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也有育兒憂鬱症 專家呼籲:重視爸爸心理健康

研究顯示,不只女性有產後憂鬱,新手爸爸也會有憂鬱症狀,如果展現負面情緒,容易影響到孩子心理;示意圖。(圖/123RF)

俗話說:「有快樂的媽媽纔有快樂的小孩。」但是在性別平等的路上,男性心理健康也很重要,有愈來愈多爸爸擔起教養孩子的重擔,大衆關心女性產後憂鬱,卻忽略了「男人的憂鬱症」。董氏基金會呼籲,男性肩負事業、家庭、教養子女等責任,不同階段的壓力容易帶來無力感、失落感,更會出現憂鬱症的傾向。

「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簡稱AHA)於2024年6月指出,育兒壓力可能會對爸爸的心理健康帶來極大挑戰,因爲男性同樣也要在短時間內轉換角色,常有來不及做好「當爸爸」的準備,無形中影響身體健康,還會影響孩子的幸福感。

這則報導整理各項有關父親心理健康對孩子的影響,其中提到,爸爸的憂鬱症與其子女從嬰兒期到幼兒期的負面行爲有關,而且爸爸的憂鬱症已被證實,會影響孩子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罹患憂鬱症或焦慮症的可能性。

國家衛生研究院羣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邱弘毅表示,家長的生理、心理與行爲變化對兒童成長有着重要影響。當父母親參與養育小孩時,雙方的憂鬱往往是共存的,彼此互相感染不健康的情緒。

邱弘毅提到,社會文化對男性的影響以及性別偏見,導致男性的憂鬱被低估。不少男性在經歷另一半產後的衝擊後,也會出現情緒低潮和憂鬱,或是因爲工作加上親職壓力,身心調適不良。心理健康狀況常反映在外化行爲上,例如:反社會行爲或暴力行爲,進而影響家庭和親子關係。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當壓力過大、時間分配不佳或自我要求過高時,容易出現倦怠感,這是人體自然機制,提醒大腦慢下腳步,或是調整生活重心。如果先生感到疲倦時,要改由太太照顧孩子,彼此輪流照應,保持婚姻關係正向溝通。

葉雅馨提醒,要適時尋找可供自己喘息的人力資源,請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協助,或是找一羣同樣有孩子的家長輪流安排活動,嘗試各種積極的做法。如果情緒低落、對任何事情都缺乏興致,小心是憂鬱症的警訊。

葉雅馨呼籲,要從根源着手,不論男性或女性,都要先認識憂鬱症及症狀,幫助自我覺察,以降低長期憂鬱和罹病風險,避免影響孩子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