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是中國人的浪漫!

1992年,錢學森給中央寫信,建議咱們的汽車工業應該跳過燃油車,跳過西方專利壁壘重重的發動機和變速箱,直接搞新能源電車,因爲我們在電池電機領域落後得並不多,有彎道超車甚至是重開賽道的機會。

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立刻回信,贊成錢老意見,認爲發展新能源是非常重要的意見,非常有遠見,國家計劃委員會直接就安排了攻關組,組織了大量的優秀科研和工人人才投入其中。

1993年,錢學森又再次提出,“民用汽車一定要電氣化,用蓄電池。而在‘863’中我們已突破氫化物,鎳電極電池,已在開發中。那爲什麼不立即下決心搞電動汽車,跳過汽油車這一階段?”

當時的國家計委在“八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中安排了“電動汽車關鍵技術研究”的攻關項目,着力研究包括汽車動力電池在內的各種關鍵技術和零部件。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技術攻關中,早在1993年,有兩個年輕人開始嶄露頭角,一個叫做廉玉波,他作爲中汽研的骨幹,直接參與了總體組的攻關任務;另一個,叫做王傳福,剛去有色金屬研究院,負責電池項目的攻關任務……

命運的車輪開始滾動,通往偉大的大門正在打開。

1993年,當時有色金屬研究院決定成立比格電池有限公司,公司地址選擇在深圳,任命當時只有27歲的王傳福爲公司總經理。

1995年王傳福創立了比亞迪實業有限公司,開始生產電池,並逐漸成爲世界第二的電池供應商,2002年,王傳福不顧大量的反對聲音,以2億的價格收購西安北方秦川機械公司,開啓造車之路。

廉玉波於1987年7月畢業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獲得學士學位,並被分配到江蘇儀徵汽車製造廠工作,後到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工作,曾任上汽集團儀徵汽車公司副總工程師;2000年加入上海同濟同捷汽車設計公司。

2003年年底,王傳福找廉玉波談了一個通宵,激情四溢地講着他的造車原因、思路。

提到日本人中國人造車都需要用人工造模具,兩者的成本差距高達400%的時候,王傳福顯得更加興奮:

“在電池領域比亞迪僅用30%的成本優勢就擊敗了索尼、三洋,汽車有400%的成本優勢,我們沒有理由打不倒國外企業。”

“我相信未來10年比亞迪一定會成爲中國一流的汽車企業。關於什麼是一流我暫時賣個關子,但是我要告訴你的是我們的目標很大。我們在電池領域已經擊敗了好幾個世界一流的知名品牌,明天也將超過三洋成爲業界的霸主。汽車也是製造業,我相信我們也一定會做強。”

“作爲電池業的頂尖企業,我們不承擔這個責任誰來承擔?”

廉玉波被他的激情和理想打動和折服了。

2004年2月,廉玉波接受王傳福邀請,加入比亞迪,歷任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汽車產業羣總工程師……

如今,廉玉波是比亞迪首席科學家,而比亞迪是中國第一、全球前八的車企,也是世界新能源第一車企。

2008年12月,全球第一輛插電混動汽車——比亞迪F3DM在西安量產下線。該車型搭載的DM(Dual Mode)雙模技術,開創了以電爲主的混動技術路線,實現了“短途用電、長途用油”的行駛模式,不僅打破了對專業充電站的限制,還帶來了超越傳統燃油車的駕駛體驗和動力性能。

比亞迪插混各有各的絕活,秦dmi續航長,超級省油;宋dmi空間大、省油、且動力不俗;唐dm零百加速四秒多、上山涉水如履平地;方程豹dmo系統將近700匹馬力,動力驚人,力大磚飛,發電功率極強,甚至能夠原地發電……說實話,比亞迪的插混,和全世界所有的混動根本不是一個檔次,技術上領先起碼三年以上。這套系統甚至可以載入人類汽車發展史。

今年,全世界最強大的插混技術DM5.0發佈,做到了——“全球最高的發動機熱效率,全球最低的虧電油耗,全球最長的續航里程……”秦L發佈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了,就連美國媒體都在報道這個神奇的技術和產品。

2024年八月,比亞迪汽車銷量373083輛,比亞迪在全世界的銷量,也來到了世界第三,僅次於豐田和大衆。比亞迪員工超過70萬人,比亞迪2023年校招總人數達到3.18萬人次,其中碩士和博士整體佔比達61.3%,研發人員佔比高達80.8%……比亞迪是全產業鏈企業,幾乎所有的關鍵技術和零部件都是在國內生產的。在電池、電控、電機、以及混動領域,可以說是真正領先世界。

今年一月份,廉玉波獲得國務院“國家卓越科學家”稱號!

