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操心什麼,孩子就失去什麼

如果你仔細觀察過身邊人的親子關係,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那就是越是菜和平庸的父母,控制慾往往越強;

越是懂得愛、實力強的父母,越會對孩子放手。

直白點說,孩子越是管教,就越是會叛逆,要麼不積極配合,躺平擺爛、抑鬱;

要麼變得脾氣暴躁,冷漠強勢,和父母漸行漸遠。

心理學上有個白熊效應,也叫反彈效應,說的就是你越是控制和對抗某個念頭,它越會存在;

你越是打壓,反而會收到反彈。

類似於一個家庭中,父母嚴格控制着成年子女的社交和穿着打扮;

當孩子爲自己的人生做決定時,家長就在旁邊插嘴,指揮,情緒化地指責否定;

不然就情感綁架,做一些偏激的舉動,弄得一家人關係緊繃疲憊,孩子壓抑窒息。

還有的家庭裡,父親或母親中的一方非常愛焦慮和操心;

你必須第一時間回覆他們的微信,接通他們的電話,否則他們就覺得你一定發生了意外,內心開始焦灼;

他們還會自以爲是地想象你生活的困境,反覆嘮叨提醒,固執無理地承擔着本不應該他們承擔和憂慮的一切。

搞得子女過節過年都不愛回家,只覺得家是地獄,不是溫馨的港灣。

長期在這種家庭氛圍下,孩子會朝着與父母期望的相反的方向發展。

正所謂,種什麼因,就有什麼果。

你操心什麼,孩子就失去什麼。

有句話這樣說:

這種現象細說,就是父母輩人有他們的苦,有他們刻在骨子裡的思想鋼印,他們就是一羣受過精神創傷,卻沒來得及被療愈的孩子;

他們自己尚且是個安全感差,患得患失的孩子,卻把控制自己的子女,在子女面前樹立權威,當成了一種找回自身存在感和價值感的方式。

管教子女的深層心理因素,是覺得只有這樣,子女才省心,省錢,聽話,最大化降低自己的養育成本,免得自己恐慌焦慮。

然而,過度操心,是一種人格障礙;

過度擔心,是一種詛咒;

這詛咒,是對孩子的不信任,是潛意識認爲孩子失去了自己的控制和約束,一定會把事情搞砸。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身受到的教育,參加的實踐,反思和觀察,去自動調整自身的行爲的;

可是,父母卻總是越界,希望自己能操縱孩子的一切,代替孩子做出他們人生中的或大或小的決定,指望孩子能一輩子寄生在自己這裡,永遠長不大;

令人無奈的是,父母又希望子女成龍成鳳。

一個不可忽視的因果是,父母越是摻和孩子的生活,約束孩子的行爲,打斷孩子的自我探索,無論是戀愛交友,消費觀,學習工作,還是結婚生子,孩子就會越叛逆,與父母激烈反抗,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父母越是代替孩子做事,做決定,干擾孩子的判斷和想法,孩子越失去鍛鍊的機會。

父母以爲是替孩子規避了風險,其實他們也阻撓了孩子成長的機會,最終還抱怨子女爲什麼不爭氣,卻不去想想,根源在於他們自己的控制慾和心態。

然而,真正的愛,並不是糾纏在一個“活物”身上,不是把目光死死地“釘”在孩子身上,生怕他們走錯路,生怕他們受挫折。

而是成全孩子的夢想,尊重孩子的選擇,關心孩子,也要注意“度”。

愛孩子,就請理解孩子的感受,不捆綁孩子的手腳,給他們一個自由的空間,去放飛自我,探索自我。

要相信,孩子是他們自己生活的藝術家。

說明: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圖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