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必看!超越滿分原作的神級改編
動畫愛好者過年了!萬衆期待的《驀然回首》電影版終於在上週六公映了!
作爲今年最受好評的動畫電影(大概沒有之一),《驀然回首》在6月上海電影節的首映就刷了一大波口碑,日本上映後也是票房口碑雙豐收。
但畢竟原片只有58分鐘,沒有達到引進片的最低時長標準,是否能公映一直是個未知數。好在加上了導演訪談後時長終於達到,我們也能在大銀幕上欣賞到這部佳作。
本片的原作是漫畫家藤本樹在2021年7月發佈的短篇漫畫,不僅創下了《少年JUMP+》APP有史以來的閱讀記錄,各種漫畫獎項也是拿到手軟。
故事的主人公藤野和京本是兩位深愛漫畫的少女,她們因爲四格漫畫結識,共同踏上漫畫創作的道路。
之後京本意外遭遇不幸,藤野一蹶不振陷入迷茫,但她靠着曾經連接兩人的四格漫畫振作起來,繼續投入到創作中。
關於藤本樹的風格和《驀然回首》有多火,我就不多聊了,上週六桃姐的文章裡有很詳細的介紹,我今天就聊聊電影版的改編策略。
先說製作層面。即便是在動畫大國日本,《驀然回首》也是部特立獨行的作品。作爲一部58分鐘的電影,核心團隊的人數比大多數TV動畫一集都要少。
電影版可以說是導演押山清高“一人成軍”的作品,他不僅負責了導演、編劇和角色設計,還承擔了超過一半的作畫。
之所以選擇這種近乎單打獨鬥的製作方式,是由於押山清高對原作的理解。
在押山清高看來,《驀然回首》的主題是“對繪畫者的讚歌”,因此需要從各方面傳遞出繪畫者的情感。
而最能體現繪畫者情感的就是作品的線條,尤其是藤本樹這種畫風很有特點、筆觸線條也很多變的作者。
按普通動畫的製作流程,要先規定出一個標準人設,再由不同原畫師參照這個標準作畫,最後原畫師筆下的角色會整齊統一、非常乾淨。
然而對於《驀然回首》這部作品,這種標準化的流程會抹殺藤本樹的鮮明風格,無法傳遞出繪畫者在不同場景下的情感。
但如果沒有一個統一標準,不同原畫師畫出來的角色又會差異過大,無法給觀衆一個統一的印象。
押山清高選擇由少數精銳原畫師完成全部作畫工作,這樣能既保持整體風格的大致統一,又能讓這些原畫師有自由發揮空間,讓畫面呈現出強烈的個性和手工質感。
爲了進一步體現繪畫者的情感,押山清高還跳過了“清稿”的步驟,直接在原畫上進行上色。
所謂“清稿”,就是原畫師畫完的原畫會由其他人再臨摹一遍,去除原畫中的多餘線條,讓原畫更清爽整潔。這個過程也會削弱原畫的表現力,畢竟等於換了一個人重畫。
而《驀然回首》直接在“粗糙”的原畫上進行上色和後續工作,畫面中保留了大量線條重疊和超出的部分,線條本身也有粗細不一的筆觸。
這都讓畫面顯得不夠乾淨,卻也能讓人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和飽滿的情感,非常符合藤本樹狂野自由的風格。
另一方面,押山清高希望電影版能展現動畫充滿動感的影像魅力,讓觀衆覺得動畫化是有意義的,所以電影版加入了許多漫畫難以表現的動態畫面。
比如原作開篇的四格漫畫《初吻》,電影版直接做成了一段劇中劇動畫。
又比如原作中經常用伏案繪畫的背影來表現繪畫者的努力創作,而電影版加入了各種小動作(抖腿、撓頭、看鏡子),讓觀衆更直觀感受到繪畫者的奮戰。
電影版還加入了高難度的背景運動動畫,來進一步體現動畫的影像魅力。
手繪動畫要描繪背景運動是非常困難的事,需要有極強的空間想象力和透視能力,所以一般手繪動畫的背景都是靜態的,頂多來個平移,只有少數重要鏡頭纔會做背景運動。
而本片有很多堪稱炫技的背景運動動畫,包括開篇的從夜空仰拍+俯拍運鏡到藤野的房間,以及之後京本衝出房間的一幕,都給人帶來了強烈的視覺震撼。
最能體現電影版影像風格的,是對原作名場面“雨中舞”的不同演繹。
