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被愛犬舔完身亡 與寵物記4原則
國外期刊指出,一名63歲的男子因爲被寵物狗舔,引發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圖/pixabay)
如果突然出現類似感冒症狀,又恰好不久前曾和寵物有共享食物或親吻等親密舉動,可能要到儘快到醫院檢查。
近日國外出現4起因爲寵物貓狗舔舐而死亡或截肢的新聞。一起是一名年輕女子因爲寵物貓舔她臉上的青春痘,她發現居然痘痘奇蹟般消失。日後有男子學該名女子的作法,卻感染隨後引發發燒、肺炎最後死亡。
另一個刊登在《內科醫學期刊:案例報告(Journal of Case Reports in Internal Medicine)》的例子,一名63歲的男子因爲被寵物狗舔,引發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去年一位男子也因爲家中寵物舔舐,鼻子和四肢遭到截肢;CNN也曾在5月報導,一名住在俄亥俄州的女子可能因爲被舔到傷口,最後因感染而截肢。
這些案例的起因都是犬咬二氧化碳嗜纖維菌(Capnocytophaga canimorsus)。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感染控制科主任廖嘉宏指出,這種細菌普遍存在貓狗口腔中,感染主因是遭咬傷或舔到傷口而罹患敗血症或犬咬症,但因爲感染這種菌而嚴重感染的案例相當少,過去文獻上估計每百萬人口一年不到一位案例。
犬咬二氧化碳嗜纖維菌是貓犬口中常見的細菌,一般不會造成感染,但如果免疫力較差或接觸到開放性傷口就可能造成感染。(圖片來源:pixabay)
景文動物醫院院長張元炫指出,這種菌是貓、狗常見的細菌,但人類沒有抗體,感染後纔會有致命危險,但也很少聽到有人會感染,「而且在臺灣這種菌不常見,」他解釋,國外大都是養在戶外的大型犬,牠們可能在外面吃草、喝髒水,加上國外動物洗牙費用動輒5,000~10,000元臺幣,洗牙或治療牙周病的頻率很低,才比較容易會引發感染;而臺灣大都是養在家中的小型犬,獸醫院密度高,洗牙、檢查的頻率也高,所以臺灣幾乎不會因爲舔舐而感染。
但張元炫也說,貓犬牙菌斑是牙齦炎以及牙周病的前身,牙菌斑一開始可能是威脅性較低的好氧菌,若沒有定期清潔牙齒,讓牙菌斑以及牙結石填滿齒縫,可能會讓菌叢轉變成恐怖的厭氧菌,就有可能讓感染的風險大增。
受到感染者大多是孩童、年長者或免疫功能有問題的人。廖嘉宏舉例,文獻統計,感染者中有長期服用類固醇、酗酒、摘除脾臟的人等,「如果舔到的是完整的皮膚還好;舔到傷口時要儘快用清水沖洗或生理食鹽水沖洗及用優碘消毒,必要時要就醫。」他指出,很多抗生素都可以治療殺滅這個細菌,出現發燒、畏寒等類似流感的症狀,又恰好曾被咬到或舔舐過,就建議到家醫科或感染科就診。
如果被咬傷或被舔舐到開放性傷口,要儘快用清水沖洗或生理食鹽水沖洗及用優碘消毒,必要時就醫。(圖片來源:pixabay)
寵物是人的好朋友,難免會想親親牠、抱抱牠。專家建議只要做好3件事情,飼主、寵物都能安全地互動:
●每天刷牙、定期洗牙、檢查
張元炫建議要按時打預防針和抽血檢查,寵物有疾病要及時治療,「例如貓狗常見的口炎,沒有治療,細菌也會孳生。」如果寵物沒有定期清理口腔,就儘量不要給牠舔,「曾有案例是有小女孩給寵物狗舔臉,結果過敏,整張臉都發紅腫起來,」他說。
●儘量不要共食
在電影中常看到主人和寵物共食,你咬一口我咬一口。廖嘉宏指出,即使再幹淨,寵物身上多少都會有寄生蟲,再加上有些貓、狗有舔食糞便或異物的習慣,因此儘量不要共享食物。張元炫也說,寵物口腔的細菌,人沒有抗體,且也容易感染人畜共通的寄生蟲如梨形鞭毛蟲等等而引發腹瀉;此外有些寵物對飼主口水會過敏,所以應該避免共食。
專家建議不要和寵物共食,因爲容易造成飼主和寵物雙方的傷害。(圖片來源:pixabay)
●定期驅蟲
寵物身上有許多是人畜共通的寄生蟲,例如在2016年造成一名新兵死亡的「勾端螺旋體」,就可藉由尿液傳播,飼主可能清洗完寵物後手沒有清洗乾淨就感染,或寵物會跟飼主睡覺,在牀上排遺也可能傳染。「絕對要定期讓寵物驅蟲,」張元炫說,常見的跳蚤、壁蝨,蜱蟲可能引發萊姆病;此外還有絛蟲,「有些飼主會讓寵物在牀上睡覺,之後發現牀上怎麼有白芝麻,那些是絛蟲的卵,如果摸到、不小心吞下肚,絛蟲就會在體內寄生,可能引起腹瀉、腹痛等症狀。」
●出門需要繫好牽繩
不要讓狗狗不小心被咬傷或咬傷別人,與寵物玩耍也應當節制,勿將手當做玩具讓狗咬着玩或是因玩耍被貓狗指甲抓傷,用狗貓專用的玩具纔是正確的遊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