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賴清德首戰颱風「關鍵24小時」忙哪些事? 決策過程一次看

▲凱米颱風重創中南部,總統賴清德至高雄勘災 。(圖/總統府提供)

記者陶本和/臺北報導

這次凱米颱風造成中南部縣市豪雨成災,同時這也是總統賴清德上任以來,第一個面對的颱風。從現實面來看,他必須協調中央行政部門與地方政府對接外,各界也都在檢視他如何面對勘災政治學的考驗。《ETtoday新聞雲》彙整賴清德核心團隊,在過去關鍵24小時內的決策過程與應處作爲。

這次凱米颱風帶來驚人豪雨,根據高雄雨量數據顯示,超越2009年莫拉克的所帶來的雨量,單日最大累積雨量1412毫米之多。當然,水患也不僅有高雄,中南部衆多縣市政府也都傳出災情。於此同時,這不僅是賴清德上任以來,第一個面對的颱風,也算是他任內首次應對天災的考驗,而外界當然也都在檢視,他如何繳出合格的「勘災政治學分」。

不同於前總統蔡英文的是,總統賴清德罕見採取「集體勘災」的模式,決策團隊在25日傍晚,就已經決定要南下勘災,並且率領行政團隊兵分四路,行政院長卓榮泰、副院長鄭麗君、國防部長顧立雄都動起來。

首先,時序要回推至7月23日,凱米颱風尚未觸陸,但已來勢洶洶,各個氣象預測都已經提醒,這次會帶來強勁且致災性的風雨。因此,卓榮泰當天便先到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視察整備狀況,並與花蓮、宜蘭、基隆、新北、金門、連江及澎湖等7個縣市首長或代表進行視訊連線,確認各項災防整備工作到位後;隔天,賴清德也取消既定的漢光演習40號演習的視導行程,親赴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視察,跟卓榮泰一起就整備細節做進一步的確認。

▼凱米颱風重創中南部,總統賴清德至高雄勘災 。(圖/總統府提供)

「關鍵決策」的時間點是在7月25日。當天颱風登陸,風雨也逐漸增強,尤其颱風外圍環流與其引進的西南氣流,讓南部地區持續降雨,甚至出現時雨量破百的驚人雨勢。卓榮泰當天下午,一通通親自致電給22位縣市首長,關心是否需要中央提供協助。

同時,過去擔任過臺南市長、行政院長的賴清德,在官邸裡也跟卓榮泰一直保持熱線,要求卓榮泰即時回報全臺各縣市的狀況,並就接下來可能會面臨的狀況跟細節進行討論。

25日的傍晚,中南部各縣市的災情已陸續傳出,卓榮泰即透過災防中心回報,並親自透過電話確認,有六個縣市的災情慘重,列爲極須中央協力的縣市。因此他當下決定,就由他和鄭麗君前往勘災,經向賴清德回報後,賴清德一方面尊重卓榮泰的決策,也主動向卓榮泰提議,他跟國防部長顧立雄,也可以一起分擔勘災工作,大家能夠兵分多路。

在高層決定「兵分多路」勘災之後,就進入幕僚作業階段,除了要確認勘災行程,不會影響到當地居民的交通,也必須逐一確認,不能造成第一線搶救災工作人員的困擾。因此,府院的幕僚作業一直反覆確認到當天深夜,才正式發出記者的採訪通知;罕見呈現總統、閣揆、副閣揆與國防部長,一天內在6個重災縣市勘災的罕見模式。

事實上,賴清德勘災也不單單只是慰問,而是在幕僚作業階段,就已先陸續確認地方政府、地方居民所需;因此,他早上前往高雄美濃時,可是帶着真金白銀登場。賴清德當場公佈災害賠償方向,全臺室內淹水超過50公分以上的家戶獲2萬元補助;淹水未滿50公分的中低收入戶則補助1萬元。另外,卓榮泰也在勘災時拋出,農損將從寬認定、簡化流程,並接手處理配套細節。

▲臺南市長黃偉哲26日陪同行政院長卓榮泰前往學甲區視察高粱籽實農作災損情形,黃偉哲希望中央啓動農業天然災害救助機制。(圖/記者林東良翻攝)

對此,黨政高層受訪時表示,這是賴清德上任後第一次面對颱風考驗,執政團隊的決策模式不難觀察,由行政院長坐鎮指揮,總統與院長熱線暢通,雙方對於勘災的節奏、勘災地點選擇以災情爲重,不分藍綠都有高度共識。

高層人士指出,由卓榮泰確認全臺縣市狀況與需求,總統分進合擊宣佈災損補助方向,最後再由行政院統籌,確保在第一時間災區民衆的權益受到保障,「賴卓體制」上任兩個月的磨合階段,碰上第一個颱風來襲,外界應該不難看出,團隊已經有一定程度的決策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