漫畫是用三格做鋪墊後,直接接上一張大跨頁,以一個衝擊力拉滿的定格姿勢傳達了藤野心中的雀躍,把漫畫作爲靜態藝術的感染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雖然也可以用慢動作或定格來模仿漫畫,但押山清高還是採用了完全不同的方式,以徹底的動態影像來重新演繹這段靜態名場面。
最終成果是一段包含了高難度背景運動動畫+誇張肢體運動的長鏡頭,看起來別有一番風味。至於哪個更好,這就見仁見智了,推薦大家還是去親自品味一下。
從動畫製作的角度說,《驀然回首》堪稱宮崎駿《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後最能體現手繪動畫魅力的電影,是新一代動畫人寫給動畫的一封情書。
聊完了製作層面,下面聊聊電影在情節層面的改編。電影版在原作基礎上增添了大量細節,讓角色刻畫和主題表達都更上一層樓。
這裡說兩個我印象最深的改編。一是電影對原作標題“Look Back”的深化,“Look Back”在原作中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是中文標題翻譯的“驀然回首”,指的是藤野因京本之死陷入迷茫後,從京本留下的物品上(簽名衣服、四格漫畫)重拾自己創作漫畫的初心。
第二層指的是繪畫者努力的背影。從封面到正文,原作用了許多伏案繪畫的背影作爲象徵意象,來體現繪畫所付出的時間和汗水。
在這兩層含義之上,電影版又增添了“Look Back”的第三層含義:京本和藤野關係的變化。
在藤野帶着京本外出遊玩的一連串鏡頭中,電影插入了京本的視角凝視藤野的背影,生動表達了京本的心路歷程:
藤野先是緊拉着京本前進,帶她擺脫家裡蹲生活,進入到漫畫創作的外部世界。
而隨着藤野不斷前進,兩人緊拉的雙手開始逐漸鬆開。
此時一直跟隨藤野的京本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她萌發了想畫得更好的願望,於是她選擇離開藤野身邊,報考美術大學進一步深造。
原作本身是一個藤野和京本彼此救贖的故事,但藤野的存在感是明顯強於京本的,原作裡“Look Back”的兩層含義都是從藤野的角度出發。
而電影通過增加京本視角的“Look Back”,以及其它一些戲份強化了京本的存在感,讓觀衆體會到更多京本的想法和情感,使整部電影的感染力更上一層,結構上也更平衡有美感。
電影版第二個我印象深刻的改編,是加入了很多對繪畫艱辛和掙扎的正面描寫。
原作結尾想傳遞的主題是:即便繪畫過程充滿了痛苦,但繪畫者仍然會因爲讀者的笑容和鼓勵,毅然投身到這份痛苦中。
如何表現這份痛苦呢?原作是通過反覆出現的伏案背影來象徵的,但這其實只能表現出繪畫需要投入的時間和汗水,很難表現出創作過程中的艱辛和掙扎。
電影版加入的各種細節則讓繪畫的痛苦更具體有感染力。
在藤野正式連載漫畫《鯊魚飛踢》後,電影版原創了一個漫畫人氣排名變化的表格(人氣過低就會腰斬),配上對藤野繪畫時痛苦表情的正面描寫,讓觀衆直觀感受到職業漫畫家的艱辛和掙扎。
電影版還通過環境變化側面描寫了這份痛苦。當藤野和京本在家鄉繪畫時,兩人可以從窗戶外感受到大自然的四季變遷,享受着一種田園牧歌的自在快樂。
而當藤野獨自前往東京開始連載時,她的工作環境變成了一個只能看到摩天大樓、缺乏生氣的昏暗工作室,有時窗戶都被堆積如山的稿件擋住。
在這些細節的鋪墊和渲染下,電影結尾藤野振作起來重新投入繪畫的背影是更有力量和信念感,也更能打動我的。
類似的改編細節還有不少,這些細節積累起來後,讓電影版在完成度上更進一步,實現了對原作的完善和昇華。
因此我推薦大家先看一遍漫畫再去看電影,就算你之前看過漫畫,估計很多細節也忘了。帶着對漫畫的新鮮記憶一邊看電影一邊對比兩者的不同處理,一定能收穫雙份的樂趣。
《驀然回首》在香港上映時有一份很有詩意的宣發文案,就讓我以此作爲本文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