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 開啓臺股中途島逆轉戰役

《臺灣銀行家》第169期 臺股逆襲港股啓示錄

2023年11月28日,臺股加權指數和香港恆生指數出現黃金交叉!「臺升港降」,臺股加權指數連年上升,港股恆生指數則暗自垂淚,趨勢似已不可逆轉。臺灣必須抓住難得的機會躍起飛昇,專注自身產業經濟發展,擺脫受中國影響,開創自己的新時代。

近來金融界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臺升港降」:臺股加權指數連年上升,港股恆生指數則暗自垂淚,眼睛雪亮的投資者,都看得出這樣的變化,臺股指數超越港股,則是趨勢發展的必然結果。

回頭看臺、港兩地的發展,臺股在1986年首度登上千點,之後在「臺灣錢淹腳目」的浪潮中,於1990年創下12,682點的歷史新高,但是1990年之後,臺股從高點跌到最低2,485點。1992年起,港股指數就領先臺股,甚至在2018年,恆生指數來到33,484點,臺股在11,126點,兩者最大差距達22,358點,是臺灣加權指數與香港恆生指數差距最大的時期。

當時臺股有這樣的狀況,是因爲臺灣有過這樣的危機經驗,「臺灣曾錢淹腳目」,卻因爲執政者的錯誤決策,讓產業一度走向空洞化。那時臺灣一邊爭執「戒急用忍」還是「大膽西進」的過程中經濟一邊成長,其實就是吸收了中國廉價勞動力的生產力,過程中臺灣產業似乎更上一層樓,不僅電子業發光發熱,即使傳統產業製造業也默默看似業績大好,誕生無數隱形冠軍。不過這有很高的風險,貪戀廉價勞工與減稅之優惠,等到沒有甜頭之後,業者就面臨比以往更高的營運挑戰,臺商競爭力就逐漸下滑,連帶影響臺股也空洞化。

直到蔡英文政府執政,搭配資金回臺並導引投入實體產業的政策,鼓勵臺商業者回臺,讓企業立足臺灣,佈局全球,產品可以行銷全世界。經過這幾年,臺灣產業的體質轉強,更具韌性,在國際市場上有目共睹,股市也是跟着水漲船高,臺股從8,000點左右大漲到18,619點,有幾大關鍵因素,一是半導體,最主要是全球晶片大廠臺積電股價最高漲3倍,外資都按贊,而這對臺股加權指數有卓着貢獻,其他科技類股股價也有上漲4至6倍,經過數十年,產業生態系已有很大變化,而臺灣電子產業抓住最新國際發展趨勢,能繼續創新轉型,是帶領檯股走勢繼續向上的重點。

美中貿易戰後,供應鏈移動的趨勢,也爲臺灣創造絕佳的轉型契機,而當時蔡政府除了用更優惠的稅來吸引資金迴流外,也積極推動戰略產業,特別是「五加二創新產業」,包括綠能科技、亞洲矽谷、國防產業、智慧機械、生技醫藥、循環經濟及新農業。蔡總統曾說,「我們拚經濟的方式是不一樣的」,過去多是政府輔導領頭產業,「五加二」則是透過系統整合既有及新增的產業創新,帶動整體產業及經濟結構轉型,讓臺灣經濟真正能夠「轉大人」。也就是有吸引力的產業政策,才能吸引臺商資金迴流,同時造就臺股資金行情。

除了產業與國際形勢有利以外,臺股近年來的好表現,也是反映着這種機運,因中國正在崩潰,臺灣要掌握能自己站起來的新力量,可望促使臺灣的經濟進一步升級,若能升級成功,臺灣的未來無可限量。曾經臺灣一度是靠吸食中國勞動力而發亮的新星,中國崩毀的現在,臺灣卻有機會靠着自我的產業成長與創新,取得突破下一個門檻的力量,這就是臺股「中途島逆轉戰役」能成功的意涵。

時隔31年,2023年11月28日,臺股加權指數和香港恆生指數竟出現了黃金交叉!11月28日臺股收盤17,341.25點,大約領先香港恆生指數20點左右,尾盤港股小幅拉昇又小贏臺股12.89點。近期,臺股指數已經站穩17,000點之上,港股則掉落至16,000多點,臺股與港股從拉鋸態勢到交叉走勢的趨勢越發明顯。

當然,股市指數以加權計算方式產生,直接拿指數來比大小意義不大,或許可用更爲實際的「總市值」來比較,如今臺股市值逼近新臺幣56兆元,2015年時纔不到新臺幣30兆元;港股總市值現近港幣30兆元,2015年時則爲近港幣25兆元,2020年時更曾高達近50兆港幣,從總市值的成長幅度可看出,臺股的確風生水起,港股則是「打回原形」,雖然臺股總市值距離港股尚有差距,但改變不了「臺升港降」的趨勢。(全文請見第169期《臺灣銀行家》)(本文作者爲科技新報數位內容行銷總監、金融研訓院顧問,業餘研究歷史,着有金鼎獎非文學類獎《橡皮推翻了滿清》等,與金融研訓院黃崇哲院長合著《鄉民的金融科技能量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