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訪談|上海大學生就業政策效果如何?高校學科調整有哪些趨勢?

大學生就業有哪些政策保障舉措?職業教育就業率如何?高等學校的學科專業佈局應如何調整?

5月10日,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亞明做客“2024民生訪談”節目,對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逐一進行了拆解。

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三板斧”

每年畢業季,大學畢業生就業是繞不開的話題。

周亞明表示,近幾年中央和上海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視。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關係到千家萬戶,對這項工作重點,上海市教委主要從三個方面做好努力:

一是做好政策扶持。與全市各部門積極聯動,拓展政策性崗位、提供政策優惠、強化服務等方面綜合施策,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上海對招聘本市高校畢業生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稅費減免優惠,提供一些政策的扶持和引導,在大力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加大重點區域保障性租賃住房的供應力度、緩解高校畢業生住房問題等方面綜合施策。

二是提供充足崗位。密集開展各類線上線下招聘活動,爲學生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3月舉辦了2024年上海高校畢業生就業實習招聘會,吸引了1200餘家用人單位進場招聘,招聘需求人數達2.4萬餘人。上海市教委還與浙江、江蘇、安徽、北京、河南等省市的教育部門聯合舉辦了6場網絡雙選會生源地專場,參會單位超2800餘家,提供就業崗位1萬餘個。2024屆上海高校畢業生就業招聘活動啓動以來,上海共舉辦了23場市級層面招聘會,5場網絡直播帶崗活動,提供崗位數超過3.6萬個。

三是優化就業服務。上海不斷優化高校畢業生線上線下就業大市場,推進實施“萬企進校園”計劃,積極推廣運用“畢業生就業隨申碼”,採用大數據分析,讓用人單位和求職者無縫對接,千方百計幫助畢業生充分就業。

做好職業規劃,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

招聘會上,設在門口的職業指導師窗口排隊很長。怎麼做好職業規劃成爲大衆關注的熱點和難點。

周亞明表示,近期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了首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大賽面向非畢業班的學生設立了成長賽道,面向畢業年度求職學生設置了就業賽道,面向教師設置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賽道。

職業教育就業率比較高,但大多數家長在孩子中考時,爲何並不把職業教育作爲第一選擇?

周亞明說,就業市場既需要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也需要一線的高技能人才。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學生按照自己的特點、興趣,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發展的教育,是未來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和關鍵。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學着感興趣的內容心情是愉悅的、身心是健康的,這纔是孩子成長道路上最重要的。

上海市貿易學校食品專業中高職貫通培養畢業生盧曉菲曾獲第三屆上海咖啡大師賽總冠軍和第二屆上海市“四大品牌”職業技能大賽金獎。進入高職後,她在學習專業理論與專業技能方面齊頭並進,現在已經成長爲學校的年輕教師。

上海職業教育形式多種多樣,2022年,上海五年一貫制新型高職院校計劃招生2730人,招生完成率達100%,部分特色、重點專業錄取分數線甚至趕超區實驗性示範性高中錄取分數線。

上海爲不斷提高職業教育的吸引力花了不少心思。一是促進職普融通,讓社會多瞭解職業教育。將勞動教育的理念滲透到職業體驗活動中,通過頂層設計,在初中生社會實踐中將職業體驗活動制度化、常態化,引導中小學生了解職業教育。二是提升辦學質量,讓家長放心選擇職業教育。近年來,立項建設18所優質中職校和60個優質專業,持續推進10所高水平高職學校、50個高水平專業羣和一批五年一貫制新型高職建設。職業院校的學生通過學習,不僅獲得高等教育學歷,而且手持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在就業求職時非常“吃香”。三是加強校企合作,促進教育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職業教育比普通教育多了一個特點,就是和實際相結合。“文化素養+專業技能”“興趣+技能”的培養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贏得用人單位的青睞。

周亞明說:“快速變化的時代,每個人的職業選擇不僅僅關乎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更關乎整個社會的發展。”

學科專業佈局做到動態調整

上海市教委近日發佈相關實施方案,提出要優化高等學校專業佈局,擴大理工農醫類學科規模。

周亞明解析說,一方面高校的畢業生人數不斷創新高,另一方面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重點產業的人才缺口還比較大,高等學校的學科專業佈局應該做動態調整,這才符合教育發展的規律。

周亞明表示,經統計,上海高校專業佈局存在理工農醫專業佈局偏少的情況。重點產業、數字經濟相關的專業人才供給也不足。上海是擁有25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城市面臨人口老齡化、城市安全運行、公共衛生等一系列的挑戰,這些挑戰也需要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專業人才。學科專業調整就是要引導和推動高校主動優化學科專業佈局,同時動態調整人才培養結構規模。

周亞明坦言,有的學科專業和十年前相比沒有變化,在經濟和社會科技發展如此迅猛的今天,就會顯得滯後,所以上海加強教育資源的統籌調控,採取增量傾斜和存量調整相結合的方式,擴大理工農醫類專業的招生規模。

周亞明強調,這樣的動態調整必須要精準,人才供給是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教育起到頂層設計的作用。同時還需要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方式、課程內容也要跟產業需要相結合,實現學業專業與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相互匹配、相互促進。

周亞明說,教育的使命是培養人才,上海將響應國家號召,把教育強國作爲國家發展的“先手棋”,把教育作爲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讓人才成爲拉動新質生產力的火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