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畫畫回家畫」 那些被教育奪走的競爭力
▲筆者認爲,因爲有非常多的小孩在念書的過程中,會被社會強迫成一種既定的模樣。(圖/記者李毓康攝)
●事件地平線/一羣網路工作者所參與,希望促進更多圖文創作參與社會議題。
批評母語課程是浪費時間,該從學校課程移去,讓小孩多上些有競爭力的課,作爲一個七年級末九年一貫的白老鼠,小時候被灌輸只要我好好唸書就會有好工作,事實上等到我出社會後,卻被老人們貼上「廢物草莓族」、「快點去考公職」、「沒有競爭力」、「努力不夠」的標籤,而現在又看到這些族羣提倡要從學校開始廢母語不讓小孩浪費時間,提升學子競爭力,這論點實在很有趣。想起以前讀國中,美術課被導師借去考英文,我便舉手問老師爲什麼,當時老師回答我:「你要畫畫可以回家畫,要模擬考了考試比較重要。」當然這堂美術課再也沒有還過,後來陸續連體育課、社團活動課都被借走了。光看2018年的表現,U18臺灣棒球得到世界銀牌,數理奧林匹亞得四面銀牌,史坦威青少年國際鋼琴大賽11歲的臺灣少年得冠軍。臺灣學子其實國際上音樂、數理、體育方面,一直都很不錯,那爲什麼我們這些小朋友的成就,在成年後卻經常銷聲匿跡,各種優點突然消失,沒有真實的反應在國家的競爭力上?
多元學習纔是王道因爲有非常多的小孩在念書的過程中,會被社會強迫成一種既定的模樣,最會念三類的就得當醫生,最會念二類的就當工程師,而最會念一類的就是去從商或考公務員或走法律,因爲在臺灣彷彿就只有這些路才活得下來,所以很多科目都變得不重要,多樣性被剝奪了,變成唯有讀書高的這條路,這個社會對於其他行業的輕視,促成了一種傲慢,這股傲慢消滅了多元性,也消滅了這國家的競爭力。更悲哀的是順着這套新科舉養出來的年輕人,領得是二十年前他爸媽領的薪水,但他卻得面對更高昂的房價物價、日益嚴重的污染,然後還得被一票老人批評不夠努力,缺乏競爭力,不順的那批就是更辛苦地求生存,燒家裡的錢去國外學打球、音樂,想靠天分和興趣工作,作藝術的更是負債累累、三餐不繼。覺得學母語沒有用,家長也都認同你的看法,那我教你怎麼順應潮流讓母語變有用,以臺灣的考試來講,就模仿原民的制度,以後臺語客語等等都辦檢定,有通過就是加10%分數,學測保障客臺語等推甄名額,這樣就會瞬間一堆人覺得母語很棒很有用了。有用沒用可不是你說了算,而是看你把他放在什麼樣的環境,臺灣人少學母語,把那點時間拿去學英文跟中文就會多有競爭力嗎?我不認爲,缺乏競爭力的一直是臺灣的大環境,而是哪羣人造就了臺灣現在的局面呢?打開電視,看看最近街上的看板,11月底前拿着麥克風喊最大聲的那羣人,睜大你的眼睛。看清楚,就是他們這些人。
熱門推薦》►我與美洲中時的倏起倏滅►最傷政府的,從來不是「假新聞」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事件地平線》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