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美國藉「晶片外交」重塑供應鏈 降低中國曝險
美國拜登政府爲降低高科技的中國相關曝險,正在施展「晶片外交」來打造全球供應鏈。 路透
「紐約時報」報導,美國拜登政府爲降低高科技的中國相關曝險,正在施展「晶片外交」來打造全球供應鏈,包括吸引外國公司前來美國投資晶片製造,並尋求其他國家建廠來完成剩下的工作。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中文網指出,拜登(Joe Biden)政府認爲,在美國生產更多電子設備所需晶片,有助增進美國的繁榮和安全,爲此官員正在境外努力與夥伴合作,以確保在美國的投資更具持久性。
若取得進展,將有助美國政府實現讓中國相關安全疑慮減弱的戰略目標。因爲中國正在擴大其晶片製造產業,並威脅臺灣,而臺灣是全球晶片技術中心所在地;同時還有供應鏈中斷風險,因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和俄烏戰爭凸顯,兩事件都打亂全球航運和製造業。
在美國爲建立新供應鏈所做的外交努力當中,國務院經濟和商業事務局(Bureau of Economic andBusiness Affairs)擔任打頭陣角色。近期曾在這個單位擔任助理國務卿的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教授騰立銘(Ramin Toloui)表示:「我們的重點是盡最大努力擴大不同國家的能力,使這些全球供應鏈更具彈性。」
拜登政府的希望藍圖,是讓更多晶片在美國德州或亞利桑那州的工廠生產,然後運往哥斯大黎加、越南或肯亞這類合作伙伴國進行最後組裝,在運送到世界各地供冰箱到超級電腦等各類設備使用。爲了重塑全球晶片供應鏈,美方官員持續熱切進行磋商。
騰立銘指出,在拜登執政的3年內,美國吸引到3950億美元的半導體制造業投資,而許多參與投資的公司總部都在亞洲,例如在日本、韓國或臺灣。其中韓商SK海力士(SK Hynix)便正在印第安納州建造一座38億美元工廠。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6月在馬里蘭州一場鼓勵外國投資美國的會議上發言時,便提到這項投資案。他還強調,希望藉由拜登頒佈的法令促使「我們的公路、鐵路、寬頻和電網現代化」,從而吸引外國投資美國高科技製造業,好讓「供應鏈獲得增強和分散」。
美國商務部也在加強晶片供應鏈的努力中發揮重要作用,持續將總額500億美元資金撥發給晶片研發和製造的公司和機構。
騰立銘和他的幕僚也飛往世界各地,尋找可能想在美國投資設廠以形成供應鏈終端的國家和公司。騰立銘表示,他部門的工作便包括在拜登頒佈的「晶片與科學法」(CHIPS and Science Act)和基礎設施法等促進美國製造業工作增多的法案。
其中晶片法每年提供美國政府5億美元資金,用於建立安全供應鏈及保護半導體技術。國務院便利用這筆資金尋找能夠發展成爲供應鏈一環的國家。
美方官員正在安排對一系列國家進行研究,以瞭解如何將當地的基礎設施和勞動力提高到一定標準,以確保晶片組裝和運輸順暢。目前這項計劃包含的國家有哥斯大黎加、印尼、墨西哥、巴拿馬、菲律賓和越南,並正在引進肯亞。
騰立銘透露,建立這條供應鏈的過程中,首要任務是關於培訓。他除了與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State University)討論了與海外機構合作開發培訓計劃的議題,今年5月還訪問越南的胡志明市國家大學。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也帶領對全球晶片供應鏈進行一項深入研究,以確認其中漏洞,並與外國政府討論增加海外投資機會。
這正是雷蒙多今年春天訪問哥斯大黎加的主要任務,當時她不僅會見當地官員,也和在這個中美洲國家有座工廠的美國晶片業巨擘英特爾(Intel)的高階主管會面。此外雷蒙多在訪問巴拿馬和泰國期間,討論到半導體供應鏈多元化的議題。
聚焦中國的研究公司Datenna董事總經理拉瑟(Martijn Rasser)指出,美國發展這種聯盟網路,具有對抗中國的戰略優勢。因爲美國若想包攬晶片供應鏈的一切,成本會過高;但也不能單打獨鬥,否則就是未認清一項現實,即今日科技在全球傳播比數十年前要廣泛得多,不同國家在晶片供應鏈中都發揮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還有美國官員採取更具強制性的晶片外交形式,來阻止中國根據美國技術版本進行研發。主要方式是說服若干國家阻止其企業將某些晶片製造工具賣給中國,尤其是對日本和荷蘭。
美國商務部工業暨安全事務次長艾斯特維茲(AlanEstevez)6月便拜訪日荷兩國,試圖說服當地政府阻止企業向中國出售某些先進技術。