中國俄羅斯,但它一開始卻被用來批評共和黨人。正如芝加哥大學的保羅·波斯特(Paul Poast)所說,“基於規則的秩序”一詞正是在小布什未獲聯合國安理會授權就入侵伊拉克後纔開始流行開來,這表明他完全無視國際制約,肆意使用美國武力

“基於規則的秩序”成了民主黨替代方案的簡寫詞。在俄羅斯於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後,這個詞重獲新生,用來區分美國與其他日益強硬的挑戰者。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上個月解釋說,美國外交政策的一個關鍵目標是“維護這一基於規則的秩序,而中國正在對這一秩序發起挑戰”。

好吧,但美國到底是在維護哪些規則呢?拜登政府官員沒有說。事實上,他們從來就沒有給出過這個字眼的明確含義政治學家帕特里克·波特(Patrick Porter)指出,討論“基於規則的秩序”這類詞,就像在“和迷霧搏鬥”。

然而,有人要的就是這個。由於“基於規則的秩序”一詞從未被全面定義過,因此,美國聲稱自己在維護這一秩序就永遠無法被反駁。

然而,有一個相關詞則具有更清晰的含義:“國際法”。幾十年來,世界各地的外交官和學者們一直在用它來指代那些規範國家行爲的書面和非書面規則。但也正是因爲“國際法”的定義更爲清晰,所以拜登政府的官員們——在僅爲美國發聲時——很少使用這個詞。

如果拜登或布林肯宣佈美國在維護國際法,那批評人士就可能會問,美國朝野一直熱衷於使用制裁手段對付別國,這是否符合國際法呢?這些制裁行爲極具懲罰性,以至於現任前任聯合國特別報告員都把它們比作經濟戰。

懷疑論者可能會問,爲什麼美國拒絕簽署或批准幾十個國際條約——許多條約都獲得了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支持——其中還包括《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拜登政府譴責北京的南海“入侵”行爲就是指中國違反了該條約。或者,他們可能還會質疑,爲什麼美國仍然保留以下這項法律——授權美國總統使用武力來解救那些被國際刑事法庭起訴的美國人。

國際法備受爭議且脆弱不堪,而且各國並不能平等地參與法律制定過程。但與“基於規則的秩序”不同,它並不完全是由美國人創造的,這意味着它提供了一些可用來評估美國行爲的客觀公正標準。對許多特朗普時代的共和黨人來說,這正是它的有害之處。實行“美國優先”政策就意味着不要讓美國人操心外國人怎麼想。

但拜登政府不這樣想。拜登及其高級顧問認識到,國際合法性也構成了某種形式的權力。他們迫切希望美國的盟友——以及美國的選民——看到,美國的國際行爲並不像其主要競爭對手那樣反覆無常和充滿掠奪性。然而,他們也不願讓自己的主張受到考驗,除非這個考驗是美國人自己制定的。

正因如此,他們的努力可能只會取得有限的成功。是的,與唐納德·特朗普擔任總統時相比,外國人現在對美國將在國際上做“正確的事”更有信心。但民主聯盟基金會(Alliance of Democracies)最近在53個國家進行了民意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世界各國的民衆仍然認爲,相比中國或俄羅斯,美國對他們國家民主體制的威脅更嚴重。如果民主黨人能經常捫心自問美國的行爲是否違反了國際法,那他們就會更容易理解這種情緒。

文學評論家愛德華·賽義德(Edward Said)曾寫道:“每一個帝國在發表官方言論時都聲稱,它和其他帝國不一樣,它的情況很特殊。”“基於規則的秩序”是美利堅帝國詞典中的最新詞條。鑑於共和黨對國際法抱有強烈敵意,一個民主黨總統所能做的似乎也就只有這麼多了。“基於規則的秩序”一詞能在美國政界備受青睞是因爲該詞本身具有極大的模糊性,但也正因爲它具有這種模糊性才使其在美國之外的其他地方最終變得無關緊要。

(觀察者網由冠羣譯自美國《紐約時報》)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