六月底,廉玉波帶隊獲得三個“國家科技進步獎”。

如今這局面,20年前想都不敢想。

20年前,汽車被叫做“工業的王冠”,汽車發動機被叫做“工業王冠上的明珠”,公知、美分、精日們最喜歡嘲諷的就是中國的汽車工業,常聽的一句話叫做:“能造火箭、飛船,卻造不了汽車,可見所有的成就都是假的”。

那時候,咱們還真的沒辦法反駁,因爲導彈、火箭、飛船都不是普通人用的,軍工再強大,科技再先進,也無法讓民衆直觀感受到,而日常所用的電腦、汽車、手機、汽車發動機、變速箱、民用芯片,纔是大家最能感受到的“科技進步”。

在那個年代,一輛破桑塔納、捷達都能收割國人的智商稅,兩田一衆國內國外配置不同,欺辱中國消費者,豐田甚至搞出了辱華營銷......但沒有辦法,在那個時代,大衆是“高級車”,而兩田則是“一車傳三代,人死車還在”,營銷洗腦搞得深入骨髓,思想鋼印打到了靈魂深處.....那個時候,造國產汽車、買國產汽車,是要被嘲諷的。

但一代一代的中國工業人,迎着冷眼和嘲笑,一步一步實現了幾乎不可能實現的夢想。

2001年,國家將電動汽車納入國家高新技術培養計劃“863計劃”,“863計劃”因成立於1986年3月。國家將選定戰略技術,集中支援相關企業、研究所或大學等。比亞迪也在2012年被選定爲支援對象。不僅僅是電動汽車。中國的航空航天、高鐵、5G通信、超級計算機乘着“863平臺”躍升至世界級水平。

“863計劃”中,就包括電動汽車重大專項佈局。這個電動汽車專項研發佈局分爲“三縱三橫”,三縱爲:燃料電池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三橫爲:多能源動力總成、驅動電機、動力電池。

後來,國家發佈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2012-2020年)》,2015年,中國又發佈《中國製造2025》規劃,將支持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發展列爲國家計劃。

既然打破不了“三大件”的知識產權和技術壟斷,那麼我們就換個賽道。

發展新能源汽車,我們反而是有技術優勢的,因爲我們有着完整的工業體系,我們還是近20年來最大的鋰離子電池技術來源國,貢獻了全球84%的鋰離子動力電池技術,約5.1萬項。目前,中國鋰電池產量約佔全球總產量的80%,僅僅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兩家中國企業的電池產量,就佔全球新能源汽車電池產量的一半以上。

事實證明,我們走對了。

中國的汽車工業,和芯片一樣,是在西方技術嚴密封鎖下,在“百年工藝”的嚴格限制下,迎着謾罵和嘲諷,自己趟着血路走出來的,這其中,死了不知道多少車企、品牌和產品,靠着量變引發質變,才能活到今天,活出點樣子。工業化,說起來簡單,實際上是個非常痛苦而漫長的過程,需要一代一代人血與汗的付出,等到中國成爲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工業總產值是美日德之和,掌握了全產業鏈......今天的景象其實是水到渠成的。

所以,天底下所有了不起的事業都不是偶然,戲劇小說裡說的“風雲際會”也是真實存在的,真正的理想主義者,都是惺惺相惜,爲了共同的事業全力以赴的。

在2024年比亞迪DM5.0技術的西安發佈會上,他們放出了當年錢老寫給鄒家華副總理的信。

錢老的信是這麼寫的:“我國汽車工業應跳過用汽油柴油階段,直接進入減少環境污染的新能源階段,現在歐、美、日都在組織力量研究高效蓄電池,計劃開發出電動汽車,我們決不應再等待,要立即制訂蓄電池新能源的汽車計劃.迎頭趕上,力爭後來居上!”

今天,我相信這兩位是可以站在錢老的那封信面前,說自己“幸不辱命”的。

他們以另外一種方式,從面壁人手裡接過了劍柄!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這纔是中國人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