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胡波:美軍中國研究熱 別走了歪路

名家觀點》胡波:美軍中國研究熱,別走了歪路。(示意圖/shutterstock)

大陸「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主任胡波26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就美國的對中問題研究而言,除了知名的蘭德公司擁有軍方背景的智庫外,美國軍校向來是主力軍之一。不久前,有學者稱美國陸軍戰爭學院將成立類似中國研究中心/所的機構。早在2006年,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就成立了中國海事研究所;2015年,美國空軍成立中國航空航太研究所。美國陸海空三軍都建立研究中國的專門機構,這充分體現了美國國防部和美軍對中國軍隊的重視。

胡波表示,除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外,美國幾乎每個軍校或軍隊智庫都有研究中國的學者,這些學者通常在安全防務領域有專長。美國軍校的研究機構和人員非常活躍,他們的著述和其他研究成果被美國軍隊、政府和媒體大量採用,他們對中國軍隊的認知基本上反映了美軍甚至美國的主流看法。例如,2010年全美亞洲研究所副總裁甘浩森(Roy Kamphausen)、美國陸軍戰爭學院中國問題專家賴大衛(David lai)和蘭德公司中國問題專家施道安(Andrew Scobell)共同彙編出版了《美軍眼裡的中國軍隊——美國陸軍戰爭學院研究報告》一書,反映了美軍在中美戰略競爭序幕拉開之前對中國軍隊的認知。現在看來,這本書的內容還是相對謹慎理性的。

胡波稱,劍走偏鋒的研究越來越多。美國軍隊機構研究者最關注中國軍隊的裝備發展和軍事戰略及政策,他們中文嫺熟,長期觀察中國的社交平臺及各種軍事論壇,跟蹤主要軍事雜誌和涉軍新聞,將開源資訊蒐集和挖掘做到極致。在這些資訊的基礎上,再結合他們自己的分析架構,就形成了其所認爲的中國軍隊在某方面的動向或戰略。

胡波認爲,儘管也有極少數人關注中國的戰略文化和決策傳統,但美軍大多數研究中國的學者更青睞現實問題,其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務似乎就是挖掘和發展「中國威脅」。近年來,美國軍方機構或資助的智庫是「中國軍事威脅論」的大本營。例如,「中國海上民兵威脅」最先就是由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幾個「學者」炮製出來。

胡波觀察,總體而言,美國軍方絕大多數人對中國軍隊的研究尚停留在器物層面,主要關注裝備發展、結構變化和紙面上的各種政策及新聞,對這些背後的戰略文化、傳承和制度機制認知很有限。這種低層次的知彼做得越多,越容易誇大對方的威脅,損害兩軍和兩國關係的良性互動。

造成這種問題有不少客觀原因,如中美文化差異、中美兩軍研究者交流不夠等,但更多的是主觀因素。實際上,在疫情之前,美軍研究中國的機構和學者與中國同行的交流是非常頻繁的,那些鼓吹「中國威脅論」的學者也並非看不到事情的複雜性,但他們往往基於自己的固有判斷或利益訴求,有選擇地引用中國方面的素材。

胡波指出,誠然,許多從事軍事安全和戰略研究的學者都有誇大對方的能力、意圖及威脅的先天性偏好,在美國「料敵從寬」的戰略文化下更是如此。而且,美國這些軍方機構的研究很難說是獨立的,不可避免會受到美軍各軍兵種和國防部的利益及授意的影響。當兩國關係相對好時,這些學者還能較爲謹慎;而當兩國關係惡化時,特別是美國政府和軍隊高唱「大國競爭」時,渲染「中國威脅」本身就成了這些機構和學者的責任。

胡波強調,從方法論來看,他們的研究是有瑕疵及缺憾的。開源數據和資訊當然重要,但這隻能看到事物的表相,要看到深層次的東西,則離不開對中國歷史、文化和制度的理解,離不開與中國相關人士的坦誠交流與溝通,也離不開必要的田野調查。站在中國的角度,才能理解中國的想法。而美軍研究者的最大問題是以己度人,拿美國和美國軍隊的歷史和經驗套到中國和中國軍隊身上,這樣得出的結論當然偏頗。

雖然有些研究者也到過中國訪問交流,但並未真正理解中國的戰略文化和軍事體制。而且,隨着美國對中競爭戰略日益偏執,對中強硬的「政治正確」也阻礙了美國學者對中國的深入研究,美國軍事機構的學者受到的影響尤甚。

一般來說,美國軍隊院校相對自信開放,但一涉及到中國就另當別論。美國軍校有很多外國教員或訪問學者,這非常有利於美國加深對這些國家和軍隊的瞭解。然而,長期以來,這種政策不包括中國大陸,中國大陸的學者頂多只能參加一些會議和做短期的訪問。近年來,隨着美國日趨強調對中競爭,美軍逐步收緊了與中國軍隊官方和非官方的學術交流活動。

胡波認爲,中美戰略文化、政治制度和決策體制本就大相徑庭,在美國對中國軍隊過度焦慮和過度反應的背景下,美國軍方對中國研究不能走了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