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實驗揭開孩子不愛閱讀的真相:“讀書人”的大腦與普通人截然不同!

幾乎人人都知道閱讀對學業很重要、對成長很重要,但現實生活中真的喜歡閱讀的人仍然是少數,喜歡閱讀的孩子就更是鳳毛麟角。

爲什麼?認知腦神經學家告訴我們,這是因爲:人的大腦並非爲閱讀而生,把原生態大腦改造成閱讀腦需要長達十餘年、循序漸進的努力,才能完成。

這種改造不僅僅只是認知層面的改變,更是直接用眼睛觀察得到、用儀器測試得到的大腦生理結構的改變。事實上,認知腦神經學家證實,沒有大腦生理結構的改變,一個人不可能成爲一個優秀的閱讀者。

作者:佐撰;本文來源:公衆號“閱讀第一”(ID: Readfirst)。如果您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爲星標”哦!

點擊卡片,預約精彩直播

文盲腦vs閱讀腦

科學家已經通過實驗證實,文盲與閱讀者的大腦生理結構存在顯著差異。

爲了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和可信,科學家也是費盡了心機。實驗分爲兩組:一組具備閱讀能力,一組不具備閱讀能力,即文盲。

然而,如果所選的文盲是沒有機會接受良好教育的底層民衆,或是因爲某些疾病使他們失去了學習的能力,那麼,其與正常受過教育的做對比,就算結果有差異,我們也很難判定這個差異到底是因爲識不識字造成的,還是兩組人生活環境和人生閱歷不同而造成的,還是因爲疾病造成的。

最終科學家在葡萄牙發現一些特殊家庭,這些家庭由於沒有錢讓所有的子女都接受教育,會選擇讓年長的姐姐在家照顧家務,而讓弟弟妹妹去讀書。科學家篩選了12名6對來自這樣家庭的親姐妹,每一對姐妹的成長環境相似,社交活動相似,性別一致。各方面都相似,唯一的差別就是姐姐是文盲而妹妹受過教育。

科學家對這6對姐妹進行了大量測試,通過磁共振成像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等先進的科學儀器設備,觀察被試者的大腦激活反應。科學家發現:受過教育的妹妹們的胼胝體後部更厚。胼胝體連接左右大腦半球,它的增厚使兩個腦半球的信息交換更多、更快、更有效。

不僅如此,更多的實驗也證實,健康的閱讀者,無論是中文閱讀者還是英文閱讀者,都會不約而同地在左側枕-顳區打造出一小塊專門處理文字信息的腦區,腦神經學家稱之爲“文字盒子區”。

這塊腦區不但接受和處理文字信息,同時還把處理後的信息發送到相關腦區。如果你看到“糖醋小排”四個字開始口舌生津,默默流下哈剌子,這就是“文字盒子區”的功勞。越是優秀的閱讀者,“文字盒子區”對文字的激活反應也就越強烈越迅速。

閱讀初期的大腦 VS成熟的優秀閱讀腦

不僅僅文盲與閱讀者的腦結構不同。在對文字刺激的反應和處理過程方面,正在學習閱讀的兒童的大腦與成熟閱讀者的大腦也大不相同。

閱讀是一件需要視覺、語言、注意力、記憶力、感覺腦、甚至運動等各腦區通力合作纔能有效完成的腦力活動。但最開始,這種合作是不存在的。

想像有一個大倉庫,十個工人沒有明確的分工。進貨時,十個人一起上去卸貨、入庫,出貨時,十個人又一涌而上去取貨、出庫。閒的時候都閒着,忙的時候常常是都擠着在出貨,進貨卻沒人管了。因爲你也進我也出的,最後帳上一團亂麻。這就是閱讀初期大腦神經的狀態。

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在初學閱讀的大腦中,興奮點分散且不太有規律,左右腦平衡激活,好像十個倉庫工人都認爲這是自己的活兒來了,在整倉庫地跑來跑去。

