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從未離開 更強勢進場
甫完成檢修的美國航空母艦「雷根號」(USS Ronald Reagan),在休養半年、加上揮別新冠肺炎疫情後,已經駛離部署在日本橫須賀市的美國海軍橫須賀基地。(圖/擷取自美國太平洋艦隊官網)
美國海軍C-40A行政專機6月9日取道國際民航航線,飛越臺灣領空,引發大陸蘇愷-30戰機試探我「防空識別區」(ADI)西南空域。並未受新冠疫情影響而形成區域戰力真空,美國目前有3個航空母艦打擊羣分別在太平洋執行巡弋任務。
資深內行軍事專家都知道,美國軍用飛機過去即經常飛經臺灣空域,只是現在社羣網站發達,外界本就不難偵知,傳播速度既快也廣。美軍機使用我國「飛航情報區」(FIR)內之民航航道,當然要依我國航管規定開啓詢答器,根本無須大驚小怪。
美國雷根號與尼米茲號2個航艦打擊羣,分別在東西太平洋執行任務,加上染疫的羅斯福號航艦在減員的情況下,繼續進行原定的巡弋航程與演練,除了向亞洲各國表明美國以實際行動支持「印太戰略」,或許也是爲8月17至31日「2020環太平洋」縮減規模的多國海上軍事演習預做準備。
美國歐巴馬政府時期,當希拉蕊國務卿所宣示的Pivot to Asia被中譯成「重返亞洲」時,美方官員不厭其煩地提醒「我們不是重返,而是從未離開」。國防部長潘尼塔2012年也在新加坡舉辦的香格里拉年度安全論壇上說,美國60%的海軍戰艦將在未來8年之內轉派亞太地區,今年恰好是2020年。
繼2017年《美國國家安全戰略》首度將「印太概念」列入戰略文件,2018年公佈《美國國防戰略》,2019年公佈國防部版的《美國印太戰略》,2020年5月20日公佈《美國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途徑》可以觀察出,雖然整體國力呈現下滑趨勢,國際領導及影響力亦相對減弱,川普總統的「美國優先」又經常敵友一併開罪,但美國針對中國大陸崛起的綜合性戰略部署,並未停歇。
依循過去10多年的戰略發展軌跡,我們可以篩檢出至少3個眼前值得關注的徵候與趨勢,並據以評估短期的未來演變。
一、機艦常態化巡航頻率與針對性。美國自中國大陸積極在南海進行填海造島,籌建軍事用途設施,以及國際南海仲裁結果出爐後,更積極執行「自由航行任務」(FONOPs)。同時對於臺灣與日本之間的宮古海峽,與菲律賓之間的巴士海峽,以及兩岸之間的臺灣海峽,增加偵察巡弋行動。美軍機艦在臺海周邊海空域,甚至水下常態化活動,預估將更趨頻繁。
二、將共產黨與中國人民區別對待。美國副總統潘斯在2018及2019年兩度正式對中政策演說中,把中國與中共名稱混合使用,引人目光。2019年國務卿蓬佩奧更直白表示,美國不會將共產黨與中國人民畫上等號。日前國防部長艾思博在新加坡《海峽時報》投書說明美國印太戰略,竟整段使用中共一詞,而不稱中國。倘再佐以和華府智庫學者的討論,應可略感美國政策圈對「中共非中國」思維的發酵。
三、美國國防部與美軍不搞「退羣」。川普總統就任伊始,即往往以令人錯愕的方式,針對TPP、《巴黎氣候公約》、《伊朗核子協議》、《中程核武條約》等進行毫不猶豫地退出或尋求重新談判。然而,美國國防部的戰略規畫以及印太司令部的政策決定中,加強與區域內友盟國家的軍事合作仍然放在覈心位置,尤其針對無軍事同盟關係的友好國家,更強調夥伴關係。
在中國大陸快速發展崛起的事實下,美中關係已經由「浪漫式的演變」到「圖利式的合作」,再從「容忍式的競爭」演進到當前「針對式的對抗」。當美國察覺並警醒中國的對外開放與崛起,變成挑戰美國在二次大戰後掌控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與遊戲規則,美中之間的結構性權力衝撞也就很難閃避。
國際關係授課老師經常描述,當美國總統被告知世界某地出現衝突爭端時,走進白宮戰情室聽完簡報,通常第一句話就是問「我們的航空母艦在哪裡?」並藉此強調美國黷武好戰,乃以力服人之霸。
今日我們在探究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戰略部署,算計美中軍事較量與用兵的強弱虛實之際,千萬不要小看美國軍事力量背後賴以支撐其強大的「山上之城」(shining city upon a hill)信念。(作者爲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