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長新冠」,你還需要接種一劑心理疫苗
「長新冠」一詞的出現使人們意識到,新冠病毒感染對於某些人來說可能不僅是短期的應激事件。
世衛組織(WHO)定義,「長新冠」(long-COVID)是指發生在有可能或確認患有新冠病毒感染史的人身上;通常出現在發病後3個月內;症狀至少持續2個月,並且不能用其他診斷來解釋。
即感染新冠病毒後出現的長期症狀,也有研究定義爲:COVID後綜合徵、新冠病毒感染後遺症(PASC)、新冠肺炎綜合徵候羣等。
根據世衛組織(WHO)2021年6月對「長新冠」的臨牀個案定義顯示,約10%到20%新冠感染者可能受到中長期新冠症狀困擾,目前較爲常見的症狀包括但不限於疲勞、呼吸短促和認知功能障礙等影響日常功能的症狀。
JAMA上一項納入22個國家共120萬COVID-19確診患者隨訪的報告顯示:感染 3 個月後,以持續呼吸問題,持續性疲勞伴情緒問題和認知水平異常爲3個症候羣,至少有1種症候羣的報告比例爲 6.2%。
兒童青少年則可能出現包括胸悶和疼痛、鼻塞、疲倦、注意力難以集中和肌肉疼痛等長期症狀。
世衛組織(WHO)表示,無論年齡、性別或是感染新冠的嚴重程度如何,任何感染新冠病毒的人都有可能出現「新冠後症狀」。
目前對於「長新冠」所出現的症狀尚未公佈正式的治療方案,但「長新冠」是可以預防的。
預防「長新冠」最有效的方法自然是避免被感染。
新的政策下,接種疫苗也仍然是抵禦「長新冠」的最佳之選。
英國國家統計局曾做過一項觀察性研究實驗,結果發現:未接種新冠疫苗的人羣中,有近15%的人出現「長新冠」;而相比之下,接種過2劑新冠疫苗的人羣中出現「長新冠」的比例則不到10%。
臨牀流行病學家Ziyad Al-Aly團隊通過超過1000萬人大樣本也告訴我們,接種疫苗後感染新冠,long-COVID的概率可下降約15%。
不同研究可能因爲毒株差異、樣本量多少、人羣不同、感染次數等變量導致數據有相應偏差,但接種疫苗可以有效抵禦「長新冠」的結論是肯定的。
上文提到的JAMA研究中,極大一部分患者感染的都不是當前肆虐的奧密克戎毒株,且經歷過反覆感染,其中很多症狀都被定因爲「心理因素」使然。
無獨有偶,廣州日報記者對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鄧西龍的採訪中也提到:「新冠病毒毒株變異成奧密克戎以後,患者所訴說的‘沒力氣,睡不好或者是焦慮’,更多的是主觀感受,不一定跟新冠導致的器質性病變相關,大多是心理因素,對這些病人,主要是進行心理疏導。」
針對這三種問題,科學的認知就像一劑心理疫苗,能極大程度的緩解我們的心因性不適。
與自然和諧共存是即將走向的道路,內心世界的平和更應是畢生追求。只有不恐慌也不輕視,避免出現極端的認知,才能平穩身心,加強免疫力,順利渡過一切風波。
注:
1、本文中所述【長新冠】相關研究均非當前本輪奧密克戎毒株、疫情的相關研究,僅做參考。
2、希望我們都以官方報道爲可靠信源,科學和正確的認識、理解、應對本輪疫情。
審覈醫生:彭旭
責任編輯:劉巖
插畫:李大姑娘
免責聲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適的健康信息,內容均爲科普知識介紹,不含有推薦、證明等廣告屬性。科普內容不能代替任何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方案,如有需求請您及時就醫。作爲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現極限詞,爲醫生臨牀經驗中的個人認識或學界共識,是希望讀者能夠認識其客觀重要性的表述,無廣告屬性。
如對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議,或對文中來自網絡未能找到出處的圖片有版權異議,請發郵件至安忻品牌部:tangsj@axnslee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