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布”可言!

老技藝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如今,布藝貼畫這一藝術形式再次走入人們的視野,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在閔行區虹橋鎮,有這樣一羣手作人,她們以剪代筆,巧手生花,用各種布料拼貼出各種妙“布”可言的布藝貼畫。71歲的劉光彩,正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妙“布”可言

布藝貼畫是中國古老的民間手工藝術之一,作品巧妙地利用布料本身的花紋、顏色和明暗度,通過創造性地裁剪、拼合和粘貼,呈現出意想不到的藝術美感。

在虹橋鎮華光城手工布藝班,劉光彩老師每週都帶領一羣布藝貼畫愛好者進行全方位教學。從基礎的縫紉技巧到高級的定製作品,她從最基礎的縫紉工具和材料開始講解,逐步深入到縫紉、拼接、繡花和編織等布藝製作技巧,教授如何使用各種布料和珠子、亮片、釦子等輔料,以創造出獨特而富有創意的作品。

“布藝貼畫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宮廷補繡,俗稱布堆畫、布貼花。”據劉光彩介紹,布藝貼畫起源可追溯至唐代,最初是後宮嬪妃爲打發時間而製作。明清時期在民間主要用於裝飾腰兜、鞋子、衣服、小孩帽子以及家庭日用品等。隨着時代的發展,布藝貼畫逐漸演變爲單獨構圖的民間藝術品,題材也變得豐富多彩,從歷史名畫、自然風景、花鳥魚蟲,到古代侍女、梅蘭竹菊等,不一而足。

劉光彩的布藝貼畫技藝是從外婆那裡學來的。記憶中,外婆經營着一家鞋帽店,常常會在鞋帽上刺繡或者貼上布花,以增添美感,深受顧客喜愛。心靈手巧的外婆,還會在劉光彩的衣服上縫上各種布花,在孩子們羨慕的目光中,劉光彩心中悄然滋生出對這門技藝的熱愛與嚮往。從十幾歲開始,劉光彩便跟着外婆學習布貼花技藝,後因工作等原因而中斷。

退休後,劉光彩又重拾這門手藝。一開始,周圍人並不看好。就連丈夫和女兒也勸她“做着玩一玩,打發一下時間便可以了”。劉光彩也不在意,她自己鑽研、創作,常常癡迷其中不能自拔。爲了完成一幅作品,她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其中有一幅《互助友愛》作品,是劉光彩熬了好幾個夜做出來的,完成後“說不出的喜歡”,擺在牀頭,每天都要看,總也看不夠。

漸漸地,劉光彩開始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作品,沒想到很快就吸引了一批粉絲。大家紛紛留言,表達對布藝貼畫這一藝術形式的喜愛和對劉光彩精湛手藝的讚美。得到認可的劉光彩,幹勁更足了。她一邊研究一邊思考:如何才能讓更多人感受到布藝貼畫這項傳統技藝的魅力?

傳承傳統技藝‍‍

就在劉光彩思考該如何傳承布藝貼畫這一傳統技藝的時候,有一天,朋友帶了一位老師來到她家,邀請她到社區裡授課。劉光彩的丈夫吃了一驚:你學的東西還可以上課啊?就這樣,劉光彩來到莘莊社區學校,爲社區居民上了一堂課,就此拉開了走上講臺傳授技藝的序幕。

在自己居住的虹橋鎮華光城居民區,劉光彩在居委會的支持下開設了手工布藝班,定期免費授課,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學員。最初,前來“拜師學藝”的大多是已經退休的社區居民,漸漸地,年輕人也開始慕名而來,加入到劉光彩的學徒隊伍中。史鶯便是這些徒弟中最年輕的一個。一次偶然的機會,她認識了劉光彩,接觸到布藝貼畫,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於是開始“拜師學藝”。幾年下來,史鶯已經成爲劉光彩的“得意門生”。

除了在社區中傳授技藝,劉光彩還和徒弟們走進上海交大附小、七寶實驗小學等學校的課堂,教孩子們學習布藝貼畫。劉光彩記得自己走進小學課堂,孩子們第一次看到布藝貼畫作品時,不斷髮出陣陣“哇”的驚歎聲。手把手地教學中,劉光彩更是切切實實感受到孩子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特別是當孩子們的作品一次次獲獎時,劉光彩更是喜不自勝。“都說傳承傳統文化要從娃娃抓起。我心裡特別驕傲,這門技藝正被孩子們接受和傳承。”

守正創新

在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歲月裡,劉光彩創作了無數布貼畫作品。如她所期望的那樣,布藝貼畫正逐漸走進更多人的生活。劉光彩創作的作品,往往還未完成就已經被“預定”了。來自新加坡、香港等地的學校代表來閔行交流時,劉光彩的布藝貼畫作品還多次作爲禮物贈送給對方。史鶯也感嘆自己的作品“留不住”。“不久前我做了一個布藝貼畫手工包,照片剛發到朋友圈,一位香港的朋友電話就打過來了:‘這個包太漂亮了,留給我!’另一位朋友的女兒即將到英國留學之際,請我做一個布藝貼畫手工包帶到海外,以解思鄉之情。”

在收穫越來越多成就感的同時,劉光彩和她的徒弟們也在思考:如何讓布藝貼畫這項傳統技藝煥發新生?在不斷地實踐中,她們找到了答案:守正創新。在製作工藝上,她們將扎染、盤扣、掐絲琺琅等多項非遺技藝與布藝貼畫融合在一起;在創作題材上,除了傳統的題材,她們還不斷嘗試與上海元素、虹橋元素結合在一起,讓布藝貼畫作品反映時代變遷,記錄發展歷程。

在虹橋手作人基地“虹館”,展出了一幅由劉光彩和史鶯共同完成的布藝貼畫。作品中,背景是一座青瓦白牆的古鎮村落,近景是一個身着傳統虹橋鄉村服飾的女孩,頭戴青布白花頭巾,手裡拎着一個竹籃,正從一棵柿子樹底下走過。紅彤彤的柿子掛在枝頭,映得女孩的臉頰都羞了……在史鶯完成了油畫基底後,劉光彩用布藝貼畫完成了人物創作,將曾經的虹橋鄉村風光以立體的形式呈現出來,畫面栩栩如生。劉光彩介紹說,自己作爲一名土生土長的虹橋人,用布藝貼畫這一藝術形式將兒時記憶中的場景呈現出來,希望可以“留住鄉愁”。“隨着虹橋鎮的快速發展,曾經的鄉村景象不復存在。但好在我有布藝貼畫,能將這些記憶留住。”

劉光彩和徒弟們一直有一個設想,那就是創作一幅“宏大”的布藝貼畫作品,讓大家在視覺上一眼便有震撼的感覺,從而吸引更多人關注、瞭解布藝貼畫這門技藝。“我們原本想創作《清明上河圖》,但考慮到搬動和展出都十分不便,只好暫時作罷。”劉光彩介紹說,不過她們最近又有了新思路:以虹橋元素作爲創作題材,用布藝貼畫將虹橋地標展現給更多的人。接下來,劉光彩和徒弟們將着手將這個想法付諸行動。

供稿:閔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