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印發自然保護地體系發展規劃

爲指導自然保護地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更好服務於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建設,不久前,自治區印發《內蒙古自治區自然保護地體系發展規劃(2024-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體系建設、保護修復、管理能力提升、民生共建共享等4方面16項任務,引領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向縱深推進。

內蒙古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擁有森林、草原、溼地、河流、湖泊、沙漠等豐富多樣的自然形態,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目前,全區共設立自然保護地380處,整合優化後289處,總面積1437萬公頃,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6種類型。《規劃》結合內蒙古實際,打造“全國跨境保護”“國有林區綠色發展”等7個主題樣板區,以點帶面,組團式帶動全域自然保護地發展。提出到2035年,自然保護地面積佔內蒙古國土面積比例12.5%以上,建成高水平保護、高質量建設、高標準共享的具有全國示範意義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據自治區林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規劃》首創性地建立了基於核心價值和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構建模型。通過分析自治區代表性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動植物物種、自然遺蹟與景觀資源四個層面的空間分佈,構建評價方法並提煉保護重要區域,合理避讓社會發展和居民生產生活空間,與現有自然保護地範圍、級別、類型疊加,因地制宜提出現有自然保護地級別、類型轉化方案,以及新擴建候選區的分類分級建設方案,整合優化後在全國率先完成科學的自然保護地分類分級體系構建。(記者 霍曉慶 實習記者 潘佳慧)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