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進步黨內已無民主
(圖/民進黨提供)
早在距今百年以前,德國社會學家Robert Michels就發現從來沒有「黨內民主」這回事,政黨總是由少數人把持權力,且隨着組織變大,領導人產生的方式愈來愈不民主,離人民愈來愈遙遠,而愈來愈執著於權力掌控。這個發現被稱爲「統治的寡頭鐵律」。110年前的歐洲各國政黨適用,110年後的臺灣,依然適用。
這個理論照理應爲人所熟知,至少政治學者和政治參與者們都心知肚明,所謂黨內民主,只不過是政黨發展初期組織尚未穩固的暫時性現象,曇花一現,最終一定會走到寡頭統治的少數人壟斷局面。既然如此,爲什麼最近民進黨沒收黨員參與選舉提名機制的權力,將其集中在黨主席蔡英文一人之手,2022年縣市長選舉只剩基隆、新竹市和屏東採取初選的作法會引起詫異與質疑呢?
原因很簡單,就是政治符號操弄過頭的結果。民進黨是不同政治利益集團、派系的組合,在發展前期,因爲沒有辦法擺平黨內派系的提名爭奪,同時也爲凸顯和威權政體的差異性,於是一兼二顧,想出透過黨內初選來決定提名人選。各派系自己人先相殺,勝者爲王,然後再將這個黨內競爭過程冠上「民主」的符碼,連結民進黨與民主之間的關係。
我們必須承認,這一手確實非常漂亮,不但解決黨內提名的權力鬥爭問題,還讓民進黨獲得輿論贊譽,形塑成民進黨從自身做起,開始推動民主的形象,甚至當國民黨組織崩解,無法繼續維持中央控制能力,而開始學習民進黨用黨內初選來決定提名人選時,還要被民進黨虧說是「拿香跟着拜」,自詡是臺灣民主深化的領導政黨。一時之間,民進黨將「黨內民主」推上神壇,將其視爲政黨存續的價值之一。
但當民進黨逐漸成長,甚至已是執政黨後,念茲在茲的都是勝選,這沒啥好批評的,政黨不想贏選舉不是開玩笑嗎?但誰纔是那個能贏得選舉的人,這件事在黨派派系競爭制度化後,已不需要赤膊上陣,各派系先打一架了,而是大家「排排坐,分果果」,用「文明且優雅」的協商取代之。這個時候,大家就該知道民進黨會怎樣來擦脂塗粉地淡化「黨內民主被踩在腳下」這件令人尷尬的事情。「時空環境不同」,對,就是這個百搭神句,隨時隨處可用,只要有自相矛盾的事情發生,說這句就對了。
其實整個民進黨都知道這件事情,沒有人會笨到戳破國王的新衣。偌大的民進黨,就這一個傻呼呼的陳茂松,跳出來氣急敗壞地提醒大家,民進黨曾經把「黨內民主」當成政黨價值這件事。有沒有人聽見不知道,但大家都知道正國會中常委陳茂松肯定不是民進黨決策人物了。
「草東沒有派對」是個樂團的名字,不要試圖去找一個叫「草東」的地方,也不必去找「派對」。就像民主進步黨沒有民主,真的不需要向黨內找「民主」兩個字,你找不到的。(作者爲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