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觀察|廣東求解產業科技互促雙強:把創新落到產業上,讓企業在技術攻關中“唱主角”
南方財經全媒體見習記者吳佳楠 深圳報道2月18日,廣東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主題聚焦產業科技互促雙強。連續兩年,春節過後第一個工作日召開此會成了廣東的慣例。
廣東作爲經濟大省、製造業大省,擁有豐厚的科技創新資源和雄厚的科技創新實力,因此也在高質量發展上肩負重要使命和重大責任,“真正挑起大梁”。今年年初,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處理好“立”與“破”的關係,立字當頭、先立後破,做好新舊模式之間的銜接和切換,確保經濟社會發展行穩致遠。其中,“立”即加快培育新增長點、推動新動能見實效,發展新質生產力。廣東應如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顯然是要處理好產業和科技互促雙強的關係,此次大會亦對此劃出了重點。
全國每4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是“廣東造”,國產新手機一機難求,首臺國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場發射透射電子顯微鏡研製成功,超低溫凍眠鎖鮮技術讓荔枝實現冬季上市、全年鮮銷……南粵大地上,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紛紛涌現。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塗高坤錶示,截至去年12月,廣東全省工業投資已連續36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2023年創出18年來最快增速,技改投資保持12個月兩位數增長。“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是大勢所趨,也是高質量發展的迫切要求,要把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真正落到產業發展上。”
在受訪專家看來,廣東具備了堅實的產業科技創新基礎和創新優勢,全省上下已經形成了強烈共識:只有堅定不移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把創新落到企業上、產業上、發展上,才能建設成爲一個靠創新進、靠創新強、靠創新勝的現代化的新廣東。
科創引領產業
新年伊始,全國各地陸續召開兩會,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新”字頻現,謀篇佈局新質生產力“路線圖”。
廣東提出,要圍繞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戰略任務,提升科技自立自強能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實際上,過去一年,廣東在實踐中形成了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鏈的科創新思路。目前,全省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7年全國第一,“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羣”連續4年全球第二;研發經費投入、研發人員、高新技術企業、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主要科技指標均繼續保持全國首位。
正是在科技創新的銜接串聯下,廣東產業發展的新舊動能加速轉換。2023年,廣東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羣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四成,其中,新動能產業發展勢頭較好,新能源汽車增長83.3%,集成電路增長23.8%,光電子器件增長17.9%。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廣汽埃安智能生態工廠入選全球唯一新能源汽車“燈塔工廠”,去年全省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達253萬輛,全國每4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是“廣東造”;在新型儲能產業,新型儲能電站裝機規模突破160萬千瓦,廣東成爲全國儲能電池產業配套最全的地區;在智能機器人產業,“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去年年底登陸港交所……
與此同時,面向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羣,廣東不斷完善從源頭創新、技術攻關到產業應用的創新支撐體系,推動科技與產業互促雙強:率先推動5G技術在20個重點領域實現垂直應用,以支撐通信產業穩固發展;實現新能源汽車全鏈條技術突破,以構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全球競爭優勢;通過技術創新引領助推多款機器人與數控機牀產品打入國際市場。
科技創新銜接新能源汽車、智能機器人等新興產業的同時,也在反哺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催生傳統產業發展的新動能。廣東光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從專門從事化學試劑生產到向印製電路板產業的轉型升級,正是廣東不斷探索科技創新賦能傳統產業煥發生機的真實寫照。
“好技術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是逐步將傳統產業的深厚積累轉化爲進軍印製電路板產業的新動能。”光華科技總裁鄭靭表示,爲確保轉型成功,公司組建了一支專業的研發團隊,深入產品技術機理,不斷開展技術攻關和產品創新。目前,光華科技已連續13年位居中國電子電路行業專用化學品主要企業榜單第一位。
讓企業“唱主角”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提供服務功能的政府外,本次大會上唱主角的依然是企業。
粵芯半導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衛今年是第二次參加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回想六年前,他剛回到廣州創辦粵芯時,廣東的本土集成電路製造產業纔剛剛起步。
陳衛表示,爲開闢廣東集成電路產業新賽道,粵芯從“小步快跑”到“快速迭代”,搭建起了一個千人級規模的專業團隊,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從消費級芯片起步,延伸發展至工業級和車規級芯片,如今已經擁有了廣州第一條12英寸芯片生產線和目前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實際產能最大的12英寸芯片生產平臺。
正是諸如粵芯半導體這般以科技創新突破謀求產業發展機遇的企業,不斷在實踐中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最終集聚形成了全國經濟第一大省的實力和地位,也進一步增強了廣東在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列、當好示範的信心和底氣。
當前,廣東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預計超7.5萬家,連續八年位居全國第一,全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超7.6萬家。南粵大地處處涌現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比亞迪成功下線第600萬輛新能源汽車,亞洲領先的深水導管架“海基一號”正式投產,兩條12英寸芯片製造產線、高端光掩模產線等建成投產……這些正是廣東推動產業和科技互促雙強的生動寫照。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書記龔國平在大會現場表示,企業是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體,也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廣東約90%的科研機構、90%的科研人員、90%的研發經費、90%的發明專利申請都來源於企業。
“接下來,廣東將鼓舞支持企業發揮科技創新主體作用,讓企業在產業技術攻關中‘唱主角’,發揮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支持領軍企業牽頭承擔重大科技項目。從產業需求出發凝練科學問題,下大力氣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卡點堵點,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龔國平說。
科技創新是制勝未來的關鍵變量。因此,廣東提出要推動產業與科技互促雙強,把創新落到企業上、產業上、發展上。
爲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廣東制定《關於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若干措施》;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領銜承擔國家和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中企業牽頭項目超過一半,參與項目超過九成。
此外,2023年,廣東將1/3以上的省級科技創新發展戰略專項資金投向基礎研究,鵬城實驗室、廣州國家實驗室全面順利運行,獲批組建15家全國重點實驗室;通過普惠政策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全省近10萬家企業享受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金額預計超6800億元。
不少與會專家還認爲,企業創新推動產業發展關鍵在於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成果轉化正是創新價值鏈躍升的“最後一公里”。
“創新是企業的生存之道,科技成果轉化能爲企業創造價值。”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張國軍表示,企業的科技創新要引領產業發展,就需要抓住新型科研機構在科技成果轉化的引領性支持作用。
事實上,爲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賦能產業化水平,廣東正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1+9+N”體系建設,推動出臺《關於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體制機制創新的實施意見》,2023年全省高校轉移技術成果超4000項。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省大灣區辦主任艾學峰表示,聚焦科技成果產業化這一關鍵環節,圍繞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廣東省發改委將健全企業創新服務體系,推動實施科技企業梯次培育工程,打造面向未來的“新物種”企業,持續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應用場景項目供需對接,營造更具活力的創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