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oo奏續曲 童婚拒悲歌

南亞地區因爲窮,童婚陋習根深蒂固。圖爲尼泊爾一名16歲女孩在成婚日哀號大哭,不願被送往夫家。(美聯社)

最近「#MeToo」反性侵性騷運動,如火如荼在全球各地展開,而許多開發中國家對女性的一些不人道陋習根深蒂固,此際也引發關注。例如,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最新統計,目前全球每年仍有1200萬女童被迫結婚,平均每天3.3萬人被迫背上婚姻的枷鎖,若不加改善,到2030年左右,約10億女性是童婚受害者。

不少女童年紀輕輕就被推入陌生的夫家,被迫爲人妻、生孩子、甚至忍受夫家的虐待毒打。「我8歲出嫁、現在我有一個女兒」是這些女童的生活常態與寫照。因爲失學,難以透過教育改善生活,只能永遠在社會底層掙扎。加上身體尚未發育完全就被迫懷孕,對她們身心更是一大戕害。

據統計,女童因懷孕與分娩致死的風險是20歲以上女性的5倍。有些小新娘不堪夫家虐待與毒打,寧願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以求解脫。她們被剝奪的不只是童年、教育、安全的生活、更是生存的人權。

印度立法 仍難禁絕

童婚問題常見於南亞、中東與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其中印度童婚率高居南亞各國之首。不過在2006-2016年期間,拜經濟成長、教育政策、社會觀念改變之賜,印度18歲以下女童結婚比例大幅下降近5成,從10年前的47%降至目前的27%(約150萬女童),連帶全球童婚率也跟着下滑,影響所及,童婚重災區從南亞轉移到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內陸國家。

儘管童婚比例大幅下降,但印度目前仍是全球童婚人數最多的國家,童婚人數逾2600萬。印度早在1978年就立法,將男女法定結婚年齡分別提高至21歲與18歲,但因執法不嚴,在落後的農村地區這陋習仍不斷上演,規定形同虛設。  其實印度童婚現象與宗教息息相關,這也是童婚難以根除的主因之一。印度教最早的經典《摩奴法典》教誨父親「女兒要在8至12歲完婚。」其他宗教經典也提到,讓女孩在發育之前結婚,父母死後可以昇天。久而久之,童婚在印度儼然成爲宗教教義的一部分。

婚姻糖衣 美化犯罪

另一個原因則是出自經濟上的考慮。在印度盛行嫁妝習俗,這給有女兒的父母造成很大的經濟壓力。若一箇中等階級家庭有多個女兒,就可能遭到破產的命運。一位母親說:「童婚不受嫁妝拖累,只要花5000盧比(約臺幣2242元)就夠了,錯過這個機會,等以後再結婚就得花上2萬盧比(約臺幣8970元)。」

童婚應被嚴厲制裁,因爲這等同綁架、販賣與性侵未成年女孩,也等同強迫她們加入勞動行列,卻用婚姻加以美化包裝。印度輿論界指出,要杜絕童婚現象,制定法律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喚醒民衆意識,製造社會反童婚的輿論,提高婦女社經地位,以及加重罰則,才能改變這一落後的婚姻習俗。

脫離桎梏 唯死而已

反童婚的民間組織「不當娃娃新娘」(Girls Not Brides)調查了全球20-24歲女性中有多少人18歲前結婚,結果發現,童婚人數前3名的國家分別是印度、(2661萬)、孟加拉(393萬)、奈及利亞(330萬),童婚比例前3名國家則是尼日(76%)、中非共和國(68%)與查德(67%)。

在西非國家馬拉威(童婚比例42%),一位已婚婦女說:「我沒有經歷過幸福,12歲時嫁給17歲的丈夫,在分娩時留了大量的血、差點死去。產子結束後繼續在家裡勞動,即使一直被丈夫家暴,我也不敢報警,因爲即使離開了他,我也無家可回。」

在葉門,一個8歲女童嫁給40歲老男,在「新婚夜」因爲子宮大出血而亡。對女童而言,婚姻不是保障,更像困住自己一生的牢籠。未來只有一種可能:早早出嫁,生兒育女,操持家務,一輩子與貧窮爲伍。若童婚受害者們想要脫離這種桎梏,追求自己的幸福,等待她們的可能是夫家、部族的暴力,甚至是來自孃家的「榮譽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