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財報:向我們打開了一張社會分配的藍圖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不言自明的,它就在那,存在就足以說明一切。

比如:下面這一組萬科2011年至2022年的財務數據。

數據本身是無生命的,但數據背後卻是數以萬計有生命的人的活動,是社會,是人類生物鏈上分配的明規則。

從2011-2022這十二年間,萬科從房子收取了34791億元。

當然,這只是營收,並不是萬科真賺了這麼多錢,同樣的道理,萬科負債1億3,只是借貸,也不意味着萬科真賠了這麼多錢,萬科的負債率爲75.26%,如是看,王石的活下去的口號依然有效,不用過度緊張,解讀的天昏地暗;而恆大的負債率爲180%,債權人容忍它活着,只是爲了減少虧損;我更願意相信,政策層面最不希望它破產,於是,刀下留人。

近3.5萬億的收入怎麼攤成本?

第一項是資本的分配利益

股東分紅爲2.6%,,計906億。別眼紅,資本不都是私人資本,主要是國資,尤其不等於王石的私人資本;而且按稅法,股東分紅要再交20%的個人所得稅,主導社會大分配的是財政,不是資本家。

看萬科的這個分紅佔比,資本不像人們的大印象:殘酷的剝削與壓榨,血淋淋的;至少比銀行的貸款利率低的多。

第二項是員工工資

佔比爲3.44%;計1197億元,這是不是也太低了?

這是中國房地產行業的特殊情況,一般企業中人工成本與材料成本都是大頭,萬科的人工成本怎麼這麼低?應該有兩個原因,一是總成本攤入不同,土地出讓金是大頭,改變了常規的比例關係;二是公司不養隊伍,現場的人工很可能攤入到材料供應中去了。

第三項是銀行利息

佔比爲5.12%,計1780億元,這個收益高不高?相當高。

佔比不高是分攤的內涵決定的,而從收盜比看,一個坐收利息的銀行,差不多追平了企業中股東與工資收入的總和,這是什麼經濟結構?跟古代開錢莊的有一拼。

在世界最賺錢的企業前五十強中,除了灣灣的臺積電,沒有一家是中國的企業,入圍的四家都是中國的國有銀行,賺錢是好事,但是,這種賺錢的模式多少有點尋租經濟、殺雞取卵的味道。

第四項是上游材料

佔比爲35.2%,計12248億。

這部分是真正的成本概念,但是對中國的地產開發商來說,並不構成邊際成本,中國地產還有更大的成本攤入。

第五項是拿地款

即交給地方財政的土地出讓金,佔比爲34.99%,計12172億元。

這是一筆巨大的收入,收入的地層邏輯在土地公公,中國是土地全民所有制,一提到全民所有制,讓很多人特別自豪,感覺那就人民的財產,人人有份呀;復旦的教授張維爲就是根據這個邏輯,認爲中國的老百姓太富有了,土地、礦山、資源都是全民所有,哪個不是億萬富翁?不過,各地蓋得高大上的行政辦公大樓也是全民所有,平頭百姓走進去時,卻會有一種恍如隔世的陌生感。

全民所有意味着個人沒有產權,所以,買房時還是要交地租,就這麼簡單。

第六項是稅收

佔比爲13.36%,計4647億元,這也是個大頭,當然也是交給了地方財政。

如果有人問辦企業最怕的是什麼,選一的回答是稅收。

稅收是中國市場經濟中唯一保持高度的信有與法治經濟的要素,準確、嚴格、強大的執行令。在中國拖欠款可以,從地方財政、國企、到頭部企業都在長期拖欠,稅收這一塊,想都不要想,市長也幫不上你的忙。

萬科的財報,透過數據看社會,妥妥的一張中國社會的分配藍圖,它講清楚了一個問題,錢去哪了?

龐大的中國房地產,讓中國有了廣廈千萬間,但也吸虹了中國老百姓70%的流動性;它也讓我們清楚了另一個問題:爲什麼中國的房價與工資比會遠遠高於西方發達國家。

萬科的財報不僅僅是一份財報,這讓我想起了顧城的那句詩語: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