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吳大輝:俄烏戰持續國際不應「被兩極」
俄烏戰爭迄今逾一年,圖爲烏克蘭民宅遭襲。(摘自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臉書)
俄烏戰爭已經持續一年時間。究其本源,是北約東擴與俄羅斯反東擴之爭。清華大學俄羅斯研究院副院長吳大輝今天在《環球時報》撰文稱,從一定意義上說,這是2008年俄格戰爭的延續,也是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的延續。他認爲,俄烏戰爭持續,國際社會不應「被兩極」,理由如下:
其一,俄烏戰爭日漸表現爲「準核戰爭威懾條件下的大規模地區常規戰爭」。所謂「準核戰爭威懾條件」,是指俄羅斯對這場衝突中與俄對抗的各相關方的核威懾設定。去年2月27日,即衝突全面爆發的第三天,俄羅斯宣佈國家核力量進入特殊執勤模式狀態。從1979年蘇聯正式公開核反應機制等級以來,這是俄羅斯第一次宣佈核力量進入最高戰備狀態——特殊執勤模式狀態,亦即「手握核按鈕」的狀態。顯而易見,俄羅斯希望通過提升對美國和北約的核威懾等級,懾止美國和北約軍事力量直接參與到俄烏戰爭中來。
所謂「大規模地區常規戰爭」,是指俄烏戰爭是二戰結束以來,歐洲大陸爆發的最大規模的軍事對抗。這場衝突發生在烏克蘭60.37萬平方公里廣袤的土地上。考慮到波蘭、羅馬尼亞等靠近烏克蘭的北約成員國成爲美西方援助烏克蘭武器的組裝廠、中轉站,以及培訓烏軍部隊的訓練場,上述國家越來越多地成爲俄烏戰爭的相關方。「大規模」也體現在雙方投放戰場的軍隊數量和使用武器的數量及質量都是二戰後所僅見。截至今年2月24日,雙方投放戰場的人數超過210萬。其中烏方投入150萬人,俄方投入超過60萬。
其二,俄烏戰爭在地理空間的進一步外溢,是大概率事件。衝突爆發之初,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軍力對比是七三開;到烏軍收復哈爾科夫市,變成六四開;再到俄羅斯棄守赫爾鬆右岸地區,雙方戰場態勢變成五五開。隨着去年10月10日俄羅斯開啓對烏基礎設施大規模轟炸模式,以及今年1月中旬在頓巴斯地區發起的有序地面反攻,目前俄烏戰爭的戰場態勢正向有利於俄羅斯的方向發展。但西方遠距離打擊武器的到來,讓烏克蘭獲得了打擊俄控領土腹地甚至是俄本土的手段。一旦俄羅斯在地面進攻中獲得戰略優勢,烏克蘭很可能對克里米亞和俄羅斯腹地加大攻擊力度。而俄方不會坐視不管,轉而可能攻擊烏戰略決策中心。這也意味着戰爭的進一步擴大。
如果西方未來通過毫無節制的軍援使烏克蘭獲得常規武器和在戰場上的穩定優勢,俄羅斯在幾近耗盡常規手段仍無法實現既定目標的情況下,不排除會使用更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的可能,或擴大地理打擊空間。俄方多次宣示堅決完成特別軍事行動的決心。
其三,俄烏和平談判前景不樂觀。去年3月俄烏伊斯坦布爾談判時,雙方几近達成協議。但是在西方支持下,在美歐軍援大量涌入的情況下,烏方主動從談判桌抽身,並以法律的形式暫時封死了談判的大門。最近一段時間,俄羅斯表現出更希望和平談判的姿態,但其和談的條件是烏克蘭接受頓涅茨克、盧甘斯克、赫爾鬆和扎波羅熱四地入俄。這也是烏克蘭方面無法接受的條件。在美國與歐洲的「加持」下,今天的烏克蘭已被置於不贏就是輸的境地。對於俄羅斯而言,其正在衝突中學習並適應,國內的保障機制基本理順,民衆心理和軍事工業實際上已進入戰時狀態。俄羅斯特別軍事行動的戰略戰術也已發生改變,戰略上與美西方比拼耐受度,打消耗戰、持久戰,不輸就是贏;戰術上,不再追求速勝,而是步步爲營,積小勝成大勝。
任何衝突終歸要回到外交上,但俄烏雙方談判目標暫無重合點。和談的前景取決於:要麼分出勝負,要麼雙方誰都無法根本推進戰線。即便開始談判,烏克蘭問題也會長期化。因此,這場衝突尚未看到盡頭。
其四,俄烏戰爭極大地衝擊着國際政治經濟安全格局。俄烏戰爭使歐洲東翼的波羅的海-新東歐-黑海地區陷入冷戰與熱戰的混合狀態。這一地區正在成爲俄羅斯與西方對抗的地緣政治支軸。無論戰爭結果如何,烏克蘭都成爲西方對抗俄羅斯的攻城槌;隨着芬蘭與瑞典即將加入北約,俄羅斯的安全環境相較於衝突爆發前進一步惡化。俄羅斯與西方關係陷入更漫長的黑障期,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
俄烏戰爭加劇了世界的陣營化。西方以各國對待俄烏戰爭的態度釐定敵友,對俄羅斯制裁的大棒動輒傷及其他國家,美國的霸權霸凌與霸道甚囂塵上,極大地損害了現行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被野蠻切割,加劇了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的不安全感。在對待俄烏戰爭的態度上,不管人們願不願意承認,事實上世界已經「被兩極」。一極是美歐系,以北約爲核心;一極是「被站隊」的所謂「中俄系」,包括所謂的「反西方國家」。
文章稱,中國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一向秉持客觀而公正的立場,即各國主權領土完整都應得到尊重;聯合國憲章宗旨原則都應得到遵守;各國合理安全關切都應得到重視;一切有利於和平解決危機的努力都應得到支持。因爲我們深知和平沒有輸家,戰爭沒有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