閱讀新手的大腦-左右腦平衡激活

倉庫經過一番管理和整頓,十個人有人負責進貨,有人負責出貨,有人負責理貨,有人負責記帳……,各司其職,有條不紊。吞吐能力大大提高,失誤大大減少。

當大腦被改造成優秀閱讀腦時,在閱讀中的反應就像高效的倉庫一樣有序:視覺區感受到文字後,迅速將文字信息傳遞給“文字盒子區”,“文字盒子區”將文字處理後,又迅速把處理結果分發到各知覺、感覺、運動區。

成熟英語閱讀者的大腦-左腦高效處理文字信息

大腦學習閱讀的過程跟倉庫的管理改造工程相仿。最開始,腦神經的分工很粗糙,往往是多個神經元執行同一種分辨工作,最終通過學習和訓練,發展到每個神經元對有限範圍的刺激做精確反應,同時所有相關神經元又協同工作,從而掌握了快速閱讀和理解文字信息的能力。

“倉庫管理改造工程”相當不容易。閱讀專家認爲,即便是在良好的教育加個人努力的情況下,這項工程也要耗時近十年。也就是說,整個九年義務教育期間,學校、家庭、孩子通力合作,纔剛剛勉強能完成這項巨大的大腦改造工程,一方不力,都會造成工期延誤。

神經迴路的重建

然而,建設如此之難,推翻卻很容易。

大腦神經迴路並不像我們曾經以爲的那樣,一旦建立起來就永久擁有。事實上,即使是成年人“成熟”的腦回路,如果不經常使用,最終也會斷掉。

更悲劇的消息是,大腦也並非我們從小被灌輸的所謂“只開發利用了10%”,事實是,大腦神經元是有數的,哪個都沒閒着(當然有可能是管理不利的倉庫工人那種低效的忙碌)。同時,腦神經還存在一定的競爭利用。

什麼是競爭利用呢?簡單粗暴但不十分科學準確地打個比方,一根神經元,你把它打造成只對電視劇有反應,它就不可能再對文字有反應了;就算你已經把它打造成對文字有反應,但如果你長時間不閱讀,而是天天追劇,用不上多久,它對文字的反應就會消失,只對電視劇有反應。

所以,有人說大學畢業之後再也拿不起書、拿起書也看不進去,並不完全是因爲懶,更大的可能是大腦閱讀迴路本來就不太牢靠,再加上長時間不用,已經斷得差不離了。

而好消息是,雖然人腦神經元的數量有限,但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聯結卻可以很多很多,而這種聯結對認知更爲重要。更大的好消息是,只要學習,大腦終生都可以建立新的聯結。八、九十歲高齡還腦袋清醒並非天賦異稟,其實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只是絕大多數人過早地放棄了學習。

那麼,如何科學地培養孩子閱讀習慣呢?認知學家有幾條建議給家長:

1、別讓孩子成爲“詞貧”生

閱讀並不是從孩子識字那天才開始。閱讀專家發現,有一個指標可以在孩子還不認字時就能預測孩子未來閱讀能力,誤差很小。

這個指標就是詞彙量。

孩子從小聽到的詞越多,未來遭遇閱讀困難的可能越低,閱讀成就越高。相反,那些“詞貧”生則有更高的機率遭遇閱讀困難、學習困難、和提早輟學。

多與孩子對話,多使用豐富的語言,哪怕孩子不能完全聽懂,豐富詞彙的刺激對孩子的語言也大有益處。

多給孩子讀書。任何一種語言,書面用語與口頭詞彙都大不相同。書面用語是閱讀的一大難點,如果孩子在閱讀前已經掌握了部分書面語,閱讀的難度自然也就降低了。

2、不要過早逼孩子識字閱讀

既然成爲優秀閱讀者這麼難,又耗時這麼長,是不是越早開始教孩子識字越好?

專家的意見是:錯!

