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票是道德議題只能「銅板價」?臺灣美術館的價格難題

五月開幕的富邦美術館,因爲1200元的入場門票(可看雙展)刷新臺灣美術館門票天花板,遭「典藏」雜誌社社長簡秀枝質疑不合理,認爲美術館享容積獎勵,「略作回饋並非強求」,引發網路熱烈討論。富邦隨後推出500元的單展門票優惠。全世界的美術館都面臨成本上漲的壓力,能不能在票價上反映成本?還是設法籌措其他財源,保持親民票價「回饋社會」?「門票定價」成爲疫後美術館新挑戰。

媒體質疑,連羅浮宮的一般門票也不到17歐元(約臺幣600元)。然而這其實是疫前價格,羅浮宮票價已從一月起漲至22歐元(約800元臺幣)。羅浮宮發表聲明表示,此一調漲是應對能源成本上漲的問題,併爲某些族羣(例如18歲以下、教師)免費入場提供資金。

因應人力物價、運輸成本的飆漲,美國博物館更早在2022年涌現第一波調漲。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率先將票價一口氣調至30美元(約970臺幣),之後紐約MOMA、惠特尼美術館、費城藝術博物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等紛紛效法,不包括特展的30美元入場門票,幾乎已成美國美術館/博物館的公定價。這些博物館多爲領有政府補助的公營美術館,跟富邦的私人美術館定位不同。

曾擔任故宮、北美館館長的北師美術館創辦人林曼麗認爲,美術館票價是一件「專業又複雜」的事,美術館無法完全遵循商業模式,「它必須有社會責任」;但若要永續經營,也不能完全不理會成本。她認爲美術館可讓票價適度「反映成本」,但可以做更精準的分衆,就像羅浮宮向遊客收取較高費用,但對學生採免費。她以安藤忠雄設計的巴黎皮諾私人美術館爲例,一般門票是14歐元,但18到26歲的青年可免費申請成爲會員,每天下午4時後免費參觀。

亞大附屬現代美術館館長、南美館前館長潘襎則認爲,新世代的美術館不能只強調教育推廣,也應該視博物館爲文化觀光的一環,讓門票票價反映美術館的品質與競爭力。如果有人質疑美術館的定價,他認爲美術館應該提升服務讓觀衆覺得「值回票價」,而不是降價以求。

「博物館應該免費,這是一種道德義務。」這是2022年紐約MOMA博物館館長葛林(Glenn Lowry)的名言,但如今MOMA的入場門票已來到30美元。然而在臺灣,博物館票價迄今仍是「道德議題」,每次調漲總是引發批評聲浪。相較於美國公營美術館的千元票價,臺灣公營美術館標準門票最貴的是南美館的200元,北美館與臺博館甚至只要30元「銅板價」。

大英博物館多年來不收門票,爲人所津津樂道。但其實大英長年仰仗企業贊助,其中最大金主是引發環境污染爭議的石油公司,造成大英近年頻受環保團體潑漆與蛋洗,早有人呼籲大英應該靠收取門票自力更生、不能再仰仗黑心金主。

去年大英爆發藏品失竊、策展人監守自盜等醜聞。有一派人士認爲是大英長期走免費「公益路線」、導致策展人薪水偏低、博物館也缺錢爲上百萬件藏品編目建檔,呼籲大英啓動售票制的呼聲再起。據瞭解,大英博物館策展人的平均年薪爲31000 英鎊,比倫敦教師的平均年薪低 6000 英鎊。

史博館整修後門票從30元調到80元,也曾引發討論。史博館館長王長華認爲公營博物館/美術館使用政府經費,應該要讓民衆「逛得起」,但票價要是否要低到「銅板價」值得討論。她認爲,在這個「價格往往等於價值」的時代,過度低廉的票價會讓民衆低估博物館的價值。「收費」其實也是博物館和觀衆對話的方式,和品質成正比的收費會給予館員更多的「自我檢視與評量」,鞭策出更貼近觀衆的博物館組織文化。

潘襎上任南美館館長時把南美館標準票價訂爲200元,引發董事會兩次退案,認爲「在臺北的美術館也不敢收這麼貴」,但他堅持下去,南美館迄今仍然是臺灣入場觀衆最多的美術館之一。潘襎透露,創館時他曾找成大金融教授諮詢票價,教授認爲南美館如果要成爲文化觀光消費的一環,「票價不能低於一張電影票」;當人們願意花看一場電影的票價進美術館,這個美術館纔有競爭力。他認爲,臺灣公營美術館長期以低廉或免費票價經營,容易造成館員與文化消費市場脫軌,無助於美術館提升競爭力。

富邦美術館甫開幕時推出1200元的標準門票(可看雙展),刷新臺灣美術館票價天花板,引發網路炎上質疑票價的合理性。富邦改推單展500元優惠門票。記者陳宛茜/攝影

富邦美術館甫開幕時推出1200元的標準門票(可看雙展),刷新臺灣美術館票價天花板,引發網路炎上質疑票價的合理性。富邦改推單展500元優惠門票。記者陳宛茜/攝影

富邦美術館甫開幕時推出一般票1200元的票價(可看雙展),引發網路炎上質疑票價的合理性。富邦改推單展500元優惠門票。記者陳宛茜/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