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曹和平:對大陸地方債務風險渲染 完全不切實際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對大陸地方債務風險的渲染,不切實際。圖爲5日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到兩會作政府工作報告。(中國政府網)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16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最新大陸《政府工作報告》有一處談到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建立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將2.8兆元(人民幣,下同)中央財政資金納入直達範圍。優化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有序推進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防範化解,穩妥處置重大金融風險事件。」但也就是這僅有的一處談到地方債務問題,境外媒體稍早一些不實數字及一些欠規範分析,被炒起了冷飯。這些渲染鼓譟中國地方債務風險的說法,完全不切實際。
曹和平表示,比如,《華爾街日報》1月28日的一篇文章被翻出來多次引用:「截至2020年底,地方政府債務總額摺合逾4兆美元,比一年前增長20%」「地方政府的上述債務規模被嚴重低估,相當一部分債務隱藏在地方政府的投融資平臺內,或者被用其他形式掩蓋了起來」……美媒一篇報導將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危機的影響因素歸結爲「地方政府實施『清零』政策的大量支出、財政收入減少、房市進入熊市」等等。在外媒忽悠之下,大陸國內一些自媒體和部分分析欠規範的文章也跟着帶節奏,對地方債務問題表示擔憂。有的智庫學者甚至說:「幾乎沒有哪個市縣不是靠土地財政賺錢的……而且實際債務規模超出公開資料。」
曹和平稱,其實,討論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首先要關注中國政府的財政可持續性問題。目前,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中國政府部門的槓桿率僅爲60%多,同口徑的美國槓桿率高達160%,日本高達260%。相較於中國政府較低的槓桿率,是不是美國和日本的財政危機更像是馬上就要到來?大量事實表明;財政建設項目的債務生成補償期間一般是3-5年,因而債務期限一般是3-5年。如果債務生成和同一時間債務補償標的額度是1:1的話,政府債務達到標的資產的2.7倍時,仍然處在經濟可持續安全範圍之內。
曹和平強調,因此,不能把財政年度的收入支出平衡當作債務生成期間和標的資產生成補償區間來簡單比擬。當然,一個國家的債務比率有一個最優經驗參數,越過這個門檻,資產配置的效益可能降低,但這和債務導致直接的經濟崩潰是兩碼事。
曹和平說,大陸財政部最新資料顯示,2021年12月末地方政府債務餘額30.47兆元,這離大陸全國人大批准的限額33.28兆元還有約2.8兆元額度。今年中央政府安排新增1.5兆元轉移支付,仍然還在去年人大批准的法定限額之內。
曹和平分析,討論經濟的可持續性有兩個核心的宏觀管理概念。一個是銀行槓桿率,指銀行系核心資產和信貸資產的比例,這是度量銀行系金融機構的安全營運程度。另一個核心概念是金融槓桿率,指的是信貸總額與名義GDP的比率。如前所示,大陸銀行系金融機構已處在合理的良性運行區間,財稅系金融體系的槓桿率也比較低,在銀行系金融機構板塊安全營運支持下,大陸地方政府債務問題(財稅系金融機構資產的合理運行區間)的解決難度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