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晉升5位副總

昨日,美團發佈內部全員公開信,宣告五位管理者晉升爲公司副總裁。分別是:無人機業務部負責人毛一年、到家研發平臺負責人孫致釗、餐飲SaaS事業部負責人肖飛、閃購業務部負責人肖昆、買菜事業部負責人張晶。

由於美團對“頭銜帽子的發放”是相對比較剋制的,相比其他一些互聯網平臺公司,美團沒有那麼多“VP”,公司內部也都以“哥、姐”來互相稱呼,不以“總”稱呼。因此,美團的副總人事晉升也可能會對市場有趨勢參考意義。

此次,獲晉升的主要是美團新業務部門、成長性業務部門,包括美團閃購、美團買菜、無人機、TO B的SaaS業務。但同樣是新業務的一些領域,比如美團優選、美團快驢、美團電商(團好貨)等領域人士則還沒有出現在這一批副總晉升名單中。

綜合一些市場人士對《商業觀察家》的分析,美團此次人事晉升可能有三點意義。

一、補缺。

有市場人士稱,美團此次人事晉升實際上相對有些“延遲”,五位新人到現在才補老人離去的空缺。“這可以說,美團對頭銜帽子還是很剋制的,沒有一堆VP。”

目前,從業務角度來講,整個互聯網行業可以說也處在一個“青黃不接”的時期。要發展的新業務從一些市場人士的觀察來看,可能還需要至少4、5年的培育,比如無人機業務。

因此,怎麼度過這個階段,或者說怎麼能在未來爆發、在合適的時候能爆發,人才梯隊的儲備、年輕化及穩定是很關鍵的。

二、競爭。

現在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尤其是在食雜業務層面,很多公司都在發力食雜業務線上化,因爲食雜業務的線上化率仍還比較低。同時,也有個別互聯網平臺公司的食雜業務出現增長停滯,在想辦法“恢復”增長,它們還是力圖以生鮮快消等食雜品類爲增長突破口。

因此,美團可能就需要考慮如何更好地留住人、留住團隊,至少不要被“挖角”。

總體來說,像美團閃購(平臺)、美團買菜(自營)做的食雜業務線上化,當下的訂單量可以說都是賽道內增長最快的之一,處於行業的第一梯隊,尤其是美團閃購,它的優勢看起來相對更明顯。

但食雜業務的線上化面臨很大的盈利壓力,因爲食雜品類短保易損低毛利,利潤很難摳。

平臺業務(美團閃購)實際上是要在原有的食雜售賣鏈路中多增加一道平臺服務及分潤環節,但相對來講,低毛利的生鮮快消品類是比較難分出利潤的,比較難再增加一道分潤環節。

由此,美團閃購近些年針對這塊也做了很多事,比如做了閃店倉(通過發展低租金成本的“前置倉”連鎖來降低線下的商鋪租金成本從而提升利潤空間,並擴大商家羣體規模),大幅擴充品類切入到更高毛利的品類及形成更完整的一站式的即使零售網絡(擴充的電器、美妝、醫藥等單筆訂單的毛利潤更高),以及直連品牌商,開發出更多的平臺數字營銷價值。

美團閃店倉。

自營業務(美團買菜)則是一個更苦的活,同時,互聯網公司的小件商品自營“搬運”業務一直來也都被市場有所質疑,一些市場人士到現在都不相信習慣“輕資產”的互聯網公司能做好小件商品的自營零售業務。

但美團買菜近來可以說是做得不錯,它的配送時效(半小時達)等是行業表現最好的,快送超市的定位落實了。它學習能力也比較強,成功從200-300平米左右的小前置倉模型切換到1000平米左右的大型前置倉模型。它的商品能力隨着規模的擴大、團隊的磨合也越做越好了。

美團買菜主要是張晶負責,能挑起來。相比之下,一些市場人士對《商業觀察家》稱,除了美團買菜,同樣是由郭萬懷接手陳亮所負責的一些美團新業務,比如美團優選、美團快驢,到當下,這兩塊業務的“主力”還是郭萬懷,還是郭萬懷親手抓。

美團買菜盈利也比較難,現在還處於積累訂單量尋求規模優勢階段,但如果要短期複製全國則也需要很大的投入,這個賽道沒有“大錢”很難一下大範圍鋪開,到目前,美團買菜在全國也只做了不到10個城市。

行業內當下的主基調則還是“活下來”,由此,美團買菜未來的策略也值得關注,一個有吸引力的團隊有助於聚集市場資源。

三、技術驅動。

從美團近些年拓展的零售新業務發展來看,有兩個用人特點。

一是技術驅動。

領頭的、說了算的都是產品、技術方向的資深人士,這些人士中的一些對所做的品類行業,至少在開始階段則不一定很瞭解很資深很有前瞻見解。

從一些市場人士的反饋看,美團的新業務都會從所做的品類行業中挖很多行業“大牛”,但這些“大牛”很多時候也說了不算。最終說了算的,還是互聯網產品及技術方向人士,所做的任何事,美團似乎都希望沉澱爲“產品”,機器“主導”。

二是,在美團,其實已經沒有什麼單純意義上的管理崗了,大量崗位都是專業崗,“都是要幹活的”。

此次,美團副總晉升大多都爲技術、產品資深背景方向。

投資消費零售 必看商業觀察家

本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