前面說過,閱讀需要衆多的腦區合作才能完成,不同腦區的聯繫和合作依靠髓鞘形成。在角回區髓鞘形成前,閱讀很難發生。

雖然專家並不排除有個別孩子天賦異稟,但絕大多數正常的孩子要到5-7歲角回區髓鞘形成才能基本完成。在專家對照研究中發現,一組不顧孩子大腦的生理成熟度而超前識字的孩子,到小學三年級以後,閱讀能力基本被普通孩子反超。

3、小說故事是個好東西

很多家長認爲讀小說是看閒書,對學習沒啥用,是不是這樣呢?腦神經學家通過實驗確定,閱讀小說可以增強腦神經的聯結!

實驗安排了一組被試,在十九天的實驗期,連續監測他們大腦靜息態數據。其中前五天和後五天不閱讀,中間九天閱讀小說。

實驗數據表明,在九天小說閱讀期,被試的大腦負責語言處理、故事理解、與感覺相關、與運動系統相關的幾個腦區的神經元聯結都明顯增強,而且閱讀完成後,就算後面五天沒有繼續讀小說,這種增強仍然可見。

科學家還不能確定這種增強最終會持續多久,但很明顯,經常閱讀小說能持續強化這種神經元聯結。

讀小說增強了語言處理和故事理解腦區的神經聯結很容易理解,因爲閱讀肯定要動用這部分的腦區,但讀小說跟感覺腦區和運動系統腦區有什麼關係呢?爲什麼這部分腦區的神經聯結也得到了加強?

對此,主持實驗的科學家格雷高裡-伯恩斯解釋:

我們知道神經元的聯結是人類認知的重要生理基礎,聯結越多越穩固,人就越聰明。所以,再也不要說看小說對學習沒有用了。

培養每天閱讀習慣

每天閱讀!每天閱讀!每天閱讀!

由於人類的大腦並非天生爲閱讀而設計,閱讀腦的改造是個長期的過程。尤其是把左側枕-顳腦區改造成“文字盒子區”這一步,既不可能發生基因突變一夜成形,甚至也不可能加速推進,唯一不變的法門就是每天閱讀,不斷刺激,不斷訓練。

可能你說問:那這塊腦區原來是幹嘛的?把它改造成閱讀區會不會傷害原來的”天賦“呢?

這個問題科學家暫時還沒有最終的定論,但目前的共識是:這個腦區原本就是由於分辨極其精密的視覺細節,我們幾十萬年前的老祖宗極可能是利用這個腦區在叢林裡分辨動物細小的足跡差異,並由此判斷動物的大小、雌雄、去向。

所以,除非你準備讓孩子重返叢林去過野人生活,否則建議還是好好利用這塊腦區閱讀吧。

“閱讀第一”,50萬中國精英家庭成長聚集地。由崇尚“終身學習”,愛閱讀愛分享的媽媽Bonnie創辦,專注於英文學習、閱讀以及思維素養。一家不端、不裝、有趣、有料、有觀點的教育新媒體。

點擊卡片,預約精彩直播

【藍橡樹少年日曆2025】來啦!!!

專爲8-16歲少年設計的一本「人生日曆」——啓發中國少年。自我發現、認識世界、文化啓蒙。

點擊圖片,可進入下單頁

將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的困惑,以名言金句的方式呈現出來。

賦予每個月獨有的深度主題,回答縈繞在少年心中:我是誰?我從哪裡來?什麼文化塑造我?什麼環境影響我?……等一系列人生問題。

古今中外的名人作家用凝練的語句,點醒困惑中的青少年。每天撕一張,跟隨日曆成長,感受解惑人生的暢快。

點擊圖片,可進入下單頁

父母和孩子一起記錄下當天的待辦事宜,當日的心情感悟,不啻是一種有趣的親子溝通。

藍橡樹少年日曆2025

思考人生問題,做有思想的少年

點擊圖片,可進入下單頁

以上內容包含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