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漂回鄉賣仙人掌 陝西90後工程師賺到人生第一桶金

▲ 陝西省安康市忠誠農業園區商業模式,成功幫助當地農民脫貧。(圖/記者任以芳攝)

記者任以芳/陝西報導

被視爲沙漠生命的「仙人掌」也能在大城市創造奇蹟。陝西省安康市忠誠農業園區是陝南片區最大的蔬菜保供基地,同時也是年輕人創業的基地,來自陝西安康90後熊偉曾經是南漂族,後來從廣東回到老家安康創業,研究種植不同種類仙人掌,靠着電商銷售,如今從月收入數千到上萬人民幣,實現自己當老闆夢想。

陝西省安康市忠誠農業園區流轉土地,建設鋼架大棚1200畝、智能溫室4000平方米,培育種植蔬菜、水果、花卉等,其中蔬菜種植面積超過2800畝,年產西紅柿、西瓜、草莓等優質果蔬8000多噸,產值高達千萬(單位:人民幣,同下)。

《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跟着「山鄉花開·秦巴有約」兩岸媒體人走進蔬菜大棚,各類蔬果分區種植,乾淨整潔,品種多樣,光是南瓜系列多達五、六種,現場還能摘採小番茄,媒體人試吃時第一句話,「哇!好甜啊!」

▲當地農民用簡單天然的方式種植,創造最大利潤(圖/記者任以芳攝)

大棚裡許多懸掛空繩子,陝西安康吳斌天瑞園蔬菜產業基地負責人吳斌現場科普種植小知識,用7毛錢繩子代替竹竿好處有三種,一是節省農業成本也好打理,二是不佔土地面積,三是植物都是無限生長、越長越高,超過一米八以上之後,竹竿也無法加長,透過繩子讓植物生長自由,還能延長生長週期。

吳斌近一步介紹,如今該園區是陝南片區最大的蔬菜保供基地,同時被評爲「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帶動周邊200多名職業農民從事蔬菜生產經營,同時也是年輕人創業基地。

▲陝西90後回鄉創業青年熊偉。(圖/記者任以芳攝)

誠農業園區針對大學生第一年實行免費試運營,第二年返租到包分戶經營,當年第一批返鄉大學生每年可以淨賺12萬元,換算臺幣一年53萬臺幣。

來自陝西安康90後熊偉就是第一批返鄉青年,2011年畢業於大陸西北政法大學,畢業後南漂到廣東工作,最後回到老家創業賣起「帶刺」的仙人掌。

熊偉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訪問表示,剛開始接觸網路上一名賣仙人掌業者,越看越有興趣,受到啓發自己開始研究,廣州天氣炎熱,適合耐旱的仙人掌,經過一年嘗試,2017年帶了100多個品種回陝西老家種植,原本擔心天冷氣候不適應,意外發現仙人掌的韌性。

▲培育上千種仙人掌,挑出好養的品種。(圖/記者任以芳攝)

「仙人掌到陝西不用保溫,夏天也能簡單種植,有了基本的生活條件,我們就不停的引進。」熊偉進一步說,「這幾年我們引進超過800多種,部分在夏天出問題,或形狀不好,夜容易散開,容易生蟲,全部淘汰。」

看着架子上各類品種,熊偉露出有如驕傲神情說,「都是我們精挑細選,篩選過之後的,拿回家之後放在陽臺一個月澆一次水,相較養護其他的綠植,我們的植物好養很多。」

▲線上電商賣仙人掌,開啓回鄉創業路 。(圖/記者任以芳攝)

7年來,熊偉不斷嘗試養各種品種,發現很好品種,就自己大量繁殖,直接自己配土育苗。回想剛來創業身份是生產技術人員,沒資金、沒土地,剛好老家建設置蔬菜大棚,他爲自己創造一條新路。

熊偉分享,「我跟村民說也想弄大棚,當時村集體出錢50多萬(單位:人民幣,同下),我是技術入股等於沒出一毛錢,與村民合作,目前經營不錯,有4名返鄉大學生、3位農戶在這邊務工。」他的收入比在廣州好很多,之前做組長月薪3千,現在淨賺至少1萬多。

熊偉的仙人掌網路銷售是最大量,但是也很競爭,現在同時做線下比網路更有優勢,因爲網上利潤非常低,現在大棚轉型做做觀光采摘,買仙人掌成爲附帶產品,一盆平均20元上下,幾乎每位來的遊客都會待上一兩盆回家。

▲蔬菜大棚讓當地農民一年四季都賺錢。(圖/記者任以芳攝)

吳斌也說,大棚一年四季有不同蔬果,秋天還有熱門的草莓棚,當地農民等於一年四季都賺錢,採摘觀光零售的利潤比網上好很多。

回憶當年土地扭轉過程,老百姓有顧慮,看到扭轉過後第一個園區三年內賺錢,老百姓對於分紅利有信心。最後,1200畝土地全部流轉,做成現在原建築大棚,如今成爲當地農民持續增收的「新引擎」,園區逐步向集現代農業園區和生態休閒觀光於一體的綜合性園區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