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老將談轉型:「一定要跨界」

陳來助指出,臺灣投資面板廠的時間早在1999年開始,當時從日本技轉,從3.5代線進入,其後隨着破壞性創新、筆電的應用興起,臺灣面板產業也跟隨着PC產業蓬勃發展。後來生產線是帶往更大尺寸的4代線投資,應用也拓展到12吋、13.3吋、乃至14吋、15吋、17吋的監視器市場。日本雖然有顯示器技術,但是沒有繼續投資新廠,慢慢地淡出了面板產業。

其後6代線開啓了電視應用,臺灣和韓國面板廠陸續蓋了7.5代線、8.5代線。隨着應用創新,而且產品面積愈來愈大,消耗的產能也愈來愈多,逐漸形成現在的面板產業規模。

陳來助進一步分析,但是大陸廠商從8.5代線切入面板產業,第一代的8.5代線在臺灣,到了大陸投資的時候已經是第三代設備,這些新一代的設備被臺灣面板廠和韓國面板廠調校過、性能更好,同樣的設備,面板可以做厚、也可以做薄,可以做大、也可以做小,生產速度也比較快,總而言之就是生產效率比較高。臺灣和韓國的TFT LCD面板廠都是老工廠,生產效率比較差,更不用談8.5代以下的舊世代生產線,無法跟大陸面板廠競爭。單純從產業角度來看,他們設備比較新,生產效率高。更不用說大陸面板廠背後有政府財政支持,又有龐大的內需市場做爲後援。

臺灣8.5代線以下的產能面積非常大,要轉型得要想想有什麼應用可以來填產能。面板的優勢是面積大、而且製程較簡單,但是要很精密很難,轉做半導體不容易、而且成本更高。設法「彎道超車」,搶一些新應用商機,不論是醫療、車用等等,雖然成長大,但是市場規模相對比較小,而且吃掉的玻璃面積也小,貢獻有限。

陳來助直言,現在大家在搬產業鏈,做這、做那要轉型,其實要重新蓋一個家,也就是建構新的產業鏈纔是創新,但是創新往往要十年纔會有結果。鈣鈦礦太陽能就是一個很好的出路,消耗玻璃面積,而且不用光罩、沒有黃光製程,製程比TFT LCD製程容易。多一個雷射製程,長薄膜、要清洗,又跟面板產業鏈很類似。全世界同時具備半導體、太陽能、面板產業的只有臺灣、大陸、日本和韓國,有發展的優勢。所謂跨界,最重要是要創新、重新定義產業。在鈣鈦礦技術,大家都從起跑點出發,我們又有設備、製程優勢、材料不受制於人。在講淨零碳排的未來,再生能源產業是重中之重,臺灣不能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