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經濟飛昇 蔡英文還在夜郎自大

(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日前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通過:「南韓從發展中國家變更爲已開發國家。」對南韓而言,此無疑是一項值得驕傲的成就,南韓總統文在寅因此向其國人說:「希望大家爲此感到自豪。」

1970年代亞洲新興經濟體崛起,臺灣和南韓、新加坡、香港被稱爲亞洲四小龍。但每個經濟體發展的方向和速度不同,2003年我國每人國民生產毛額被南韓超越,成爲四小龍之末後,與其他三小龍的差距逐漸拉大。多年前,南韓就宣稱臺灣不是其競爭對手。而今南韓獲得此項認可,更證明其發展與臺灣已在不同層次。

很多人想問:南韓能,臺灣爲何不能?這牽涉到兩個經濟體多方面的比較,若舉其犖犖大者,可從三個層面來看。在產業發展方面,南韓相當多樣化,其主要產業有家電、智慧手機、半導體、造船、鋼鐵、影視娛樂、服飾等。以造船爲例,去年南韓所接訂單即佔全球43%,居第一位。另外,其出口市場相當分散,大陸和香港雖是南韓最大出口市場,去年佔其出口僅31%,前五大出口市場佔南韓總出口的62%。產業和出口市場均多樣化,成爲長期支撐南韓經濟持續成長的穩定力量。

反觀臺灣,出口集中在半導體和電腦產品,去年僅IC一項佔出口就高達35%,陸港佔總出口的44%,前五大出口市場的佔比高達75%。產業與出口市場結構都過度集中,顯示臺灣產業內容薄弱,長期成長動能相對不足。

其次,南韓在洽籤自由貿易協定(FTA)協助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展現旺盛的企圖心。南韓與FTA貿易伙伴的貿易額佔其總貿易額比重在2010年僅14%,2020年躍升至70%。迄今,與南韓簽有FTA的國家計有52個。FTA不僅讓南韓出口可以有較強競爭力,更讓韓企在全球佈局有較高彈性。例如與大陸簽署FTA前,韓企將零組件出口到大陸組裝後出口;簽署FTA後,許多韓企反向操作,從大陸進口零組件在南韓組裝後出口,彈性運用大陸廉價的零組件及南韓原產地的優勢。

積極洽籤FTA之外南韓並且靈活運用雙邊、多邊國際組織提升其國際地位;除了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G20成員,G7高峰會亦應邀與會。至於臺灣,在蔡政府死抱着「從世界走向大陸」的政策下,不管是區域經濟整合或參與國際經貿組織等,皆只能坐困愁城,寸步難行。

其實,在所有因素中最爲關鍵的是政府治理能力,戮力作爲的政府可以化腐朽爲神奇。最近3個月南韓政府就至少執行了3項重大行動,是蔡政府難以企及的。一是5月文在寅總統在三星平澤廠區發佈「K晶片戰略」,將致力於構建晶片大國的發展環境。相較南韓的積極作爲,我政府卻遲遲無法拿出一套策略計劃因應。

此外,5月下旬文在寅出訪美國,三星等4大企業集團高層隨行。兩國總統會談之外,達成了用晶圓等投資換得南韓疫苗的穩定供應、雙方進行疫苗合作、在電動車、電池及充電設施等策略性領域進行供應鏈合作等成果。臺灣擁有比南韓雄厚的半導體產業作爲後盾,我政府卻是毫無半點作爲。

第三是南韓執行文在寅的「新南方政策」,在越南河內近郊開發面積達143公頃的產業園區,擬於2023年開園,預計將有60家企業進駐,以此作爲擴展東協的基地。回頭看蔡政府「新南向政策」執行5年來,除了浪費大筆預算,幾可說是一事無成。

近兩年蔡總統言必稱臺灣經濟成長率是亞洲四小龍之首,殊不知其他三小龍的發展層次早在臺灣之上。南韓以全球第十大經濟體之姿馳騁國際經貿舞臺,蔡政府猶在夜郎自大毫不作爲,這不就是臺灣不能的最主要原因!(作者爲大學教授、前經濟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