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AI產品,真的有人在用?

兩年前,ChatGPT爆火,掀起全球範圍內的大模型開發熱潮。國內大廠和創業公司紛紛入場,試圖在AIGC時代佔據一席之地。

如今,各家的產品都已鋪開落地,和各行各業緊密結合。有數據顯示,中國AI原生應用已經擁有了1.2億月活躍用戶。一大批已經習慣使用AI的人,率先享受到了技術紅利。

我們好奇的是,AIGC的風颳了近兩年後,到底哪些產品真正融入了用戶日常?哪些是真需求,哪些是僞風口?

「定焦One」和多位用戶交流後發現,在使用功能上,職場人士最常用AI查閱資料、編輯文檔、翻譯文本、公文寫作、生成圖片或視頻;在行業上,內容創作、智能客服、營銷以及有標準化(SOP)作業程序的場景,運用AI較多;至於具體的產品,在C端,文小言(原文心一言)、Kimi等討論度更高,在B端,豆包、通義等常被創業者們提及。

不過,儘管AI產品衆多,但功能上創新不夠,用戶活躍度、留存和商業化仍面臨瓶頸。AIGC號稱是下一代移動互聯網級別的創新,卻一直未能爆發,業內人士認爲,未來能否出現殺手級別的應用,將會是各家決出勝負的關鍵。

打工人的“救星”

企業職員璐璐平時主要做文稿編輯工作,她常用字節跳動的豆包和騰訊的元寶。最初使用大語言模型是爲了完成工作中的一些形式主義的文件,她希望能提高效率,擠出更多時間去做更能提升自己能力的事情。

她發現,使用AI工具的效果很好,“有時候總覺得稿子裡的某句話有語病,但我又拿不準,此時把這句話單獨摘出來讓AI幫忙校對和完善,比自己絞盡腦汁思考或者上網搜索別人的句子要高效得多。”

長期用下來,璐璐的感受是,文字方面,元寶要比豆包更接地氣一點,人工智能感稍微弱點。但在作圖方面,她更喜歡用豆包,可以有尺寸、風格的選擇。

出版行業從業者張清常用AI產品做翻譯、整理類工作,豆包、Kimi、通義等工具給她的工作帶來的很大的方便。

她的整體感受是,這幾個產品做翻譯類、整理類、搜索類工作都比較智能。以翻譯爲例,將外語譯成中文時,中短篇幅的文章能做到準確、語言通順,也符合中國人的表達方式,但如果是長篇文章,能感受到是機翻。在中譯英的時候,語法很準確,但是一個明顯的問題是,AI不懂文化。

張清介紹,比如,中國人在郵件中尋求合作後,會問對方“意下如何,我們可以詳細聊聊嗎?”這在中文語境沒啥毛病,就是一種禮貌的問詢,對方可以回覆也可以不回覆。但是AI會翻譯成“What's your opinion? Can we have a detailed talk?”在英文郵件語境裡就會有一種強迫回覆的意思,在初期尋求合作會顯得很不禮貌。

文化行業從業者張瑞提到的“救星”,則是文小言。

她的工作比較繁雜,除了本職業務之外,經常要寫方案、活動總結、學習心得等。她苦惱的是,這類型“雜活”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她的本職工作。

比如舉行消防演習、交通安全講座、體育節、藝術節、讀書節等活動,她所在的機構要求他們活動前出策劃方案,活動後出宣傳文案,還要交學習心得,日常還要寫工作故事、讀書筆記等,忙的時候,她幾乎每天都有要寫的材料,苦不堪言。

她認爲大模型最方便的地方在於,定了主題,系統會把該主題下有用的資料都整合好,附有出處,生產的內容也有一定的邏輯。如果是要求比較低的總結和彙報材料,可以直接用,即便是要求高一點的,在AI的基礎上做一些修改,也比自己寫省事多了,和網絡資源的重合率也比較低。

