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郝敏:美國進一步遭「科技遏中」反噬

名家觀點》郝敏:美國進一步遭「科技遏中」反噬。(視覺中國)

大陸國際關係學院智慧財產權與科技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郝敏6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美國太空總署(NASA)署長尼爾森日前再次發表涉中負面言論,宣稱中美「正處於一場太空競賽」,不要讓中國「打着科學研究的幌子」抵達月球等。這種對中國外空事業的構陷污衊浸透着零和博弈和冷戰思維,背後有着複雜心態和成因,並將繼續對中美科技競合產生嚴重影響。

郝敏稱,第一,中國太空科技自立自強使美國產生酸葡萄心理。

以太空站爲例,20世紀90年代,美國、俄羅斯等16個國家參與籌建國際太空站,當時中國也曾申請加入但被拒之門外。隨後便走上艱難的自主設計建造之路。2022年中國航太圓滿完成問天、夢天實驗艙和神舟系列載人太空船、天舟系列貨運太空船等一系列發射任務,中國太空站主體建造全面完成,預期在軌時長10年至15年,並在同等重量下實現了比國際太空站更大的空間。由於美國主導的國際太空站明年面臨退役,中國太空站「天宮」未來將成爲全球唯一的在軌太空站,也是中國成爲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標誌。

不同於對參與國之外各國均不開放的國際太空站,「天宮」太空站是歷史上首個對所有國家開放的太空站。事實上,申請參與「天宮」科學實驗的國家中也包括美國。第一批共有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專案成功入選。開放中國太空站表明中國發展載人航太技術的目標在於和平利用太空,這種做法也得到包括聯合國外空司司長在內國際社會的廣泛讚賞。

郝敏表示,第二,對中科技競爭的僵化思維和刻板印象使美國遭受反噬。

過去幾十年間,美國航空航太領域幾乎所有技術都被列入對中出口管制範圍。美國國會1999年的《考克斯報告》,污衊中國與美國開展衛星合作是爲竊取相關核心技術,並稱不再和中國在此領域進行任何官方合作。但美國航空航太工業協會的報告顯示,出口管制帶來反噬,導致美國相關領域的銷售和市場佔比大幅受損。2000年美國衛星和衛星零組件出口降至2.466億美元,較1998年下跌近10億美元。美國在全球衛星市場的佔比也從1995年的73%大幅降至2005年的25%,被歐洲國家迅速取代。

而中國航空航太輕質材料及製備技術的專利申請量近20年整體呈現上升趨勢,截至2022年1月以1368件高居第一位,美國爲1113件。

郝敏指出,第三,美國國內所謂的「政治正確」持續打壓對中科技合作。

美國第118屆國會會期1月3日開始,想成爲衆議長但未過關的共和黨議員麥卡錫之前就已宣佈衆議院將成立「中國事務專責委員會」,聚焦「應對中國挑戰」。回顧2022年,儘管美國政壇因爲黨爭極化而經常出現嚴重分歧,但對抗中國似乎成了國會兩黨共同的「政治正確」。自2021年上屆國會開始,參衆兩院共有超過400項與抗衡中國有關的法案,其中至少120項獲得兩黨支持。獲得通過的《晶片與科學法》《國家關鍵能力防禦法》重點均在強化美國科技實力以對抗中國「威脅」,絞殺中國的高科技產業發展,減緩技術升級與軍事能力。不久前剛獲總統拜登簽署的《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也提到要提升美國實力與中國在全球領域抗衡。

郝敏強調,第四,美國科學界「科技進步非深化國際合作不可」等理性聲音不容忽視。

2021年,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梅什卡蒂表示,即使在冷戰最激烈時期,美國國家科學院也保持着和蘇聯的多項科學合作,「我不明白爲什麼我們和中國之間不能合作」。這種清醒表態既代表着美國科學家不願被政治裹挾,也是未來中美科研開放與合作的希望所在。

美司法部持續三年的「中國行動計劃」導致大量高科技人才流失殷鑑不遠,美方種種與現實和時代潮流相悖的假想上腦和污衊攻訐,只會自毀形象和創新能力,最終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