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生來受苦的! 改變自毀的思維模式,將痛苦轉為生命的禮物

生命的苦難和挑戰已經夠多了,請停止成爲自己的頭號敵人!許多宗教與信仰認爲,人是生而受苦的,甚至覺得人生就是要受苦纔會成長、受難的人生纔有意義;但人生一定要這麼苦嗎?要怎麼樣才能解開這些束縛?

圖/canva

改變自毀的思維模式,治癒過去的傷痛,將痛苦轉爲生命的禮物

布雷克‧D‧鮑爾解釋了爲什麼憂鬱、成癮、身體疾病和人際關係問題,是由於我們長年隱藏真實情感、否認人生目標和生活在恐懼中造成的。

每件事的發生都有原因,尤其是關乎心理與身體健康問題時。雖然這可能令人難以接受,但我發現,我們許多人都在無意中讓自己變得憂鬱,或造成身體上的不適,因爲我們從來都沒學會如何以維持健康與快樂所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或關愛自己。

爲了生存,我們從小就學會取悅他人,以尋求父母或照顧者有條件的關愛,但這通常要以背棄真實的自我作爲代價,也會對我們造成極大的傷害。如果我們永遠都無法意識到這種不健康的內在動力,最後將導致憂鬱、疾病、人際問題和大部分的痛苦,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靈魂對我們的呼喚,希望我們迴歸自我、回到內在平靜與力量的源頭,最終,讓我們能在每一刻都關愛並珍視自己──就從此刻開始。

圖/canva

很早的時候,我們就對錶達自己的感受、需求與願望,感到某種程度上的害怕、罪惡和羞愧,因爲這樣的行爲對身邊的人來說,顯然太過自私或麻煩。雖然每個人其實都是自私的,但大部分的人往往否認這一點,而我們很多人早已習慣活在恐懼之中。多年來總是取悅他人而不關心自己的我們,如今,常會發現自己並不快樂、不健康,或是充滿怨恨、憤怒和遺憾。

我們困惑地問自己:我怎麼會變成這樣?沒有人會因爲希望過着充實又真實的人生而成爲壞人。我們不會因爲想變得健康、快樂、受到理解,或是在一段親密關係中獲得充分的滿足,而被冠上壞人的稱號。然而,我們仍對擁有這些慾望感到羞愧。我們不知不覺地被困在自己所編織的陷阱之中,因爲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所等待的,是一個對於自身幸福的真摯承諾,我們所承受的痛苦,都是要促使我們在每一種情況下,皆依循真實的感受去行動。

圖/canva

我忍不住這麼想,現代常規醫學之所以到現在還未發現治癒癌症、自體免疫疾病和憂鬱症等病痛的方法,是因爲這些方法根本不存在嗎?或者,真的是因爲我們一直從有限的角度來看待這些疾病與症狀,而完全忽略了這些挑戰存在的意義?有沒有可能,是我們一直在錯誤的地方尋找根本的原因呢?

根據我和許多人們密切合作的經驗,我發現,我們的心理與情緒健康,是造成大部分個人痛苦的原因,也是解藥。有效地表達感受、克服負面思維和根據自己真實的情感、需求與渴望行動的能力,直接影響了我們整體幸福的品質。看不到,並不代表某事物不存在。如果我說你對伴侶、配偶、小孩、父母或寵物的真摯愛意,因爲看不到,所以是虛假的,你會怎麼迴應?我想這會讓這個論點更清晰。

我發現,在大多數的情況中,嚴重的愁苦和慢性疾病都源於我們童年時期與自己建立的自我毀滅式、批評、批判、以恐懼爲基礎的關係,這樣的關係會削弱免疫系統、增加感染病毒、細菌和環境毒物的風險,最終導致我們缺乏健康的自我照護能力。我們很容易因爲自己習慣的一切,而迷失於有害的思考與行爲模式裡。我們也忽略了這個看似天真的可能性:改變心理與情緒上的不適,就能帶來我們所尋求的長久解脫與平靜。

生命似乎會帶走任何我們視爲理所當然的人事物,包含我們的生命和健康。我一次又一次地目睹,許多人只是因爲不懂如何尊重並有效地表達,而忽視他們的心理與情緒,反而學會利用否認來生存。這樣的想法自然發展出深沉的無價值感,讓我們覺得自己的感受、需求和願望都不重要。我們常常覺得自己的內在自我或靈魂毫無價值,或是不受周圍的人重視,進而讓我們的身體變得似乎不重要,或是不值得關心。基本上,一顆不受到自己關心或是尊重的心,會變成一副住起來不舒服的身體,形成非常惡性的循環,同時毀掉我們的生活。

圖/canva

找到痛苦的關鍵線索,成爲治癒自己的那個人

在接下來的篇章裡,我分享了從自身的痛苦與治癒,以及成功幫助來自世界各地人們的經驗中所學到的一切。事實證明,這個方法對許多無法從常規醫療、精神醫學或宗教中獲得實際長期解決方法的人來說,是有效的。畢竟,沒有任何專業的協助能讓我們對人生與過去釋懷,這些事終究得靠自己。處理痛苦和麪對恐懼時,有人可以在旁引導並陪伴我們,但終究沒有任何藥或是人能夠「修復」我們。

隨着時間流逝,我們將會成爲那個治癒自己,學會如何照顧自己的人。

圖/canva

貫穿全書,以心爲中心的思維,將激勵你克服恐懼,讓你解放自我、享受人生。如果你願意承擔全部的責任,放下所有指責,就能治癒、改變或成就任何事。秉持着生命消逝之前充分活着的精神,這本書並不是在「兜圈子」,我透過一個內心的進程來引導讀者,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讓生活變得更美好。在內文與練習之間的每一個章節,都是設計來爲讀者的身心靈打造出新穎、健康的神經和能量路徑,讓你能開始引導自己的想法、言語和行動,朝向時時刻刻珍視自己而轉動。

我們的生活在一個月、一年或十年後會是什麼樣子,完全取決於我們願意讓自己變得多快樂和健康。有一句我喜歡的俗語是這麼說的:「如果你給他一條魚,能供給他一天的食物;如果你教他如何捕魚,就能供給他一生的食物。」基於這樣的想法,撰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爲了引導讀者如何有效地捕魚,讓自己能找到真正想要與需要的事物。

圖/canva

現在,嚴肅的問題來了:我們要經歷多少,纔算是已經承受夠多痛苦了?應該在哪裡劃下界線,纔算已經承受夠多的苦難、病痛和妥協?

本文摘自:《你不是生來受苦的》 布雷克‧D‧鮑爾(Blake D. Bauer)着,日月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