在AI的輔助下,她經常不到半小時就能完成一篇文案。據她所知,年輕的同事們大多都用AI輔助工作,領導對此表示默許。

AI幫人提升了工作效率,但是這樣的操作也有隱憂,璐璐最擔心隱私泄露的問題。

她提到,爲了讓AI寫出更符合要求的內容,有的時候需要告訴AI很多前提,比如自己的身份、要做什麼事情……從旁觀者視角看,循着和AI對話的軌跡,很容易勾勒出提問者的畫像。“這是我比較擔心的,畢竟我不想讓同事和領導知道我用了AI完成某些工作。”

創業者的掘金工具

AI產品在C端幫打工人提升效率,在B端則爲創業者帶來真金白銀。

張格源是AI領域的創業者,他主做2B業務,爲企業客戶做AI數字營銷和AI自動化解決方案。

據他介紹,AI數字營銷的一項業務是數字人,“有幾個客戶在做創始人IP,我們通過數字人技術幫他生產大量內容;數字人還涉及到短劇出海,可以通過AI把短劇的聲音、字幕、口型翻譯成各種語言。”

AI數字營銷的第二個業務是文生圖。他介紹,“我們所在的雲南屬於熱門文旅目的地,年輕遊客的很大一項需求是拍照打卡,我們通過AI寫真能做出一些有意思的照片,AI寫真也是我們客戶可利用的營銷工具。”

AI自動化解決方案是張格源爲客戶本地化部署的大模型一體機(硬件+大模型軟件配套一體的設備),對客戶來說,採購這樣的一體機,數據資產在自己手裡,信息安全有保障。在一體機上,大模型可以將原本的人工業務如公文寫作、內容審覈等自動完成。

張格源提到,開發這幾項業務,用到的工具主要是字節跳動旗下的豆包大模型,以及一站式智能體開發平臺Coze(釦子)。

具體來說,Coze有豐富的插件生態以及工作流生態,大量用戶在上面開發了bot,“我們基於這些bot,開發了一些MVP(最小化可行產品)級別的產品,再在不同渠道分發,比如交付部署到我們客戶的微信公衆號、抖音上面去做服務。”

他提到,涉及視頻內容時,運用到的AI能力有數字人、語音識別(ASR)、文本轉語音(TTS)等。基於剪映、即夢等AI平臺能力,可以實現文案生成、文生圖、AI音樂、AI視頻等內容。

另外,他們常用到的還有百度智能雲,它可以根據文本內容,完成視頻的自動剪輯畫面、配音、字幕等,最終輸出成品視頻。

這些AI產品的使用,極大地降低了創業的技術門檻。在花費上,張格源透露,他們一年在火山引擎上支付token的費用大概是幾萬元。

不過,技術進步的另一面是,AI生成的內容也可能被人利用,做一些涉嫌犯罪的事。前不久,“三隻羊錄音門”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經相關部門調查後確認,網上流傳的音視頻爲僞造,就是利用了AI聲音克隆工具生成假音頻,再用視頻製作軟件合成影像。而這一工具,原本是面向短視頻製作者、景區導遊解說、地鐵語音播報等應用場景。

張格源提醒,AI生成的內容足以假亂真、瞞天過海,需要從業者們謹慎防範。

AI產品,困在哪兒?朝哪兒卷?

目前國內主要的AI應用,有百度(文小言)、字節跳動(豆包)、阿里(通義)、騰訊(元寶)等大廠的大模型產品,也有創業公司“AI六小龍”,業內公認的是月之暗面(Kimi)、零一萬物(萬知)、MiniMax(星野)、百川智能(百小應)、智譜AI(智譜清言)、階躍星辰(躍問)六家。

「定焦One」和多位用戶交流時,大家經常提到的產品包括豆包、文小言、Kimi等,結合近期“AI產品榜”發佈的9月榜單,能更直觀地看到哪些APP受到歡迎。

據“AI產品榜”統計,截至2024年9月,國內的AI應用已經有了1.2億月活躍用戶。其中,國內總榜月活(MAU)排名前五的應用分別是豆包、文小言、Kimi、天工AI、訊飛星火。

