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奪6000命!大腸癌發生率位居癌症第二 國健署:陽性不追蹤罹癌率增3成
65歲的林先生身爲大腸癌患者,平常有運動習慣,飲食上也算得上清淡,50歲開始接受2年1次的免費大腸癌篩檢,新冠疫情期間中斷但今年8月就驗出陽性。圖/國健署提供
衛福部111年死因統計,有超過6000人因大腸癌而死亡,國健署110年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癌雖脫離癌王,發生率仍位居第二名,年增1萬6238人。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糞便潛血檢查中,每2位陽性個案,1人有大腸息肉,每20人就有1人大腸癌,但未追蹤大腸鏡檢查,罹癌風險將增加3成,籲50至74歲民衆每2年1次進行一次篩檢。
根據國健署統計,近9成大腸癌發生於50歲以上民衆,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男性發生率爲女性的1.5倍。但大腸癌是可預防的癌症之一,第0-1期的早期癌症易治癒,且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但第4期大腸癌存活率則剩不到2成。由於早期大腸癌無症狀,可透過定期篩檢提早發現,並及早確診治療。
65歲的林先生身爲大腸癌患者,他表示,自己平常有運動習慣,飲食上也算得上清淡,50歲開始接受2年1次的免費大腸癌篩檢,新冠疫情期間中斷但今年8月就驗出陽性,接受大腸鏡檢查追蹤發現,大腸內有2顆息肉,切片化驗結果爲惡性,確診第一期大腸癌。
林先生目前術後第2個月恢復狀況良好,原先預計與太太「騎單車環島」,但因爲9月開刀,尚不適合大量運動,11月已先完成與太太的開車環島,預計下個月繼續完成單車環島計劃。
魏璽倫說,研究顯示,糞便潛血篩檢陽性者,罹患大腸癌風險較一般族羣高20至30倍,若超過6個月未做大腸鏡確診,罹癌風險會增加30%,如果一直未做進一步確診,大腸癌死亡風險將增加64%,因此提醒篩檢結果爲陽性時,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能確保腸道的健康。
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目前有提供50至74歲民衆每2年1次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國健署、健保署與醫療院所合作啓動「主動追陽」模式,針對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及肺癌5項癌別「疑似異常個案」主動向民衆進行健康指導及說明後續檢查相關注意事項。
民衆若收到篩檢異常的結果,無須驚慌,只要遵循醫囑回到醫療院所進行進一步檢查,就可以及早處置;並配合後續追蹤、治療,將可降低癌症所帶來的威脅、減少對個人及家庭的衝擊。
衛福部111年死因統計,有超過6000人因大腸癌而死亡,國健署110年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癌雖脫離癌王,發生率仍位居第二名,年增1萬6238人。圖/國健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