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爲是懶,其實是已經過度疲勞的 4 種表現!
有的人經常覺得
自己明明什麼都沒幹
但人總是莫名的疲憊、乏力、沒精神
躺了一天不想動彈
但其實這並不是你們真的懶
而是身體在提醒你
過度疲勞了,該休息休息了!
不多bb
快來看看下面這些過度疲勞的症狀
你有沒有中招
現在立刻馬上
想一件三天內讓你印象最深刻的事兒
如果你試圖回想
但腦袋完全一片空白
甚至看着這句話
就只是看着......
完全沒有要動腦子想的打算
那可能是大腦過度疲勞
導致了你的記憶力、思維能力
這兩種認知功能在下降
有研究發現
長期經歷慢性壓力
會讓你大腦中
掌管記憶功能區域的海馬體變小
海馬體變小後
短期記憶就很難轉變成長期記憶
存儲在你的腦子裡
就連想提取出已經存儲過的長期記憶
也變得困難
久而久之
人的忘性變大,也懶得去回憶了
然後就很容易出現
想不起剛纔發生過的事兒
記不住新來的同事的名字
人家跟你打招呼
你be like:
以前上學的時候
你研究電風扇掉下來旋到你怎麼辦
上班了開會的時候
你研究會議室的大桌子是怎麼搬進去的
如果總是像這樣七想八想
很難保持專注力在手頭的要緊事上
導致幹活效率低下
也有可能是你受到了過度疲勞的影響
人在疲憊的時候
壓力激素皮質醇會升高
這就會干擾到
掌管注意力的大腦前額葉皮層的神經活動
降低它處理注意力的能力
讓你壓力越大
人越沒法兒集中注意力
而且還不僅是注意力很難集中的問題
高皮質醇水平還會影響到
前額葉和其他腦區的功能連接
從而擾亂大腦對認知信息的整合和處理
大腦特別容易陷入一片混沌
於是
工作時的你很難進入狀態
甚至回到家想決定一下點什麼外賣
都會想着想着,就開始遊離:
如果說上班時
不想和同事多閒扯一句
彙報工作也有氣無力
那還能勉強理解
但是!
如果下班跟好姐妹一起聊天八卦
你都下意識懶得開口迴應
直到好姐妹提醒你
你才反應過來的話
那你可能已經身心俱疲了
讓大腦自動進入了一種保護模式
來減少你的能量消耗
在這種模式下
大腦會優先處理
跟生存、生理需求相關的信息
至於社交、交流對大腦來說都是次要的
進而導致了你對社交的興趣淡淡的
下意識就表現出了不想說話
不想和別人交流的行爲
來減少身體進一步的能量消耗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一個人
明明一天到晚不是坐着就是躺着
還總是抱怨自己身上這酸那疼的
哪哪都不得勁兒
請不要覺得他矯情
因爲你的這位朋友
很有可能也陷入了過度疲勞!
正常情況下
神經系統可以精確地
控制肌肉的收縮和舒張
使肌肉的張力保持在適當的水平
但過度疲勞會影響到
神經系統對肌肉的調節功能
導致肌肉沒法兒得到放鬆
持續處於緊張狀態
這種持續性的肌肉緊張
增加了肌肉的代謝負擔
進一步加劇肌肉的疲勞和酸脹感
不僅如此
長期的肌肉緊張
還會影響肌肉的血液循環和代謝
導致肌肉缺氧、缺血
引發乳酸等代謝產物的堆積
這同樣會引發肌肉的疼痛和疲勞
所以這真的不是你朋友在矯情啊!
可能他也有偷偷懷疑過自己
是不是太矯情了?
但是看過這篇文章的你
可以拍拍他的肩告訴他
所以上面4個症狀
大家都中了幾個呢?
如果你幾乎都中了
也不要着急
疲憊感並不全是壞東西
它可以提醒你
是時候該停下來休息一下了
清掃掉疲憊感
調整好狀態後再出發!
但如果你已經長時間(超過6個月)
處於這種沒由來的慢性疲勞中
也不要不當回事
去醫院找專業的醫生尋求幫助吧
參考文獻
[1] Lindsäter, E., Svärdman, F., Wallert, J., Ivanova, E., Söderholm, A., Fondberg, R., ... & Rück, C. (2022). Exhaustion disorder: scoping review of research on a recently introduced stress-related diagnosis. BJPsych open, 8(5), e159.
[2] Harrewijn, A., Vidal-Ribas, P., Clore-Gronenborn, K., Jackson, S. M., Pisano, S., Pine, D. S., & Stringaris, A. (2020). Associations between brain activity and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cortisol–a systematic review.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120, 104775.
[3] Nadon, L., De Beer, L. T., & Morin, A. J. (2022). Should burnout be conceptualized as a mental disorder?. Behavioral Sciences, 12(3), 82.
[4] Cohen, S. (2021). Psychosocial vulnerabilities to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us illness: implications for susceptibility to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6(1), 161-174.
[5]Kok A. Cognitive control, motivation and fatigue: A cognitive neuroscience perspective[J]. Brain and Cognition, 2022, 160: 105880.
性感奔奔,在線乞討。
點一點下方鏈接,爲奔奔今晚的雞腿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