來源 / AI產品榜

在從業者眼中,市面上各家的AI產品表現各有千秋。

AI從業者致遠分析,每款產品的優勢都是背後的公司基因決定的,產品背靠的公司所能積累下來的數據,是AI能力的根本。

他解釋,文小言依託百度的搜索資料庫,在辦公文檔方面,比如整理資料、做彙報、寫文案等工作,表現不錯;有阿里系龐大的電商客戶的數據,通義千問更擅長電商優惠策略的設計、營銷文案撰寫,在電商策劃運營方式、電商的SEO上輔助商家,另外,圍繞電商體系,在生成圖片、生成視頻方面也更擅長;Kimi在C端用戶使用體驗上反響比較好,字節系的產品在B端更加豐富。

總結來看,目前應用AI比較多的行業,包括內容領域、智能客服、市場營銷等。

另外,帶有標準化SOP的一些場景,也會有大量的AI和自動化的能力加持。張格源介紹,在農業領域AI也得到了應用,比如水果採摘以後,有企業做了智能檢測的傳送帶,通過視覺AI去判斷哪些水果是殘次品,還有農業上的病蟲害檢測、鮮花的病蟲害以及溫溼度的監測都可以利用AI的能力。

10月份正好是高通驍龍旗艦芯片發佈的時間,小米、vivo、OPPO、榮耀的旗艦手機也會隨之發佈,張格源預測,AI功能將會是手機廠商的重要抓手和賣點。小米的人、車、家全生態可以基於小愛大模型實現智能化萬物互聯。OV等廠商也在手機端側實現給用戶的AI輔助功能,例如通話內容總結等。

接下來伴隨着手機的AI能力,也許可以實現這樣的場景:“我跟客戶聊到要去深圳拜訪,手機裡就能生成明天要去深圳的待辦事項,備註目標公司的地址,還可以調動OTA產品去找最合適的機票、酒店。”張格源認爲,類似的AI能力,可能是下一步手機廠商的競爭方向。

資深AI領域從業者連詩路認爲,大模型應用前景廣闊,但企業在獲客、留存、商業化,技術發展上面臨諸多挑戰。

他對比了豆包、Kimi、文小言、訊飛星火、騰訊元寶等產品的留存率後發現,用戶下載之後的30日內,使用率大部分都低於1%。而“AI產品榜”8月的數據顯示,國內的AI應用,用戶每個月平均只使用4.3天。連詩路認爲,大語言模型有非常高的應用價值,只是目前的還沒有做出殺手級的應用。

另外,今年以來,大模型企業因內卷而打起了價格戰,商業化難題擺在了眼前。

最近幾個月,字節、百度、阿里雲、智譜AI等企業紛紛宣佈降低大模型產品和服務的使用價格,不少大模型產品價格降幅達50%以上,有的產品價格降幅甚至超過90%。

連詩路估算,降價後1元錢大約可以買到200萬字符,相當於5本《新華字典》的文字量。

有報道提到,今年5月以前,國內大模型推理算力毛利率高於60%,和國際同行基本一致,今年5月各大廠接連降價後,推測算力毛利率跌至負數。

關於“AI六小龍”,連詩路認爲,它們受數據和算力限制,進一步拓展比較難。

不過,目前國內的AI發展產品增速和技術創新有減緩,但是產品形態和應用比較豐富和開放,AI的未來仍然可期。

他提到,AIGC上半場是算法工程人員引領團隊做數據清洗、數據集、預訓練、調優、做基礎模型,下半場是要挖掘AIGC的應用場景。AIGC的殺手級應用不再侷限於手機、智能家居、智能汽車某一類,而是可以和萬物互聯,他預測AIGC殺手級應用將在2026年前展現於市場。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璐璐、張清、張瑞、致遠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